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有聲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的音樂製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那袂來⋯⋯」

▨ ▨ ▨ ▨ ▨ ▨ ▨ ▨ ▨

(本文寫於2021年11月)

來談談這部有聲書的音樂製作。

raw-image

在這部有聲書製作的前期,有聲書編輯(我)曾經詢問作者朱宥勳:在書中這九位小說家當中,有沒有哪幾位跟「台灣民謠」有比較深的關聯。編輯原本以為,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很快就給出答案的問題。沒想到這個問題竟然被作者秒回:淵源最深的應該是鍾肇政!甚至還分享了許多參考資料到群組裡,來佐證他的說法。這讓編輯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問到了一位Siri還是Google?(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台灣文學的ABC。嗚嗚嗚ㄅ歉⋯⋯)

原來鍾老在世的時候,一直都非常推崇「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的音樂創作。鄧雨賢與鍾肇政,同為現今桃園市龍潭區一帶出身的客家人。即使鄧雨賢因為英年早逝,而不像鍾肇政經歷了國民政府來台以後「從日語跨到華語」的痛苦;但在日本時代晚期,由鄧雨賢譜曲、台語作詞家填詞的《望春風》和《雨夜花》等歌曲,都被日本政府強制填入日語歌詞,成為了日語軍歌,使鄧雨賢極為憤怒。而在鄧雨賢逝世、國民政府來台以後,又因為政治因素,「四月望雨」甚至還全都成為禁歌;直到1970年代,才終於重新被流行歌手翻唱。

歷經了跨語之苦的鍾肇政,想必十分能夠理解鄧雨賢面對自己的創作被強硬填詞的心境吧。鍾老在1976到1977年間,發表了以鄧雨賢生平為藍本的傳記式小說《望春風》;解嚴後,更號召各方人馬,舉辦了多場鄧雨賢紀念音樂會。貫穿了《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整本書的鍾老,既然如此推崇鄧雨賢的音樂創作,那麼以「四月望雨」作為這本有聲書的原創音樂發想,應該是幾乎確定的製作方向了。

全書23個章節的開場與結尾,雖然曲風各異,但全.部.都.是由《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這四首歌曲的旋律片段發展而成。在許多章節裡,樂曲的歌詞甚至暗示了那一章節的主角的心境。例如,在聶華苓無法跟安格爾遠走美國的這一篇裡,你會聽到木管與銅管彷彿彼此應和著:「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那袂來⋯⋯」

聽完了《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有聲書的你,最喜歡哪一個章節的開場或結尾音樂呢?你發現了哪些音樂設計上的彩蛋了嗎?

