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這樣聽》本書核心在探討:我們如何理解聲音?聲音又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腦?這「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問題,實在是非常有趣的題目!
其實人類的聽覺學習啟蒙得相當早,從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然而相較於多數人主要仰賴的視覺學習(記得之前曾讀過一個詞visual dependence,視覺依賴,指的是人因過度仰賴視覺,因而產生迷失方向、失衡、暈眩等症狀,治療方式則是減少視覺線索!),聽覺卻經常被我們所忽略。
《大腦這樣聽》的作者是一名神經科學家,她在書中介紹聲音在神經系統的基本處理原則(例如神經元會以放電的方式來回應聲音),同時探討聲音如何型塑腦,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重點在於,如何讓這兩者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我們面對聲音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有意識、有能力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與判斷。
毫不意外地,提到聲音就會想到音樂,作者自然談到音樂家與非音樂家的大腦研究,也分享自己對於音樂教育的看法;而語言學習又與聲音密切相關,因此書中也探討到使用雙語者為大腦帶來的優勢。因此,這本書非常推薦音樂與語文教育工作者閱讀。
如果你很有耐性的讀到這裡,請暫且讓我自曝其短一下(羞)。其實想要閱讀這本書,是從去年開始,我發現自己的聽力開始有衰退的跡象。坦白說,這件事情讓我覺得挺焦慮的。對於一個從小喜歡音樂、每天生活都需要音樂的人來說,「聽不見」可能比「看不見」還可怕!
在書中,作者也介紹與聽覺老化相關的研究,貼心分享如何透過訓練延緩聽覺老化;簡單的說,想要讓聽力變得敏銳,可不是要人戴上助聽器就能解決的。特別的是,作者根據研究指出,音樂練習可以讓人的聽覺神經系統保持年輕,即使是「在幾十年前只要曾有過三年樂器演奏經驗,就會在老年時呈現較年輕的大腦反應」、此外,「比較只聆聽音樂或是實際演奏音樂兩種情況,結果發現實際演奏音樂可以改善年長者的工作記憶能力和手部協調性」。
看來「玩音樂」這件事竟然還有複利效應!值得投資啊。
讀完這本書,為我在思考生活中的「聲音」帶來許多思考,例如:我們的生活中真的需要存在一台會發出巨大警示聲「倒車,請注意」、「請注意,右轉彎」的卡車嗎?(如果要警示,聲音可以更悅耳一點嗎?)開關汽車車門鎖時一定要發出一個聲響才叫鎖上了?公車的下車鈴一定要這麼吵雜嗎?(想想公車司機每天得要忍受多麼高分貝的噪音,是種職業傷害呢!)
而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透過練習,鍛鍊自己的聲音意識,這也讓我想起「聲景生態學」之父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非常推薦做延伸閱讀,可以帶來許多耳目一新的生活提案。
想要改善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除了從「看得見」的地方開始,不妨也換個角度,從「聽得見」的地方再次思考吧。還有,別忘了漸漸變老的同時,也要繼續「玩音樂」下去!嗯,我要去彈我新買的巴哈樂譜了。你呢?
【書籍資訊】
書名|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作者|妮娜•克勞斯 Nina Kraus
譯者|李承宗、陸維濃
編輯|吳育燐、林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