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門是「248農學市集」的創辦人,也是市集的靈魂人物。上面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是去年﹝2011年﹞11月4日傍晚,當天是唐鴉和唐婆去「248農學市集」擺攤的第一天,楊儒門特地來到攤子前關照「新同學」,幫唐鴉、唐婆「加持」一下。當時也不知道在興奮些什麼,三個人都笑得很開懷呢!
今年二月時,唐鴉、唐婆邀請了楊儒門及好友繆老師﹝前三峽建安國小老師﹞等一群人,一起到唐鴉老家頭份水流東,來一趟產地之旅。沒想到,楊儒門回來之後,還特別寫了一篇圖文並茂的第一手產地報導,刊登在 2012年3月2日的《聯合晚報》。
下面就是《聯合晚報》當天登出楊儒門文章的版面,佔好大的篇幅呀!
水流東:唐婆的松針醋
【聯合晚報/文/楊儒門】
釀製的醋。 (圖/楊儒門提供) |
唐鴉的柑橘 有藝術氣息
唐鴉專長是陶藝和書法,今年是他回家種柑橘的第二年,他家的生態農園種的是蜜源植物,經常有蝴蝶造訪。唐鴉說,自己是藝術家嘛!所以對修剪果樹還不是很熟,而且只顧造型,忽略了柑橘的生長習性,去年把老枝都修掉了,造成今年的柑橘皮都偏厚,技術方面還要再請教朋友。
因為園內果樹過度修剪,所以枝芽都是朝「天」長,導致果實也朝天長,養份傳遞困難,柑橘就不甜,水分差,皮變厚。正確種植的話,枝、葉、果都是朝下生長,雨水會順著枝葉往下流,落到根部吸收。朝天長的柑橘,雖不正確,但看起很好玩。
以前老一輩的人,看到草,就會覺得種這塊地的人「懶惰」,這個觀念來自於「第一次綠色革命」,大規模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年代,「第二次綠色革命」則是大規模機械化。而現在大家慢慢了解,要給土地生養的時間,就是在不從事生產的季節裡,也不要使用除草劑讓土地枯黃。
被遺忘的野菜 隨處可見
傳統農村四合院門口都有提供日曬農作物、親朋聚會聊天的稻埕。 (圖/楊儒門提供) |
山茼蒿,別名昭和草。一路上繆老師一直為我介紹可食用的「野菜」,都長在我們常經過、踩過的場所,只是我們很少留意。
農業其實不是只有一級、二級產業,亦即直接吃(生吃、炒菜…)和製成再製品(醋、果乾、醬油…),還有三級產業是觀光,台灣推廣了很久,成效一直不是很好。現有觀念多著重在吃的這部份,若把吃的這一段,增加距離和深度,例如結合「生態導覽」,會讓來農村的朋友,除了吃之外,還能取得知識。
紫花藿香薊。 (圖/楊儒門提供) |
休耕的田裡,平地大部份種的都是太陽麻、油菜花、太陽葵、波斯菊……轉了一個彎後,看見一片紫色,不曉得的話,以為有「浪漫」的農友,在休耕的農地裡撒滿了薰衣草的種籽,開出了地毯般的紫。原來是紫花藿香薊,鄉間常見的雜草。
這一缸就是唐婆採自家的松針釀成的松針醋。加蜂蜜、冰塊,注入氣泡水,喝起來不會有傳統醋飲那股酸勁。 (圖/楊儒門提供) |
248農學市集和唐鴉、唐婆開始認識,是從唐婆釀醋開始,這一缸就是唐婆採自家的松針釀成的松針醋。來一杯松針醋,加蜂蜜、冰塊,注入氣泡水,喝起來不會有傳統醋飲那股「酸」勁。還不錯,蠻順口的。
一群人,在門口埕,就是稻埕、曬榖場,搬個椅子,水果、茶、松針醋,就著天地聊了開來!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整理/http://bit.ly/wS995o,這裡有更多圖片)
原文網址: 水流東:唐婆的松針醋 - 食材最前線 - 美食報報報 -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