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於2021年12月26日)
關於《偶然與想像》,很多人已經針對劇本發表感想與分析了。但《偶然與想像》在聲音的設計上,也是極其日式精細的。我想來記錄一下三個深深鐫印在我心中的聲音時刻。盡量不劇透,但還是難免有一點點透。
首先是芽衣子與繼美最後在咖啡廳聊天的那一幕。咖啡廳內與咖啡廳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聲音現場。但是,在繼美向芽衣子說話的時候,有幾幕畫面明明是對著咖啡廳裡的芽衣子,但卻能同時清楚地聽到咖啡廳外的工程敲打聲(與繼美說話的聲音)。要怎麼解讀這個敲打聲與說話聲的對位關係,每位觀眾的心中可以有自己的藍色窗簾。但在結構上,最後芽衣子拿起手機,回頭拍下了正在施工中的工程現場,這就跟咖啡廳內聽到的那些(戶外的)敲打聲產生了關聯。因此,導演提前讓觀眾聽到敲打聲,肯定是刻意為之。
畢竟只看了一次,我不太能肯定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是什麼。或許敲打聲暗示了哪個時間軸才是真正的true end(不要劇透),又或許敲打聲只是單純象徵了芽衣子內心的焦慮、猶豫、「想像」⋯⋯whatsoever。總之我強烈地被那些(理論上不在現場的)敲打聲打中。
第二章,門內與門外的聲響也非常細緻,但我沒什麼特別想說的。
第二個我想記錄的聲音,是出現在第三章。我相信這個聲音絕對讓多數人都非常有感:開關門的聲音。本片中,導演結束「想像」的方法有很多種。此處,客廳裡的情緒那麼濃烈;導演不是讓聲音「卡擦」馬上打斷客廳裡流動的濃烈情緒,而是先「卡」一聲幾乎聽不清楚的、小小的開門聲,讓人懷疑:「蛤?剛才是有人回來了嗎?不會吧?真的是有人回來了嗎?」
然後隔了幾秒(which are 讓我非常煎熬的幾秒),才「卡碰」完整地關上,讓人明白:「啊,是真的有人回來了⋯⋯」
這真是極具張力與美感的設計!那兩聲開關門的聲音之間,兩位主角跟觀眾的大腦應該都極其混亂。明明還陶醉在其中,卻又知道這一切「想像」即將結束。沒有期限的陶醉是不會讓人留戀的。正是因為陶醉即將結束,才更讓人覺得不捨。這一輕、一重,中間間隔的短短幾秒,大大加深了我對這段「想像」的留戀。
第三個我想記錄的聲音,是在第三章結尾,兩人分開後,彩奔向夏子的那一幕。隨著彩離鏡頭越來越遠,他的喘息聲和木屐聲也逐漸減弱,直到消失。但當觀眾看到遠方的彩觸碰到夏子時,夏子出聲,我們卻忽然一瞬間就聽得到夏子跟彩的聲音了。照理說,畫面那麼遠,路上那麼吵,我們不應該聽見夏子的聲音才對——但是導演卻讓我們先聽到了。
你當然可以說這只是常見剪輯手法的一種,先讓聲音進來,再讓畫面接上云云(這真的很常見)。可是我認為這裡的diminuendo(漸弱)之後的subito forte(突然強音)同時滿足了另外一層美感:失而復得。我們必須真的聽見(當然也看見)「夏子走遠」+「彩後來追上」,經過了沒有兩人聲音的一段時間,再突然讓我們聽到夏子那聲充滿驚訝與關心的「どうしたの?」,才更顯得珍貴。如果攝影機一路跟著彩追過去,彩的喘息聲也沒有變小、消失,一路喘過去的話,我想這段情節還是會有另外一種效果,或許呈現出來的結果也並不會太差,但是彩的份量可能就會顯得稍重,是「彩找回了夏子」而不是「兩人找回彼此」了。
真的好好看。ㄏ垮。拜託拜託,快ㄑ用新臺幣支持。也拜託看過的人快來指出我的盲點跟過度推論。這不是業配(沒有人會誤會好嗎),這是真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