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見帶來的焦慮。讀《大腦這樣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貓頭鷹是小女用LaQ積木做的創作

貓頭鷹是小女用LaQ積木做的創作

《大腦這樣聽》本書核心在探討:我們如何理解聲音?聲音又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腦?這「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問題,實在是非常有趣的題目!


其實人類的聽覺學習啟蒙得相當早,從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然而相較於多數人主要仰賴的視覺學習(記得之前曾讀過一個詞visual dependence,視覺依賴,指的是人因過度仰賴視覺,因而產生迷失方向、失衡、暈眩等症狀,治療方式則是減少視覺線索!),聽覺卻經常被我們所忽略。

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塑造了我們的腦


大腦這樣聽》的作者是一名神經科學家,她在書中介紹聲音在神經系統的基本處理原則(例如神經元會以放電的方式來回應聲音),同時探討聲音如何型塑腦,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重點在於,如何讓這兩者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我們面對聲音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有意識、有能力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與判斷。

毫不意外地,提到聲音就會想到音樂,作者自然談到音樂家與非音樂家的大腦研究,也分享自己對於音樂教育的看法;而語言學習又與聲音密切相關,因此書中也探討到使用雙語者為大腦帶來的優勢。因此,這本書非常推薦音樂與語文教育工作者閱讀。

老化對於聽力閾值的影響


如果你很有耐性的讀到這裡,請暫且讓我自曝其短一下(羞)。其實想要閱讀這本書,是從去年開始,我發現自己的聽力開始有衰退的跡象。坦白說,這件事情讓我覺得挺焦慮的。對於一個從小喜歡音樂、每天生活都需要音樂的人來說,「聽不見」可能比「看不見」還可怕!

在書中,作者也介紹與聽覺老化相關的研究,貼心分享如何透過訓練延緩聽覺老化;簡單的說,想要讓聽力變得敏銳,可不是要人戴上助聽器就能解決的。特別的是,作者根據研究指出,音樂練習可以讓人的聽覺神經系統保持年輕,即使是「在幾十年前只要曾有過三年樂器演奏經驗,就會在老年時呈現較年輕的大腦反應」、此外,「比較只聆聽音樂或是實際演奏音樂兩種情況,結果發現實際演奏音樂可以改善年長者的工作記憶能力和手部協調性」。

看來「玩音樂」這件事竟然還有複利效應!值得投資啊。

讓我們學習聆聽

讀完這本書,為我在思考生活中的「聲音」帶來許多思考,例如:我們的生活中真的需要存在一台會發出巨大警示聲「倒車,請注意」、「請注意,右轉彎」的卡車嗎?(如果要警示,聲音可以更悅耳一點嗎?)開關汽車車門鎖時一定要發出一個聲響才叫鎖上了?公車的下車鈴一定要這麼吵雜嗎?(想想公車司機每天得要忍受多麼高分貝的噪音,是種職業傷害呢!)

而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透過練習,鍛鍊自己的聲音意識,這也讓我想起「聲景生態學」之父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非常推薦做延伸閱讀,可以帶來許多耳目一新的生活提案。

想要改善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除了從「看得見」的地方開始,不妨也換個角度,從「聽得見」的地方再次思考吧。還有,別忘了漸漸變老的同時,也要繼續「玩音樂」下去!嗯,我要去彈我新買的巴哈樂譜了。你呢?


