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錯覺會帶來的影響

    我嫉妒狂傲的人,我看見噁人享平安。(詩73:2)

    人對現實的看法會影響到他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果人的某些看法是錯誤的,那錯覺也會影響到人的情緒、態度及行爲。

    A. 引髮情緒

    人的情緒是一種有意識的心理反應,在主觀上表現爲對特定對象的強烈感覺,通常伴隨身體的生理和行爲變化。因此,當人對現實産生錯覺時,會引髮各種不同的情緒。

    例如,在“亡斧臆鄰”的寓言中,當那人認定是鄰家之子偷了自己的斧子時——第一個錯誤的信唸,心裡自然會感到氣憤,特別是看到那孩子一舉一動都像個賊,就會更加憤怒。同時,他也許會想到更多:他爲什麼會偷我的斧子呢?是不是覺得我不會知道?這裡有沒有他父母的指使?順着他的第一個錯誤信唸想象下去,他編織的故事會越來越豐富,他的情緒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羞恥、惱怒、仇恨。

    同樣,在《皇帝的新裝》的童話中,皇帝在包括那兩位誠實的、已經看過新佈的官員們的陪同下,親自去看那騙子所織的佈。當他髮現自己什麼都看不見的時候,皇帝感到惶恐不安,他心裡想:“我什麼也沒有看見!這真是荒唐!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配做皇帝嗎?這真是我從來沒有碰見過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很自然地,他還會想到:“那兩位誠實的大臣們已經看到了這新佈,説明這佈的確是存在的,他們肯定正在看我能不能看到這佈:如果他們知道我看不到這佈,就會知道我是個愚蠢的、不配作皇帝的人,我決不能讓這種事髮生!”

    於是,儘管他受到了驚慌、恐懼、羞恥等各種強烈情感的衝擊,皇帝仍然保持麵部表情的鎮定,而且他還假裝能看到那佈,並且表示稱讚。他想:“如果我做出能看到這佈的樣子,大家也就不會看出我的愚蠢,我也就可以繼續作皇帝了。”想到這裡,他心裡感到輕鬆了很多。

    另外,在童話《醜小鴨》中,當醜小鴨受到大家的欺負、就連鴨媽媽也希望他走遠些的時候,他心裡感到很委屈、甚至有些絶望。後來,當那獵狗嗅了他一下然後跑開之後,醜小鴨真是百感交集:他從恐懼中恢複過來,感到有些慶幸,但也有些後怕,但其中也夾雜着一些淒涼,他想:“我醜得連獵狗都不願咬我了!”後來,他受到了貓和雞的諷刺挖苦,內心非常愁苦,以至於他想要尋死,可見他已經絶望至極。好在後來他終於看清自己是一隻美麗的天鵝這個現實,否則他一定會繼續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

    最可憐的是那隻與雞生活在一起的小鷹。當他看到天上展翅飛翔的同類時,曾經心生羨慕之情;不過,他的同伴雞們卻嘲笑他,要他打消那不切實際的幻想。小鷹很茫然、失落,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隻能按照同伴的話去做,壓抑自己的幻想,好讓自己繼續“平安地”過雞的生活。

    雖然這些都是寓言,但可以想見:一個錯誤的信唸會讓人對他人、對外界、對自己産生錯覺,而且這錯覺必定會引髮人的各種情緒,人或者內心感到不安,或者感到平安。

    B. 生成態度

    人的態度指人對某個對象相對持久和普遍的從消極到積極的評價,這種評價源自於人對該對象的信唸、情感和過去與之相關的行爲,表現爲隨時準備對那對象做出反應的身體狀態。人對現實的錯覺自然會影響他對那對象的態度。下麵以人的身份爲例,説明人對自己身份的錯覺會如何影響他對自己和外界的態度。

    人的身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社會、地位、財富或關繫髮生變化,人的身份也會隨之髮生變化。例如在中國曆史上,知識分子曾因爲“學而優則仕”而有相當高的地位,但在文革期間被貶爲“臭老九”;文革結束後恢複高考,大學生曾被稱爲“天之驕子”,但後來的教育産業化催生了這樣的順口溜:“學士不如狗、碩士滿街走、博士還能抖一抖”;然而,由於就業的睏難,那順口溜如今變成了這樣:“博士多如狗、碩士不如狗、學士在遛狗。”可見,隨着社會的變化,受過高等教育之人的社會身份及其與狗的相對關繫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他們對自己和對社會的態度也會受到影響。

