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152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日本的「城」-姬路城(1):不戰、不燒的幸運之城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其實在我開始著手整理「日本的城」這個主題的資料之後就發現,完了,這跟藝術祭一樣是一個很~~深的洞啊。畢竟想要全面性地了解一座城,必須對它的相關人物的歷史故事、當時的時代背景、城的建築構造與工法(這也受每個時空的武器使用、防禦戰術等有所不同)、考古學...等各種不同角度來全面考量。再加上日本各地有好多不同的名城,每個城都各自有自己的故事,要講完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在掙扎了許久之後,決定就把這系列定位與日本宗教與信仰系列一樣,走我一向很隨緣的風格,恩...就是想到甚麼就講甚麼的風格XD。
為了避免太過「學術」,我們講城的第一發就來請出日本目前保存的最完整、規模也最大的「姬路城」吧!希望當我們一起走過姬路城之後,大家以後到其他的城參訪時,也能從更多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日本城中的每一個角落,發現專屬於自己的、不同的樂趣喔。

姬路城不是一天造成的

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規模如此龐大的姬路城,當然也不可能是在短時間內築成的;而且,其實城就如同現代的不動產一般,隨著不同時代的演變,通常一座城的所有權會經過無數次的轉移,換句話說,城雖然是無法移動的不動產,但產權卻是不斷地在不同的城主之間移轉的(前提是城沒有被毀掉嘍)。姬路城最早是由一位赤松則村的武將在一座名為「姫山」的小山丘上興建的(1333年),所以最一開始這座城其實是被命名為「姬山城」。而後因為各種因素這座城被轉手了N次,總共經歷了13個家族、合計48代的城主(13氏・48代),在這些城主如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黒田官兵衛、池田輝政、本多忠政等,他們根據不同的品味、喜好與實際作戰需求的考量而逐漸改建並擴張,我們現在所看到姬路城的模樣,大致上是在十七世紀初所建城的版本了。
被暱稱為白鷺城的姬路城/資料來源:TABIAN JAPAN
被暱稱為白鷺城的姬路城/資料來源:TABIAN JAPAN

「蠶城」VS「白鷺城」

這裡稍微題外話一下,其實「姬路城」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是在江戶時代初期(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池田輝政的城主接手之後。在這之前,這裡都還是被稱為「姬山城」。而無論是「姬山」也好、「姬路」也罷,都跟一個有趣的小神話故事有關。傳說好久好久以前(出自「 播磨国風土記」),有一個爸爸神(大汝命),因為受不了自己的不肖子(火明命)無理取鬧,因此決定開著船離家出走。為什麼不是把兒子轟出去,而是選擇離家出走呢?因為這兒子的力量已經比爸爸還要強大,所以這個爸爸神可說是連滾帶爬地帶著所有的家當逃出來的。無奈,當船行駛在平靜無波的瀨戶內海上時,兒子神發現爸爸神居然開船離家出走了,所以非常地生氣,因此掀起了巨浪將爸爸神的逃難小船給掀翻。此時,被掀翻的小船以及船上所有的家私,隨著海浪四處漂流,小船最後擱淺的地方就被稱為「船丘」、狗狗最後漂流上岸的地方就叫「犬丘」(恩!不要懷疑,如果我哪天要逃難的時候,我也會抱著我的愛貓一起的!)、鋼琴漂流的最終地就叫「琴丘」(都逃難了還帶著琴,想必是為藝術家)...而最後隨身攜帶著的生財工具蠶寶寶們(產蠶絲很重要的),也隨著海浪漂流到一座小山丘後擱淺(不要問我蠶寶寶怎麼了?生死未卜啊)。依照上面的邏輯推論,這座小山丘應該被命名為...「蠶丘」!?對!沒錯!「蠶」的日文「蚕子」古語發音就是「ひめじ(HIMEJI)」,所以當時這座小山丘就叫做「日女道丘(ひめじおか)」。後來這座小山丘的名稱改了漢字不改發音,變成了「姬山」,這座城與城市名稱也是一樣,改成了「姬路(ひめじ)」,所以嚴格來說,如果要以意思來理解這座城,它應該叫做「蠶城」才對XD。不過,因為後來的城主們大量使用了白帥帥的白漆喰石灰塗料,再加上屋簷的造型設計,讓整座城看起來彷彿就像一隻準備展翅高飛的白鷺一樣,所以後世的人才開始給了它「白鷺城」的別名。