#大塊文化 #朱宥勳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有聲書 #戒嚴時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余孟珂的沙龍
3會員
13內容數
余孟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04
一個人的信用分數低,不是只有影響到他自己而已。信用分數低,利息就高;而當借貸者還不出錢,跟借貸者共享同一個標籤的整個群體,信用分數都會被評得更低。而有能力還錢的群體,分數則會越高。差距拉開差距,階級就這樣一直複製下去了。因此信用分數不只是在評定一個人的財務表現,而是整個社會的歧視的具象化。
Thumbnail
2023/06/04
一個人的信用分數低,不是只有影響到他自己而已。信用分數低,利息就高;而當借貸者還不出錢,跟借貸者共享同一個標籤的整個群體,信用分數都會被評得更低。而有能力還錢的群體,分數則會越高。差距拉開差距,階級就這樣一直複製下去了。因此信用分數不只是在評定一個人的財務表現,而是整個社會的歧視的具象化。
Thumbnail
2023/06/03
音樂本身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從系譜來說,這齣戲真的是歌劇,而非音樂劇。難得聽到有國內作曲家敢運用調式、非調音樂給戲劇歌手演唱,我給予作曲家最高的敬意。 然而,這齣戲也重新讓我懷疑「台語歌詞是否適合以美聲唱法(bel canto)來演唱」這個老問題。
Thumbnail
2023/06/03
音樂本身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從系譜來說,這齣戲真的是歌劇,而非音樂劇。難得聽到有國內作曲家敢運用調式、非調音樂給戲劇歌手演唱,我給予作曲家最高的敬意。 然而,這齣戲也重新讓我懷疑「台語歌詞是否適合以美聲唱法(bel canto)來演唱」這個老問題。
Thumbnail
2023/06/03
現在的有聲書製程,簡直堪比徒手抄書,技術基本上跟三十年前一樣,遲遲無法進入有聲書的活字印刷術時代。我自己是非常期待含有AI成份的TTS技術輔助有聲書的製作。然而,TTS功能與有聲書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Thumbnail
2023/06/03
現在的有聲書製程,簡直堪比徒手抄書,技術基本上跟三十年前一樣,遲遲無法進入有聲書的活字印刷術時代。我自己是非常期待含有AI成份的TTS技術輔助有聲書的製作。然而,TTS功能與有聲書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全書23個章節的開場與結尾插曲,雖然曲風各異,但全都是由《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歌曲的旋律片段發展而成。許多章節裡,樂曲的歌詞甚至暗示了那一章節的主角的心境。例如,在聶華苓無法跟安格爾遠走美國的這一篇裡,你會聽到木管與銅管彷彿彼此應和:「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那袂來⋯⋯」
Thumbnail
全書23個章節的開場與結尾插曲,雖然曲風各異,但全都是由《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歌曲的旋律片段發展而成。許多章節裡,樂曲的歌詞甚至暗示了那一章節的主角的心境。例如,在聶華苓無法跟安格爾遠走美國的這一篇裡,你會聽到木管與銅管彷彿彼此應和:「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那袂來⋯⋯」
Thumbnail
看雨景要在白天。 看她跨峰越嶺而來,看她排山倒海而來。 看她橫掃着青松的斜葉而來, 看她搖撼着油加利樹高大的軀幹而來。 再看她無阻無攔,任心隨興飄然而去。
Thumbnail
看雨景要在白天。 看她跨峰越嶺而來,看她排山倒海而來。 看她橫掃着青松的斜葉而來, 看她搖撼着油加利樹高大的軀幹而來。 再看她無阻無攔,任心隨興飄然而去。
Thumbnail
15年後 一樣的樂音 新的靈魂 從大學時代就開始追『大風』劇團 之後回到高雄 2008年文化中心很難得有音樂劇的演出 當然一定要買票大力支持一下 當年我們第一次現場體會到音樂劇也能有客語閩南語日語這樣多元化的樣貌 甫步出會場 已經有幾首歌刻在腦海 忍不住不停地唱 迷妹般的要了簽名 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Thumbnail
15年後 一樣的樂音 新的靈魂 從大學時代就開始追『大風』劇團 之後回到高雄 2008年文化中心很難得有音樂劇的演出 當然一定要買票大力支持一下 當年我們第一次現場體會到音樂劇也能有客語閩南語日語這樣多元化的樣貌 甫步出會場 已經有幾首歌刻在腦海 忍不住不停地唱 迷妹般的要了簽名 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Thumbnail
《淡淡幽情》,是1982發行鄧麗君親身參與策劃的第一張唱片。與其他專輯不同,12首歌均選自宋詞名作,是經過上千年歴史驗證的文學精品,配上現代流行音樂後,由鄧麗君與生俱來的幽幽情懷唱出來,典雅莊重,温柔多情,甚有唐宋風範。
Thumbnail
《淡淡幽情》,是1982發行鄧麗君親身參與策劃的第一張唱片。與其他專輯不同,12首歌均選自宋詞名作,是經過上千年歴史驗證的文學精品,配上現代流行音樂後,由鄧麗君與生俱來的幽幽情懷唱出來,典雅莊重,温柔多情,甚有唐宋風範。
Thumbnail
正港高雄子弟的我,小時候因為愛看《 戲說台灣-iset三立 》,所以對台語歌手們都備感親切。孫淑媚、秀蘭瑪雅都是我成長時期的伴唱女神,也因為她們,反而對台語歌比較琅琅上口。 在介紹 #林剪雲 時,無論是《忤》或《逆》,都有縈繞在主角身上的時代曲調
Thumbnail
正港高雄子弟的我,小時候因為愛看《 戲說台灣-iset三立 》,所以對台語歌手們都備感親切。孫淑媚、秀蘭瑪雅都是我成長時期的伴唱女神,也因為她們,反而對台語歌比較琅琅上口。 在介紹 #林剪雲 時,無論是《忤》或《逆》,都有縈繞在主角身上的時代曲調
Thumbnail
當下大吃一驚,原來新詩不是只具有感嘆國仇家恨的功能(如當年國文課本中的詩),而是能這麼直指年少的愛情想念。
Thumbnail
當下大吃一驚,原來新詩不是只具有感嘆國仇家恨的功能(如當年國文課本中的詩),而是能這麼直指年少的愛情想念。
Thumbnail
《南都夜曲》,長笛與大提琴一來一往的對話,豎琴則像是涓涓溪流般,讓我們像是穿越時光隧道那樣地,想像在古早時期的夏夜乘著晚風,手拿著搖扇在街道上散步的情景。 這是一張記錄著台灣早期年代的生活音樂,經由西方作曲手法潤飾、由西方樂器精準音律所演奏,卻毫不抹煞歌曲中那亙古綿延、永存人心的情感。
Thumbnail
《南都夜曲》,長笛與大提琴一來一往的對話,豎琴則像是涓涓溪流般,讓我們像是穿越時光隧道那樣地,想像在古早時期的夏夜乘著晚風,手拿著搖扇在街道上散步的情景。 這是一張記錄著台灣早期年代的生活音樂,經由西方作曲手法潤飾、由西方樂器精準音律所演奏,卻毫不抹煞歌曲中那亙古綿延、永存人心的情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