既然想要撰寫隨筆,某種程度代表它為個人帶來正面的助益,而松浦彌太郎認為那就叫做doctor yourself,必須秉持著客觀看待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也就是健康地活著。這些念頭可以透過隨筆的方式引導想法,進而產出作為訓練,日複一日的練習最後成為習慣,就會漸漸地改善比較負面或是鑽牛角尖的想法。這些內容多半聚焦並構成第二章的「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但也是我覺得讀起來相對無趣的一章,很像在讀什麼心靈引導的雞湯書的感覺。我在這本書比較關注的是隨筆的創作歷程,以及隨筆與其他文體的差別這類相對知識面向的內容,因此在這一章我個人就沒有花太多時間思考,可以說讀過翻過就結束了這個部分。
而我也試著思考,也許對松浦彌太郎來說,要駕馭隨筆的創作形態,必須要由內先調整成適合撰寫隨筆的狀態,寫出來的內容才不會倒向刻意包裝成隨筆的模樣,但讀起來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我們將隨筆當成商品放在市場上行銷,我會認為這種類別的作品是相對殘忍的商品,它考驗作者的知名度左右了作品的暢銷度。比起小說還可以靠劇情來吸引讀者,那又是另一種行銷的手段。如果今天出版這本書的人不是長期就熱衷於隨筆創作的松浦彌太郎,又會有多少讀者是抱持期待的心情買下這本書,甚至只是多看它兩眼的呢?(即便是從未看過松浦其他隨筆創作的我,也是因為耳聞過松浦的名字,並翻閱了前幾頁的內容才決定購買的)
實際一探究竟到底何謂隨筆,重點我認為就在第一章他告訴我們什麼是「隨筆」,也就是如同本文第一段破題的前提下。在後續的內容,松浦彌太郎進而告訴我們,實踐創作隨筆是還要透過意義上融入生活,用心記錄所見所聞的小事,以物理上你拿著筆與小冊子,藉由感受書寫中的筆觸,或許還穿插著一些箭頭、弧線、塗鴉等,在紙張纖維傳達至你肌膚,那些記憶都足以構成我們撰寫隨筆的素材,以及感動的一部分。
這個建議我十分有感,一直以來,我都習慣用手寫記錄行程,行事曆上左面是一週的規劃,右面是空白頁可自由規劃,往往該週有什麼討論都會寫在上面。當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可以記錄的重點來不及寫下時,往往會用只有自己懂的代號做紀錄,甚至習慣的筆記方式。如果討論不在對話上,卻又不能離開現場時,一些奇怪的幾何圖案就會出現在上面,過幾天來看,總會發現自己習慣性間隔式上色,一種說不出、下意識的行為,那是從大學就有的舉動持續至今。我似乎也未深究過這麼做的意義在哪,但當我開始思考時,就會試圖回想當時這麼做的潛意識好像是希望可以穩定一切秩序,所以會忍不住畫出一個又一個緊密貼合的幾何圖形,讓事情可以按部就班處理完畢。
老實說,光是前述就可以成為一段隨筆的題材,而就是這種發現什麼秘密的過程讓撰寫隨筆變成非常誘人且個人的創作。松浦彌太郎也提及,正是因為他徜徉於這種創作過程,因此他也熱衷於去讀他人的隨筆。這就像是當你在一點一滴揭發自己在他人眼裡沒什麼了不起的部分,可是唯有你,以及可以理解這個部分的你的他人達成共識時,這樣的默契構成隨筆的意義存在,使致隨筆變成在我眼裡是包裹在日常底下的迷人交易——然而,它仍是小眾。
即便如此,我還是很感謝松浦彌太郎的這本書,是它解釋了我一直以來的書寫方式並不屬於讀後感,也不屬於評論,更傾向於隨筆,真正消除了我始終困惑的疑問。從經營這隻帳號以來,我始終很難向人介紹自己在經營什麽樣的帳號。要以評論自居,我遠遠不夠格,畢竟那是一件很專業的事,而我能力遠遠不及於此;要以讀後感形述,但我又放入了很多與書內容可能那麼無關,比較個人的事。我認為理想的讀後感應該是讀者可以從你的文章了解這本書大致在說什麼,進而評估他會不會有興趣找來翻讀,但我諸多文章並不會為讀者做到這樣的服務,甚至我會認為那些資訊是公開的,若有需要大可自己去博客來等線上通路找就好。所以刪除這些分類,每一本與我相遇的書,它們都是一個引子,從內容欲傳達的訊息中,觸發我的自身經驗,並讓我從中重新思索在我還沒有篤定答案的問題中,我藉由這本書又獲得了什麼新的想法,隨筆就是用來記載這段過程。
也因此,松浦彌太郎提到非常關鍵的一點:隨筆通常不是去紀錄你已經很熟悉的題材,而是專注於理解的感動過程。因為那些內容往往在你心中已經有了成見,並不存在剛理解時的感動,也有足夠的資訊量長篇大論,甚至加以說服閱讀你文章的人。但那就不是隨筆存在的初衷。存在於不寫的規則之下,把那份情緒交給讀者自行拆開及感受,那是讀者的責任,延續這個道理,小說也應該如此,亦是松浦的主張。但對我來說,扯到小說那又是另一個領域的事,僅專注於隨筆的內容,我多半是同意他的,就以這樣的標準來感受這本書的話,《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是還不錯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