不戰、不燒的幸運之城

其實,如果以規模來說,姬路城不算是日本國內最大的城,論年資來說,他也不算是最老的城,但姬路城卻被日本列為「重要文化財」、「國家特別史蹟」與「國寶」,甚至也在1993年時,連同奈良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蹟,一起成為第一批被登錄的文化世界遺產。原因沒有其他,只因為它是日本目前所有沒有被毀過、最原汁原味地被完整留下來、規模最大的幸運之城。
上一集我們稍微提過,日本的城在不同的年代底下,經歷過無數的劫難,至今還能剩下來讓我們看到的、沒有被毀過的城,大部分具備了下面幾個要素:
  • 明治維新之前:沒有真正地被使用過(通常發生過戰爭的,幾乎都掰了);
  • 明治維新之後:還有利用價值(被政府收為國軍用地);
  • 廢城令之後:遇到好心人士的收留;
  • 二戰之後:二戰時沒被美軍轟炸到。
因此,相較於日本自古至今所有城池的遭遇,姬路城之所以能奇蹟似地完整保存至今,可說是聚集了所有的幸運於一身,才能逃過上述的種種劫難。

重要戰爭後才擴建的城:有關係就沒關係

首先,姬路城其實是少數在進入江戶時代之後才擴建的城,按理說,在德川家好不容易統一天下之後,許多的城都被下令縮編或是拆除之際,姬路城卻因為它的所在位置以及城主身分的關係,成為少數特別被允許可以大改建的城。話說,戰國時代的末期,德川家康跟豐臣秀吉兩方互幹得你死我活,大多數的大名(諸侯)可說是押上自己性命在賭博一樣,不得不選邊站。終於,兩方人馬來到了命運決戰「關原之戰(関ヶ原の戦い)」的這一天,這一戰,如果押對邊,以後全家雞犬升天;如果壓錯邊,以後流放天邊。而當時有一位武將叫池田輝政,因為娶了德川家康的二女兒,所以理所當然在關原之戰中為了岳父而戰。戰爭結束後,岳父為了獎賞他的戰功,於是決定幫他加薪(當時的加薪方式,就是賞地啊),讓他從原本在愛知縣的領地,轉封到姬路城這裡(這也是為什麼那時候的城主會一直換人的原因,因為每一次的獎懲,都是領地的轉移)。仔細算一下,當時池田輝政的薪水一口氣從原本的15萬石(註1)一口氣增加到52萬石,可說是加薪了3.5倍左右,非常痛快啊!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姬路城隸屬的播磨國附近,依舊有不少過去與豐臣家感情不錯的諸侯,又因為臨瀨戶內海的水路要道上,所以無論是在軍事與經濟的理由上,姬路城都是個不能大意的點。因此德川家康才特地派了自己信得過的女婿來到這裡,並允許他進行姬路城的大改建(規模擴大),提升姬路城的戰鬥能力(複雜程度),以代替他看好這些有可能不乖的人們。所幸,在大改建之後,江戶時代一路維持了承平盛世約260餘年,因此到明治維新之前,都不太有機會遇到戰爭。

廢城令:差點被賤賣、還被嫌棄不好用

江戶幕府末期,日本國內混亂的程度可說是不輸戰國末期,這段期間(1)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軍與(2)以將軍為首的舊幕府軍的兩團人,在各地以不同的城為據點打得你死我活。這段期間內的姬路城,雖然一度被新政府軍包圍,但最後也是因為有關係就沒關係的種種原因之下,沒認真打仗就開城投降了。
於是,一直到了明治天皇接手日本之後,姬路城才算是認真地面臨到第一次的大危機「廢城令」。在這樣的時代底下,當時大部分的城不是被拆除,就是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賤賣給民間人士,姬路城當然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最初,姬路城被分派給陸軍使用,但當時的陸軍指覺得這又破又舊快倒快倒的「巨大垃圾」,根本一點也不好用啊~於是,陸軍就在1874年(明治7年)時,把姬路城給拍賣掉了(!?)。現在的日本人應該很難想像,當時居然可以靠拍賣的方式買到一座「城」吧!
據說當時有一位富豪叫做神戸清一郎,以日幣「23円50銭」拍下了姬路城,以現在的幣值來換算的話(綜合了幾份資料的數據結果),大約是日幣20~30万円左右,如果當時的日幣貶得跟現在一樣低的話,等於是用不到10萬台幣就能買下一座城了!你買不買?你或許會想,我買來幹嘛呢?除非你是城的愛好者,否則一般平民百姓為什麼要買城呢?當然還是有原因的,當時這位富豪買下城的時候,其實原本是打算把城給拆了,然後把裏頭堪用的東西拿來用在自己的宅邸裡,他心想「畢竟會拿來蓋城的建材,應該都是不錯的上等材才對」。沒想到,就是因為建材的規模太過「上等」,例如姬路城的瓦片如果拿來用在一般民宅上,SIZE整個就是太大啊,就算是把天守閣上的鯱(しゃちほこ)搬來放在自家的屋頂上,還要擔心會不會因為太重而把屋頂壓垮。所以過沒多久,富商便把姬路城又賣回給陸軍,不要了。(當然也看過有文獻說,這富商當初買下是為了想要好好保存姬路城、或是其實他買下的不是天守閣,而是城中的其他建物,當然還有背後跟陸軍串通好的陰謀論甚麼的...,總之,那就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嘍~)
講到這個故事,不禁讓我想到之前跟朋友造訪屋久島看繩文杉時,當時的嚮導說:「現在我們能看到還留在島上的高齡繩文杉,都是因為他們不夠美~不夠好用~,所以才得以被留下。」。那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原來有很多我們以為的缺陷、不夠好的事情,其實經過時間的淬鍊之後再回頭看,這才會發現這一切原來是要保護我、讓我變得更有價值的必經歷程呀!再次感謝當時的富商覺得姬路城「很不好用、沒價值」的想法,才得以讓它留存到現在。

