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1996年遠征隊的步伐,再一次走在那顛簸的山脊。只是這次,我已經知道在那追求峰頂的路上,會有甚麼事發生。一開始讀得很慢,就像是高度適應期般熟悉著關於聖母峰上的一切,陸續抵達基地營、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營,撐過了昆布冰瀑、西冰斗、日內瓦馬刺、希拉瑞之階種種考驗,來到攻頂的出發地南坳,海拔七九二五公尺的荒涼高原,仰望聖母峰。然後我喘了口氣,挾帶著暴風雪在有限的視野範圍內,快速的在半天內看完1996年五月十日那幾天,發生的那許許多多,無法用悲劇一語概之的悲劇。
事情發生後,每個人都希望能知道真相,即使有許多真相,可能是沒有人能夠解答的。作者Jon Krakauer (強˙拉庫爾)在事發後的隔年,也就是1997年出版了這本書。無論是下山以後他為《戶外雜誌》所寫的報導,或者是這本書,都有許多備受爭議之處,那些內容尤其是對於死者家屬們,也許是太過殘酷了。然而為什麼作者遭受批評後仍堅持寫下這本書?「山上發生的事不斷磨損著我的勇氣。我認為撰寫本書或許可將聖母峰排出我的人生。」也許那些來信裡某些指控是確實的,作者寫作的某部分目的的確是為了撫平自己無法擺脫的迷霧。我們總是強作解人,想詮釋我們所見的一切,想釐清事情的意義。但是作者也說了,他希望「自己的敘事能有一種原始的、殘酷的坦誠」,也許仍然無法避免某些揣測、假設,但我認為作者一定已經盡力了,他並沒有要苛責誰的錯誤,甚至仍然堅信登山是種偉大的活動。他只是認為也許有必要寫下,紀錄在那稀薄空氣裡的災難始末,紀錄在那山巔上每個人所承受過的那場風暴。
(圖片引用自國家地理雜誌,雖為不同事故,但此圖或可提供大家粗略的地理位置理解)
標高8,848公尺的聖母峰,自1953年首度有人類征服後,至今已超過4,400人登頂,同時,至今已超過250人喪命在此(根據Discovery頻道《聖母峰特輯》所載資料, 2014)。書中每章節開頭都引述了一段與聖母峰相關的文章,從這些文字裡,以及作者提及的有名登山家們的敘述裡,你能夠赤裸裸地看見這些人究竟都在聖母峰上追求些甚麼。這麼多的人。「聖母峰對狂人、追求名聲的人、無可救藥的浪漫派及現實感不堅定的人而言,向來有如磁鐵。」每個人追尋的事物也許都不盡相同,也許有些人甚至是在追尋「追尋」這種概念,但他們願意挑戰、不惜犧牲,這也許是一般「正常人」所永遠無法理解的。他們也許是「夢想實踐家」的最佳代表。
然而,「恰當的熱誠和魯莽的登頂熱只有一線之隔。因此聖母峰的斜坡佈滿屍體。」因此領隊霍爾對於瑞典獨攀者克羅普的折返感慨道:「離峰頂這麼近卻掉頭折回......,可見年輕的克羅普判斷力好得不可思議。我真佩服,比他繼續攀爬、成功登頂更佩服。」當你只離聖母峰山頂咫尺之距,你已經投注了太多身心的煎熬、太多夢想、太多無眠的夜晚才走到這一步。你甚至會以為你沒有退路,不可能回頭。但事實其實並非如此。
事情發生了,傷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但會成為另一種存在。像是這樣的一本書。今年,2014年4月18日清晨,位於聖母峰基地營上方的昆布冰瀑突然發生雪崩,造成16名雪巴嚮導死亡、多人受傷。每一起悲劇都像是一個殘忍的問號,質疑著我們是否缺乏反省。最後的這個影片,是關於1996年這起事件的回顧紀錄,Storm over Everest。
(以下內容引用自大家出版)
【內容介紹】
一九九六年五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聖母
這其中有「聖母峰之皇」霍爾領軍的冒險顧問遠征隊,以及
五月十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暴風奇蹟般地停了,天空一
登頂的價值、登山的意義、攻頂及救難孰重孰輕的衡量、理
【作者簡介】
強.克拉庫爾(Jon Karkauer)
1954年生,八歲在父親的帶領下登山,大學畢業後以木
他以這場山難寫成分析報導,為他贏得美國「國家雜誌獎」
1998年,他捐出《聖母峰之死》版稅,成立「聖母96
文章見於《戶外》《GQ》《國家地理》《滾石》《建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