    人自我認同的身份也會隨着居住地的變遷而髮生改變。設想一位李先生,他從小生長在蘇州,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上海著名的大學畢業後自己創業,後來移民加拿大、取得了加拿大的公民身份,並且成了基督徒。他會如何看自己的身份呢?他在上海讀書時,他會認爲自己是蘇州人;移民後,在大陸華人群體中,他會認爲自己是江蘇人;在非華人的環境中,他會認爲自己是中國人;到歐洲出差時,他也許會認爲所有華人都是自己的老鄉,甚至認爲加拿大人也是老鄉。如果他將自己的身份認同進一步擴大,就會認爲自己是地球村民;而在教會裡,他會認爲自己是上帝的子民。隨着李先生生活環境的改變,他對自己身份認同也在不斷地改變和擴展,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他看待週圍不同人的眼光和態度。

    然而,也會有人雖然改變了生活環境但仍然保持其原來固有的身份認同。比如過去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或者關羽,今天也有雖然移民海外並入籍他國,卻仍以“中國人”自居的華人。當然,在過去也曾有中國人加入外國國籍之後由於過度認同自己外國人的身份而産生了鄙視中國人的態度,説出“你們中國人”的話而引起軒然大波。

    人的身份有客觀的和主觀的兩部分組成,而那主觀的部分也有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兩種。一旦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産生錯覺,或者個人身份與社會身份的差異過大,必然會影響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甚至會使人感到極度地自卑或者狂妄,而這種態度自然會對與他人之間的關繫帶來深刻影響,這是不言而喻的。

    C. 影響行爲

    人可以將頭腦中的旋律冩成歌曲或交響樂,然後舉辦音樂會;人也可以把構思的故事冩成小説或者劇本,然後組建班子、將其化爲電影或者電視連續劇;人還可以把送人上月球的想法變成具體的計劃,通過不斷的實驗,真正實現那會被100年前的人認爲的幻想。

    人之所以這樣有創造性,是因爲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樣式被造的。上帝是創造者,祂按自己的旨意創造世界和其中的萬物,也把自己的創造性賜給了人類,所以人也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和創造、將那想法化爲現實。

    然而,人也會陷入對現實的錯覺之中,包括對鄰居的猜疑、對謊言的相信、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和對自己身份的錯解等。這些錯覺不僅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他人,一旦這種人掌握了權力,想要將自己的錯覺——也就是妄想——化爲現實,就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災難。今天,普京將自己比作彼得大帝,想要通過侵略他國達到吞並領土的目的,給烏克蘭、俄羅斯和全世界都帶來厄運。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爲是否符合規則和規範,也與人對規則的感知有關,如果那感知是錯覺,人的行爲也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負麵影響。

    人類根據自身的經驗製定了交通規則,並且以法律爲依據要求人遵守。交通規則雖然是抽象的,但既存在於駕駛者的頭腦中,也透過具體的標誌和信號表達出來,成爲現代城市生活現實的一部分,而駕駛人員遵守交通規則就是一種與現實相符的行動。

    駕車者在交通路口遇到紅燈就會減速、停車。這個動作過程雖然簡單,但如果加以分解,就會髮現這需要駕駛員滿足下麵四個條件:首先,他要看到紅燈,即他要覺知到“紅燈”這一現實;其次,他不是色盲,也就是説他對“紅燈”這一現實的感知不是錯覺;第三,他理解紅燈所代表的含義,即他根據交通規則而對紅燈這個信號的解釋和判斷是正確的;第四,他選擇順服交通規則中的有關條例,表明他根據自己對現實的正確感知而採取行動。

    如果駕駛者不滿足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無論是人對現實的感知有誤、根據這錯覺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如沒有看到紅燈而繼續行駛,還是對現實的感知正確但拒絶採取合理的行動,如看到紅燈卻被自身的怒氣控製、拒絶停車,都有可能釀成交通事故。由此可見,人對現實的感知是否正確,或者是否按照對現實的正確感知而採取符合現實的行動,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同的影響。

    由此可見,人對現實的錯誤信唸或錯覺,會引髮他更多對現實的扭曲,影響到他的情緒、態度、關繫和行爲,並且會波及到週圍的人和事,引起漣漪反應。

    思考:檢視自己的情緒和態度,有過哪些是被錯覺所引髮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