【書籍資訊】

書名|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作者|妮娜•克勞斯 Nina Kraus

譯者|李承宗、陸維濃

編輯|吳育燐、林韋萱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擁群像》是科普作家艾德•楊(Ed Yong)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在書中相當稱職地引用許多微生物相關研究,拓展一般讀者對於微生物的認識。整本書架構清晰、作者頗有文采,加上譯文流暢、編輯合宜,審訂者更相當盡責地適時補充審訂註,因此即使是非專業讀者,閱讀時仍能獲得相當的樂趣。
如果說「閱讀」像是做了一場夢,那麼五十嵐大介的《魔女》這部作品,便是那種當大夢初醒後,你會逢人就想去說它、去回憶它、去反覆回味的那種。
最近編輯的新書。作者席耶娜是條通日式酒店的媽媽桑,在書中分享自己從二十多歲踏入條通,從青春到中年,在酒店業的種種經歷與見聞;文字撰寫則是我相當景仰的資深記者、文字工作者李翠卿。
閱讀這本書,不是要讀者百分之百的相信作者,但我認為讀到「媒體之外」的當事人觀點很重要。我深深感受到他想透過書寫,為自己奮力一搏的那種決心與勇氣,而我很被觸動!原文書名取為Apropos of Nothing,意指突然之間的、憑空的,也是在回應他當年深陷性醜聞風暴時的無奈心境吧。
「布蘭多里尼定律」(Brandolini’s principle)為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反駁鬼扯所需的力氣,是製造鬼扯所需力氣的十倍!」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但閱讀不只有在4月23日這一天。
《我擁群像》是科普作家艾德•楊(Ed Yong)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在書中相當稱職地引用許多微生物相關研究,拓展一般讀者對於微生物的認識。整本書架構清晰、作者頗有文采,加上譯文流暢、編輯合宜,審訂者更相當盡責地適時補充審訂註,因此即使是非專業讀者,閱讀時仍能獲得相當的樂趣。
如果說「閱讀」像是做了一場夢,那麼五十嵐大介的《魔女》這部作品,便是那種當大夢初醒後,你會逢人就想去說它、去回憶它、去反覆回味的那種。
最近編輯的新書。作者席耶娜是條通日式酒店的媽媽桑,在書中分享自己從二十多歲踏入條通,從青春到中年,在酒店業的種種經歷與見聞;文字撰寫則是我相當景仰的資深記者、文字工作者李翠卿。
閱讀這本書,不是要讀者百分之百的相信作者,但我認為讀到「媒體之外」的當事人觀點很重要。我深深感受到他想透過書寫,為自己奮力一搏的那種決心與勇氣,而我很被觸動!原文書名取為Apropos of Nothing,意指突然之間的、憑空的,也是在回應他當年深陷性醜聞風暴時的無奈心境吧。
「布蘭多里尼定律」(Brandolini’s principle)為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反駁鬼扯所需的力氣,是製造鬼扯所需力氣的十倍!」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但閱讀不只有在4月23日這一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內在聲音(inner sound) 思想擁有一種電磁性的實相,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這「內在聲音」就是在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內在聲音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你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內在聲音(*例) 在你發現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你想改變它就不要加強它。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此篇文章好像在講「失智症的成因之一」是「聽力受損」,這部分是我第一次聽到的資訊,但也充滿困惑,例如你摘要的重要資訊寫到:「大腦便會進行代償作用,將負責思維和記憶區塊所需的資源移轉用來處理這些模糊的音訊,而導致前述二項高階的認知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這段文字讓我驚訝!
Thumbnail
我因罹患耳鳴,承蒙林宇光博士推介,拜讀過賴仁淙醫師《耳鳴,是救命的警鈴》,大幅度增長耳鳴的知識。5月間又買到賴仁淙醫師另外一部大作《過敏的大腦》,讀完受益不淺,非常感謝。 誠如賴仁淙醫師所言,「過敏的大腦」,是個全新的觀念。我過去對於大腦過敏,從不覺得是病症,相反的,還覺得可能是一種優點..。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常常因為生活壓力、工作繁忙而感到心理負擔沉重。當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未能完全釋放這些壓力時,古老的聽覺療法——頌缽療癒,卻以其獨特的聲音波動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頌缽的聲音不僅是耳朵可以聽到的聲波,更是能深入我們內心深處,與我們的心靈頻率產生共鳴的神秘力量。
Thumbnail
當聽力開始衰退時,往往不僅僅影響個人的社交能力,還可能對認知功能造成深遠影響。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聽覺系統也會逐漸退化,這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當日常交流變得困難,許多人可能會選擇避免社交活動,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
Thumbnail
當初踏上聲音療癒學習之旅的原因,主要只是因為我很喜歡發出奇怪的聲音,還有唱歌。 打從我會說話開始,我就喜歡發出聲音和哼調子,小時候常被同學老師嫌大嗓門很吵,大笑起來連隔了一面牆的鄰居都很像坐在我旁邊聽我笑,興致來了就隨著心情大聲唱歌,那時候覺得發出聲音、說話、唱歌就是給予我動力和能量的源頭。
其實,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不是沒有好處。 有嗅覺過敏星星兒聞到家人的濁氣,就建議到中醫調理體質。 而像我,聽覺過敏,不只是從踢踏鐵片聲聽出身心狀況和個性,今天,因為我是主兒女,就有聽出,生命河靈糧堂,具有〝焦急〞的肉體軟弱。 而在約書亞樂團,是以〝喜樂的心歡迎三位一體主降臨〞的曲風為主。 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內在聲音(inner sound) 思想擁有一種電磁性的實相,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這「內在聲音」就是在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內在聲音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你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內在聲音(*例) 在你發現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你想改變它就不要加強它。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此篇文章好像在講「失智症的成因之一」是「聽力受損」,這部分是我第一次聽到的資訊,但也充滿困惑,例如你摘要的重要資訊寫到:「大腦便會進行代償作用,將負責思維和記憶區塊所需的資源移轉用來處理這些模糊的音訊,而導致前述二項高階的認知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這段文字讓我驚訝!
Thumbnail
我因罹患耳鳴,承蒙林宇光博士推介,拜讀過賴仁淙醫師《耳鳴,是救命的警鈴》,大幅度增長耳鳴的知識。5月間又買到賴仁淙醫師另外一部大作《過敏的大腦》,讀完受益不淺,非常感謝。 誠如賴仁淙醫師所言,「過敏的大腦」,是個全新的觀念。我過去對於大腦過敏,從不覺得是病症,相反的,還覺得可能是一種優點..。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常常因為生活壓力、工作繁忙而感到心理負擔沉重。當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未能完全釋放這些壓力時,古老的聽覺療法——頌缽療癒,卻以其獨特的聲音波動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頌缽的聲音不僅是耳朵可以聽到的聲波,更是能深入我們內心深處,與我們的心靈頻率產生共鳴的神秘力量。
Thumbnail
當聽力開始衰退時,往往不僅僅影響個人的社交能力,還可能對認知功能造成深遠影響。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聽覺系統也會逐漸退化,這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當日常交流變得困難,許多人可能會選擇避免社交活動,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
Thumbnail
當初踏上聲音療癒學習之旅的原因,主要只是因為我很喜歡發出奇怪的聲音,還有唱歌。 打從我會說話開始,我就喜歡發出聲音和哼調子,小時候常被同學老師嫌大嗓門很吵,大笑起來連隔了一面牆的鄰居都很像坐在我旁邊聽我笑,興致來了就隨著心情大聲唱歌,那時候覺得發出聲音、說話、唱歌就是給予我動力和能量的源頭。
其實,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不是沒有好處。 有嗅覺過敏星星兒聞到家人的濁氣,就建議到中醫調理體質。 而像我,聽覺過敏,不只是從踢踏鐵片聲聽出身心狀況和個性,今天,因為我是主兒女,就有聽出,生命河靈糧堂,具有〝焦急〞的肉體軟弱。 而在約書亞樂團,是以〝喜樂的心歡迎三位一體主降臨〞的曲風為主。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