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中正紀念堂-最古老的恐龍展~☆

    amp-img-attr
    今天早上七點就起床囉,到飯店三樓去吃早餐,早餐種類 滿多的挺好吃的
    吃的挺飽的,哈哈,很吃到飽,然後回去房間整理行李,今天又要帶著行李趴趴走了
    弄一弄11點多才出門...搭捷運到中正紀念堂站,連捷運站都是白牆藍色琉璃瓦,挺漂亮的
    走進去看到了國家戲劇院跟國家音樂廳,感覺好漂亮,彷彿有來到北京紫禁城的皇宮的感覺
    會不會最之前步步驚心看太多了,呵呵,滿喜歡這樣的建築的,可惜今天時間很趕,所以不能好好參觀跟拍照,只有大致拍一下
    因為等回要趕著看最古老的恐龍展~~











    要去看展已經快三點囉~~所以時間有點趕~
    還好展東西沒有很多,所以還能全部看完~~~
    這次展的恐龍是最古老的恐龍不是以往侏羅紀時期的恐龍
    是比他更早的,所以滿難得看到的~~
    我們比較熟知那些暴龍都是這些古老恐龍演化細分出去的
    以前的恐龍真超大隻的,而且原來哺乳類動物長這樣,還有點可怕














    對台灣人而言阿根廷可說是個很遙遠的國家,然而解開恐龍誕生之謎的關鍵,就在阿根廷西北部聖湖安省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省立公園」,又以「月之谷」之名著 稱,是開啟恐龍霸主時代的重要地點。三疊紀時期的月之谷生長著各種植物,棲息著無數生物,是一處翠綠且巨大的山谷,然而今日的月之谷幾乎終年無雨,是一片 颳著強風的高溫沙漠,這裡色調與形狀變化豐富的粘土層中沈睡著許多2億3000萬年前的生物,等著古生物學家來發掘。


    關於最古老的恐龍
    推測距今約6550萬年前,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與地球衝撞,造成恐龍大滅絕。恐龍是何時出現,又是如何演化、繁衍的呢?恐龍與其他古生物相較,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優勢呢?

    恐龍出現於距今約2億3000萬年前的三疊紀,三疊紀存在著各種奇妙的生物,這時期恐龍開始崛起,我們哺乳類的祖先與鱷類的祖先勢力相當;三疊紀晚期,或 許是恐龍的存在使哺乳類祖先急速減少,恐龍就是在這樣長期競爭的環境與適應地球環境的劇烈變遷下,奠定地位並稱霸地球1億6000萬年。

    地球最古老的恐龍展首度在台灣介紹有關恐龍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品來自UNESCO世界遺產的阿根廷聖胡安「伊斯基瓜拉斯托省立公園」,包含最古老的恐龍之一「弗倫尤里龍」、
    鱷類祖先「蜥鱷」、哺乳類祖先「艾克薩瑞齒獸」等前所未見的生物,都將初次登陸台灣。

    史上首次將古老化石結合數位影像及燈光數位技術,鮮活介紹太古世界的生物,讓參觀民眾能充份享有身歷其境的逼真效果。







    三疊紀之前是二疊紀,當時恐龍還沒有出現,哺乳類祖先在這個時代繁盛一時,然而二疊紀與三疊紀間,發生了80%生物幾乎滅絕的大事件,哺乳類祖先也和其他 生物一樣受到嚴重打擊,即使如此,牠們在三疊紀晚期仍舊相當興盛。恐龍於三疊紀晚期出現,當時存在著與現今鱷類相近的脛跗類與我們哺乳類祖先淵源極深的犬 齒獸類及二齒獸類,而後哺乳類漸漸滅絕,轉變成恐龍與鱷類祖先共同支配世界,牠們共存了約3500萬年,最終恐龍由於多元的適應能力,成為了史前霸主。


    這裡有介紹哺乳類是從兩棲動物演化而來,為了在陸地產卵而演化出具羊膜卵的動物稱作「羊膜動物」。羊膜動物則分支出單孔類的動物,在二疊紀與三疊紀更演化出犬齒獸 類,某犬齒獸類則在三疊紀晚期的大滅絕前演化出了哺乳類。有科學家認為三疊紀時,哺乳類便開始出現哺乳行為、代謝能力強及自行調節體溫等特徵。
    這裡後面還有影片,所以會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彷佛回到了恐龍時代...


