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本文初次發表於「閱讀排組08:傳記(中)──《巨流河》、《碎琉璃》、《異端的勇氣》」,今節錄出《巨流河》閱讀心得,並做修訂後重新發布。獻給懿範永存的齊邦媛教授。)


齊邦媛教授是知名的學者、作家與譯者,也是早年將外國文學與學術思想著作引介進臺灣的重要推手。記得我念大學時,讀過一本社會學經典《寂寞的群眾》(The lonely crowd),譯者蔡源煌特地在譯者序裡提到齊邦媛教授,感謝齊教授將這本原文書介紹給他。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也可以窺見齊教授熱愛閱讀、重視人文社會思想,以及提攜後輩的情懷。

巨流河》一書雖是齊邦媛教授的自傳,但書中有相當篇幅談到她個人對於中國近現代戰爭的回憶,也因此,在方德萬的《戰火中國1937~1952》書中也引用了《巨流河》書中文字,試圖從大戰爭中的小人物視角省思歷史。由此可知,《巨流河》的出版價值不僅僅是一本個人傳記這麼簡單而已。

我是在《巨流河》出版多年後才有幸拜讀。坦白說,如我一代的後生晚輩對於齊教授的個人背景所知不多,對於自己能否耐著性子讀完一本厚達600頁、歷時四年寫成的回憶錄,也真的沒太大把握。1924年出生的齊教授是我爺爺那一輩的長者,她的家鄉在遼寧……種種因素都讓我有點不太確定,書中講述的陳年往事會不會讓我覺得有些隔閡?

可是,我的各種懷疑與擔心在展書閱讀後煙消雲散,連著好幾天欲罷不能地把這本《巨流河》看完了,全書讀來完全沒有感到跨越年代的隔閡,實在精彩、好看!好看的原因何在?我認為最主要在於作者敦厚的個人修養與學識、優美的文筆為書中文字定調,讓讀者讀出她如此純粹、如此虔誠、如此堅定、又充滿尊嚴的知識分子態度,令人感動又敬佩!


《巨流河》的書名由來,可能有部分來自於齊教授的父親,她在書中寫到:

 

父親晚年的言語更少,近乎沉默,正似從洶湧的巨流河沖進了啞口海,奔騰的波濤彷彿銷聲匿跡,再也發不出怒濤聲。正似莎士比亞的名句,「人的一生,充滿了聲音與憤怒,全無意義。」(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在這本自傳中,齊教授回想自己年少時期面對戰爭的親身經歷,打磨出她那不服輸的特質;來臺後,父親又因政治因素遭到關切,更讓她鍛鍊出求真、堅毅的性格,這些精彩的故事與經歷,在齊教授的筆下栩栩如生,非常好看,值得所有具有好奇心的讀者親自翻開書一探究竟。

特別要提的是,本書相當推薦給出版同業閱讀。看齊教授如何在眾目所視、眾手所指的學術與政治壓力下,進行第一套國民中學部定本國文教科書的編審工作;看她擔任筆會主編時,如何推動「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畫等。當提及當時文壇的交往與交流風氣,她在書中特別寫到:

在文學面前,沒有「他們」、「你們」,只有「我們」啊!

一字一句,至情至性,鏗鏘有力,對於後生晚輩更是一種警醒! 

行文至此,且讓小的我借用齊教授所使用的句型:

在「閱讀」面前,沒有「買書人」、「借書人」,只有「閱讀人」!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對我來說,閱讀是一種可以由自己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是自我修養之道。建立一個願意把寶貴的時間花在閱讀、喜愛並養成閱讀習慣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值得一生珍藏的好書,然後反覆、持續地深度閱讀,讓閱讀不僅促進自我提升、更能幫助自己跳出人生困境,這是我個人認為閱讀最重要的價值。

莫忘初衷,繼續努力!

275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