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我好像可以跳到另外一個平行空間?

好像會有一種不同的聲音在跟我說話?

我想說:『是的!』

那股市呢?

我認為,那是一種盤感,就是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很多事情!


此篇不討論宗教、信仰、身心靈,但若要論述,這些都是有關係的!

我曾看過一本關於心流的書,金融市場只是其中帶來財富的工具

跟主動收入、收租、被動收入等等都一樣,都是一個帶來收入的方式。

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該怎麼使用,但這牽扯到太多,有機會再來說
(繼續埋伏筆)


前幾篇曾討論到

若只知道股票市場是漲是跌,你就活在一維空間裡面,那是一個點!

說起來有趣,許多人討論都只有討論到,將來會漲會跌。

但沒注意到世界上幾乎所有圖表的橫軸!

因為縱軸通常代表高成長、高價值、才比得出高低!

股票市場的橫軸是什麼?房價走勢圖的橫軸是什麼?通常你橫軸都用什麼?

raw-image

時間

就是時間。資產累積橫軸、房價走勢、一生花費、生涯規劃、重大事件等等

都是時間,因為時間過去,就回不去了,也買不到!

所有都是以時間作為測量單位,你若不考慮時間,那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意義。

你把時間當成你的什麼人?

敵人?朋友?

許多人都把時間當成敵人,與時間競賽!深怕時間不夠用!想要在短期間內獲得最大報酬,最大效率!(以效率市場來論,這才是重點,與時間競賽!)

但反過來想,能不能讓時間站在與我同一陣線,變成我的朋友!來幫助我?

許多擁有房地產的,就是用時間為軸,去考慮。時間一拉長,房價會上漲。

可惜,參與股票市場就不會這樣想,因為要創造最短時間、最大報酬率!

但若股票市場也用房地產思維去思考,拉長時間呢?

從國泰全國房地產指數代表預售屋、信義全國房地產指數代表中古屋、S&P500來看看關係

老實說,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以為股市的漲幅會超越房地產市場

但數字依舊會說話....這就是事實。自2001年無論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皆可以累積將近3倍的資產增值空間。

raw-image

儘管打了我的臉,但也證明,沒有完全對或錯的金融商品,只要加上時間,你會看得更加清楚!如果把時間看做敵人,你希望在一年、兩年獲得可觀的報酬,那有時,你的獲利空間就會極小、甚至有虧損可能。

然而.......把時間拉長呢?趨勢就是一直往上!

那好,我們現在加上了第二個部分,也就是時間,你希望活在二維空間!

在金融商品在與時間的搭配之下,享有可觀的獲利!

但回頭來看,你依舊擁有同樣會受景氣興衰下會受影響的金融商品。

S&P500與房地產市場,都擁有相同的漲跌狀況。

也許你說S&P500與房地產市場,又不同國家!

因此,在看看下圖的S&P500、台灣加權指數與房地產的漲幅趨勢圖

raw-image

是否發現有相同趨勢?股市與房地產具有正相關!

也就是說,在整體經濟來論,這兩種都與景氣興衰有關!

也就是說,你以為加入了第二個金融商品,但那僅僅是金融商品的不同!但依舊都會被景氣所影響!

那再加入其他可做為避險類別的美元?黃金?公債呢?

也就是,當加入黃金、美元、公債,其他類別時。在其他認為是衰退的2008與2020年,都呈現不錯的漲勢。甚至有補足股票類別的下跌。

raw-image

似乎可以躲過衰退期。

再加入,具有負相關的商品時,我們可論擁有,時間、及兩種不同相關係數的商品,但這也僅僅建立在第三維的角度。

但人生就是一直被時間推著前進。

我們可以找到相關係數極低的金融商品,用以規避風險。但我們不可不論述,是否會有一個時間,所有的金融商品,都會被大量被釋出,大量被賤價出售,僅留下貨幣、黃金,而我們上述所討論的都是在證券交易所當中交易的商品,難免會出現賤價賣出、折價出售等等狀況,此時就是實體可交易為王的時候。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人生是一條很長遠的路。請試想,在您就學,出社會前,就是在投資自己,建立自己的主動收入。

也就是說,建立在時間、兩種不同相關係數的商品,必須加上另一個空間,也就是智慧。

近期巴菲特在接受富比世採訪時,曾說

他以個人80餘年來投資理財經驗,提供給年輕人參考「有兩樣東西最值得投資」

關鍵1、選擇競爭力突出的優質公司深耕

關鍵2、投資自己的腦袋=最划算的投資

投資自己

我的意思是,一個公司,你勢必會針對主動收入、被動收入、整體營收、商業夥伴等等去進行評估。

那我們自己呢?

我們依舊可以用此評估方式去探討自己,主動收入、被動收入、整體營收與財務、企業結盟、合作夥伴。

我要說的就是主動收入這部分。很多人都想以投資致富,達到財務獨立,但是卻忽略的自己主動收入。

我的意思是,就算是股神巴菲特,投資年化績效也落在22%左右。

但在我們現在,除非一開始資金極大,若以50萬本金來論述,也僅僅是增加10萬左右的收入。

若想靠此去達到財務獨立的狀況,似乎需要好幾好幾年

第一年:50萬本金,報酬率22%,收入11萬,總資產達到61萬
第二年:61萬本金,報酬率22%,收入13萬,總資產達到74萬
第三年:74萬本金,報酬率22%,收入19萬,總資產達到110萬
第四年:110萬本金,報酬率22%,收入24萬,總資產達到135萬