要被拆之前,貴人出現

就這樣,姬路城彷彿是顆大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地苟延殘喘下來,最後手裡捧著這顆大球的陸軍,只單純地以「我要怎麼利用姬路城的殘餘價值」來思考,陸陸續續為了增建軍舍而任意拆除城內的建築。直到了1878年(明治11年),眼看就連天守閣即將都要被拆了的同時,一名腦袋被雷打到的陸軍省第四代理局長中村重遠,看著被拆得亂七八糟、日漸頹傾、雜草叢生的姬路城,心中不禁感慨,深深覺得這樣的古城應該要好好地保存給後世的日本人才對啊~因此他便向當時的陸軍頭頭山県有朋,提出由陸軍出資來好好地整修姬路城與名古屋城的提案。隔年(1879年),提案雖然通過了,但礙於當時日本其實正忙著拓展海外領地,處於到處打鄰居國家的繁忙時期,根本沒時間、也沒經費來好好地修繕姬路城,僅能簡單地補強部分建築罷了。就這樣,姬路城一直撐了30年左右,直到1910年(明治43年),這才在民間團體的陳情之下,由政府撥款首度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明治の大修理」。雖然,在陸軍軍官中村重遠所處的時空底下,沒能好好地對姬路城進行修繕,但當時如果沒有他的發聲,姬路城可能就跟其他我們所看到的「城跡」一樣,只剩下一堆石垣了。因此,至今當地人仍視他為「姬路城的恩人」,特別在城中為他立了個「中村大佐顕彰碑」來感謝他。

偽裝「黑鷺城」與落入天守閣中的未爆彈

挺過了改朝換代所帶來的危機,也好不容易大整修了一番之後,姬路城這一次迎來的是世界大戰的轟炸危機。當初在中村重遠的提議之下,跟著姬路城一起被保留下來的名古屋城,就是在這次的危機之中失去了天守閣,但姬路城卻幸運地(有技巧地)逃過了這次的劫難。
為了避免姬路城這個龐然大物在戰爭中被鎖定為轟炸目標,所以日軍其實在1941年,就從天守閣的最頂層開始,嘗試著掛上「擬裝網」,試圖可以讓它不要這麼顯眼。所謂的擬裝網,其實就是用墨汁染黑的網子,你可以想像就像黑色的面膜一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白鷺城」變成「黑鷺城」。
姬路城偽裝網/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經過試驗之後的隔年,大、小天守閣以及西之丸的百間廊下等,全都貼滿了這樣的黑色面膜,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西之丸的百間廊下牆面上,看見當時用來掛黑色面膜的L型釘子。
用來吊掛「擬裝網」的L型勾具/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二戰即將結束的前夕,姬路市分別在1945年的6月與7月遭受了兩次美軍大規模的空襲,根據統計,當時美軍共計投下了將近17000顆的燒夷彈,而姬路市中也有將近40%面積的房子因空襲轟炸而燒毀。當時,也落在燒夷彈雨的轟炸範圍中的姬路城,卻奇蹟似毫髮無傷地矗立在戰火後的滿地瘡痍之中。當時,有人謠傳,是不是就像京都一樣,美軍「刻意」避開這些有意義的歷史建築,所以姬路城才有機會留存下來?
二戰後倖存的姬路城/照片來源:網路資訊
但後來根據眾多的訪談內容中得知,當時的轟炸機駕駛員表示「上級沒有命令要迴避姬路城,只是從飛機上看下去,我根本看不太清楚哪裡有城,所以沒炸到真的也只是偶然的」;而當時負責被派去處理未爆彈的士兵也表示,他的確在天守閣看到了、也處理了未爆彈。由此可知,即便當時姬路城已經偽裝成黑鷺城,但仍有燒夷彈落入姬路城的三之丸(比較外圍的區域)內,甚至就連天守閣中也被兩顆燒夷彈K中過,所以吼,事實證明,哪怕你假扮成黑面琵鷺也是沒有用的。只是神奇的事情是,坐落在三之丸內學校因為被燒夷彈K到而燒掉,但落在天守閣裡的那兩顆燒夷彈,居然「剛好」都是未爆彈,你說說這不是奇蹟是甚麼呢?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註1:石(音同蛋):石是容量的單位,「一石」差不多相當於一個成年人一年消耗的米量,所以如果該領地的「石高」越高,就表示這個諸侯的經濟實力越強,可以養的人越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ANA濕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