    恐龍類與哺乳類祖先的對決 (弗倫尤里龍與伊斯基瓜拉斯托獸的對決)<如左上圖>
    正在育兒的哺乳類祖先 — 伊斯基瓜拉斯托獸為了保護孩子而和兇猛的弗倫尤里龍搏鬥。三疊紀晚期,像弗倫尤里龍這樣的恐龍,與我們哺乳類祖先二齒獸類與犬齒獸類共存,並展開激烈的生 存競爭,然而這段時期並沒有持續太久,不久後哺乳類祖先便衰退,三疊紀末期,只剩下小型化的1、2個種屬。

     恐龍類與鱷類祖先的對決 (黑瑞拉龍與蜥鱷的對決)<如左下圖>

    蜥鱷、2頭黑瑞拉龍以及舟爪蜥親子群集的畫面,在約2億2800萬年前到2億23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相當常見的景象。黑瑞拉龍是跑得很快的小型掠食者,當時數量極多的舟爪蜥便是極佳的攻擊目標,蜥鱷則利用巨大的身軀與兇猛性格,搶奪黑瑞拉龍抓到的獵物。



    巨型化的身體就是恐龍的魅力之一。自5億多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大演化發生以來,生物便有巨大化的傾向,而恐龍的巨大化可歸類出三種假說: 1.食糧豐富 2.作為自我防衛的手段 3.維持一定體溫,節省能量消耗。


    恐龍的演化史

    恐龍繁盛的時期長達1億6500萬年,從系譜樹的圖中便可看出恐龍的種類非常繁多。伊斯基瓜拉斯托省立公園的含恐龍地層中發現了獸腳類、蜥腳型類、鳥臀類 恐龍,這個事實顯示出,恐龍初步的多樣化早在三疊紀晚期就已經發生。暴龍和三角龍等的白堊紀恐龍類,事實上只是三疊紀晚期所發生的多樣化延伸。





    恐龍展/哺乳類祖先 老鼠一般大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稱霸地球的恐龍滅絕;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大滅絕後的倖存者是身體像老鼠一般大的哺乳類祖先,繼續在地球上繁殖、演化。

    撞擊的星體因高溫而蒸發,同時形成巨大的火球,越過墨西哥灣上方,飛到北美大陸的上空。數千度高溫的火球,所經之處都受到嚴重熱輻射,動植物全部燒 成灰燼。這段驚心動魄的過程,在「地球最古老的恐龍展」的播映室中,日本NHK所製作的動畫影片,有一清楚呈現,吸引小朋友一看再看。

     在大滅絕前,哺乳類祖先究竟是以何種面貌生存在地球上?展品來自阿根廷月之谷的「地球最古老的恐龍展」提供了解答;屬於犬齒獸類的艾克薩瑞齒獸(暱稱「毛怪」),正是三疊紀時期,與恐龍、鱷類祖先共存的物種之一。

     現在幾乎所有哺乳類都是直立的四肢,但三疊紀時的犬齒獸類多為手肘及膝蓋朝旁邊突出、四肢與身體呈八字型張開的姿勢;犬齒獸類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才逐漸變成與今日哺乳類相同的直立四肢,以及代謝力高可自行調節體溫的「內溫型」特徵。

     犬齒獸類和後續演化的哺乳類動物,在侏儸紀、白堊紀時期逐漸變成夜行性動物,並以昆蟲與植物為食。從白天被驅趕到夜晚世界,帶來的重大影響是,牠 們為維持在深夜的活動力,演化為「內溫型」動物;夜晚活動須仰賴聽覺,哺乳類祖先因此演化出敏銳的聽覺,得以在遠古世界存活下來。



    恐龍大滅絕影片:





    看完最古老的恐龍展之後,五點先離開展場,到附近拍拍,行李東西有點多且重,怎麼覺得路途遙遠,趕著回去台北

    火車站搭6:15的火車真的很趕,很怕坐不上,還好有趕上了~~

    搭自強號回家,回到家已經快12點囉~~

    這次去台北的戰利品大概只有衣服吧,在西門町剛好換季特價買了11件衣服

    不過其中一間怎麼沒有帶回家,可能拿太多的時候結帳時漏掉了吧

    另外跟男友各買一個可愛的小熊陶瓷杯,杯蓋是小熊造型的挺可愛的~~


     

    更多照片見

    您是第位來訪的貴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