似乎看起來還不錯,但若是全職來論,還必須扣除日常開銷等等,也因此收入皆會大幅度下降。

但若有再經營、投資自己,一個主動收入在三、四年之間將會有大幅度的成長。甚至當年就有可能出現30%以上的跳槽加薪。

若以自己的智慧、技能,再次加以考量進去,那就會有更完整的規劃。


這也就是我認為的第四度空間,一個跟著時間、金融商品、智慧,一同前進的狀況。

甚至若投資在人脈之上,那又可能跨越過時間、空間。

因為在人際上的投資,你永遠不知道會什麼時候發酵。那時間是不好計算的,倍數也會難以計算。

若我們再考慮到善心、積福報、來世,那又會是持續擴大的維度。


你若想要財務自由,就必須建立起高維度的思考,不能僅在時間上面的個股漲幅,那會限制了你對人生的憧憬,甚至當財務已備妥時,你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青春。失去了體力。失去了可以陪著享受財務獨立狀況下生活的人。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您我同在!

avatar-img
林長宜投資筆記的沙龍
4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人喜歡飆股!喜歡股價持續上漲,最好是一直漲停板。 現在2023年5月24日 其實最一開始,要先找到一個主流族群,也就是現在最夯什麼? 也許是從報紙、也許是從口耳相傳、也許是群組裡面的消息。 但我習慣用類股行情去判斷,就可以看到最近漲什麼題材,甚至每日進行觀察,就會知道,近期在漲哪一族群。再去從技
我朋友近期傳了一句話給我 本大、利小、利不小。 本小、利大、利不大。 以公式來看。當大本金時,報酬率低時,所獲得的利潤不大。 當小本金時,報酬率高時,所獲得的利潤依舊不大。 看起來是一條非常合乎常理的數學算式。 但這是對的嗎? 大多數人的本金都是從小地方累積起,只有小部份的人是從繼承、贈與得到。 當
先知先覺者是針對將來可能起漲,現在未表態,開始進行布局 實事求是者,是針對開始有明顯動作時,開始動作 以股票為例: 先知先覺者,可能先看到W底出現,看到一些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上有可以支持的論點,採取布局。甚至有些人會認為,電動車是未來趨勢,就開始買入。 實事求是者,是看到W底出現後的帶量突破,開
從波浪理論當中,美元、道瓊、黃金,更可以略知一二。 千萬不要只會單獨看一個漲跌,一條線,甚至看一個點(近期會漲會跌?)。 每一次特殊事件,或是異常波動時,都是拿來修正波浪理論的好時機。 記得,我在聯準會利率後,我曾發表三層思維。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是否有誤,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下就是那天的文章(以
在現今這種不上不下的盤勢時,貪婪恐慌指標根本很少提起。 因為尚未到達極度恐慌(Extreme Fear)以及恐慌(Fear)。 對於近期而言,應該都是接近中性(Neutral)或是貪婪(Greed)。 要抓出歷史走勢與鄉對應關係,前陣子剛好看到M平方可以找到。 這個指標對於我來說,是相當好用且可以更
原本很想打上【台股觀察重點指標】 但.....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重點指標! 因為當所有人知道後,那就不適重點指標! 也許有,但是你我都會選擇忽略,或是因為一次的過份相信,而遭受打擊,因而放棄此指標。 我只能說,許許多多的指標都是有意義的,兵器在手,在於使用者。不是指標不好用,是你不會用,或是在不對
許多人喜歡飆股!喜歡股價持續上漲,最好是一直漲停板。 現在2023年5月24日 其實最一開始,要先找到一個主流族群,也就是現在最夯什麼? 也許是從報紙、也許是從口耳相傳、也許是群組裡面的消息。 但我習慣用類股行情去判斷,就可以看到最近漲什麼題材,甚至每日進行觀察,就會知道,近期在漲哪一族群。再去從技
我朋友近期傳了一句話給我 本大、利小、利不小。 本小、利大、利不大。 以公式來看。當大本金時,報酬率低時,所獲得的利潤不大。 當小本金時,報酬率高時,所獲得的利潤依舊不大。 看起來是一條非常合乎常理的數學算式。 但這是對的嗎? 大多數人的本金都是從小地方累積起,只有小部份的人是從繼承、贈與得到。 當
先知先覺者是針對將來可能起漲,現在未表態,開始進行布局 實事求是者,是針對開始有明顯動作時,開始動作 以股票為例: 先知先覺者,可能先看到W底出現,看到一些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上有可以支持的論點,採取布局。甚至有些人會認為,電動車是未來趨勢,就開始買入。 實事求是者,是看到W底出現後的帶量突破,開
從波浪理論當中,美元、道瓊、黃金,更可以略知一二。 千萬不要只會單獨看一個漲跌,一條線,甚至看一個點(近期會漲會跌?)。 每一次特殊事件,或是異常波動時,都是拿來修正波浪理論的好時機。 記得,我在聯準會利率後,我曾發表三層思維。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是否有誤,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下就是那天的文章(以
在現今這種不上不下的盤勢時,貪婪恐慌指標根本很少提起。 因為尚未到達極度恐慌(Extreme Fear)以及恐慌(Fear)。 對於近期而言,應該都是接近中性(Neutral)或是貪婪(Greed)。 要抓出歷史走勢與鄉對應關係,前陣子剛好看到M平方可以找到。 這個指標對於我來說,是相當好用且可以更
原本很想打上【台股觀察重點指標】 但.....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重點指標! 因為當所有人知道後,那就不適重點指標! 也許有,但是你我都會選擇忽略,或是因為一次的過份相信,而遭受打擊,因而放棄此指標。 我只能說,許許多多的指標都是有意義的,兵器在手,在於使用者。不是指標不好用,是你不會用,或是在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