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王國的起源與獨立戰爭的後續 - 大英帝國的經驗(1)

2022/10/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初會買這本書,其實是因為蔡總統。在2019年蔡英文選上總統之後,八旗送給總統的書單裡,有許多本書都是興亡的世界史系列套書,這本正是其中一本,而這本蔡總統並沒走挑走(因為她本身已經非常熟悉英國史)。
不過我買來後一直沒有去讀它。主要原因是當時對英國、法國、美國三方的關係並沒有很深的理解,有很多書裡面提到的東西對我來說只是個名詞,我沒有特別的感受,就像船過水無痕,比方說像英法戰爭、美洲獨立、法國大革命,其實三件是環環相扣的事情,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三個獨立事件,知識量的不足讓我在閱讀美國、英國、歐洲等書藉時總有種見樹不見林的感覺。最近隨著累積的知識變多,對國際情勢比較理解,再看完了漢彌爾頓之後又讀了國父的真相,對當時的歷史氛圍有稍微了解了一點。
這本書大致上在講述現在的英國(aka聯合王國、aka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如何從英格蘭王國慢慢變成大英帝國,又怎麼從大英帝國慢慢轉變成現今的大英國協。
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漢彌爾頓裡的美洲獨立革命開始,受到美洲獨立的刺激,英國人開始思考自己是誰,逐漸改變自己對殖民地的態度,從新教帝國漸漸轉變成世界帝國。而大英帝國帶給我們的影響不止於此,紅茶的平民化、百貨公司的起源、旅遊的概念等等都是大英帝國帶給全世界的禮物。

美洲各洲的組成與對英國的態度

在講述失去美洲對英國造成的影響前,必須先理解一下美洲殖民地的組成。
美國的全名是美利堅合眾國,是北美洲一個聯邦制共和國,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畢竟台灣周邊跟台灣本身都是單一制國家。美國的各州有各州的州法,大概可以理解成美國的各州其實都是一個獨立國家,而這些州國家決定聯合起來,成立一個聯邦政府來處理對外事務。簡言之,聯邦制國家是先有各自獨立的自治單位(州),這些自治單位再讓渡一些權力來成立上層管理單位(聯邦),單一制國家則相反,單一制國家的自治單位都是從最高層級向下分出的(台灣,六都)。
而美洲的殖民地大致分成下列三種
  • 殖民公司取得國王的特許證(公司)
  • 國王的王家殖民地(皇家)
  • 國王賜與貴族和有功人士的土地領歸殖民地(私有)
這三種殖民地間,除了疆界問題外,基本上互不干涉,各洲的稅收、立法權、司法權各自獨立,基本上就像是不同的國家,只是剛好土地上面的人說著一樣的語言,都從英國來。
而母國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態度基本上為有益的忽視,何謂有益的忽視呢?其實英國一直存在妨害殖民地發展的法律,像是有貿易限制的相關法律,法律限制美洲殖民地只跟能英國進行貿易,英國是美洲唯一的貿易對口,其他歐洲國家對美洲的貿易視為非法走私,但這些法律未被嚴格實施,英國政府的態度為不干涉殖民地的發展,當時的英國認為,任其自由發展才能讓殖民地獲得最大的利益。
美洲殖民地並不否定英國的價值觀,相反的,其實非常支持,在獨立戰爭前美洲殖民地上其實有大量的保皇派,革命派裡其實也有大量的親英主義者,例如漢彌爾頓。
英國人與美洲的最大差異應該是在對國王的態度,英國因為光榮革命的關係,議會與國王是合作的關係,英國人不會去思考推翻國王的可能,議會的權力與國王同生共死,但美國不然,美洲殖民地在有益的忽視下成立了自己的議會,他們認為自己與國王是對等關係,英國西敏議會的效力止於英國本土,並不能管轄到殖民地上。
但英國不這麼認為,英國人認為,只要殖民地上是英國人,英國就有其立法權,美洲地方州議會的權力是來自於西敏議會的認可,隨時可以收回。

失去美洲的啟示

美洲殖民地的獨立對英國的衝擊很大,英國一直認為英國國教的信仰會讓殖民地與英國團結一起對抗天主教法國,但情勢卻不是如此,美國竟然跟法國聯手來打這場獨立戰爭。
英國人開始意識到,殖民地上的英國人原來不一定會有英國人的身份認同,打著大英國共榮圈的大旗不能解決一切矛盾,而將殖民地納入西敏議會也是不智之舉,殖民地並不認為西敏議會有直接管轄權。而英國發現這一切的導火線竟然是有益的忽視,喪失美洲的主因並不是母國壓制殖民地而導致的反抗,相反的,是有益的忽視,放任殖民地自由發展,導致殖民地產生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認知到這點的英國開始改變了對殖民地的態度,改以建立自由貿易為中心思想的帝國,不對殖民地課稅與強加英國身份認同,但充分介入不再放任其自由發展。

聯合王國的起源與獨立戰爭後的後續

英格蘭開始進行道德重整運動,新教徒美國與天主教法國合作,顛覆了一直以來的常識,英國國教會的中心思想被打破了,天主教法國這個外敵的說服力已經不足以說服英國國民,國教會主動製造了信仰不堅的國民這個內敵來當替代靶子。並重整東印度公司,將印度從東印度公司控制轉為帝國體制內。
蘇格蘭高地與低地人,與愛爾蘭相反,在獨立戰爭後加強了傾向聯合王國的態度
蘇格蘭與英格蘭一直是兩個分治的國家,雖然因為英格蘭王室沒有繼承人,讓1600年至1700年間,兩個王國共同擁護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室為君主,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合併,實際上兩個國家一直存在獨立的教會與議會,英格蘭有西敏議會與英國國教會,蘇格蘭的愛丁堡有獨立的蘇格蘭議會,還有長老教派的蘇格蘭教會。
兩個王國在1707年合併,蘇格蘭保留教會,放棄主權與議會。合併的原因是蘇格蘭1690年的達里恩計畫失敗,蘇格蘭向外拓展殖民地失敗並賠了40萬英鎊,同時英格蘭火速通過航海法,蘇格蘭受制航海法無法往海外發展(航海法規定只有英格蘭人能進行海外貿易),並以廢除航海限制為條件開始合併談判。達里恩計劃賠掉的四十萬英鎊,約為三分之一的蘇格蘭國家總資金。蘇格蘭債台高築又無法藉貿易賺錢,迫於無奈合併,英格蘭代為償還39萬的借款。
蘇格蘭在光榮革命後,因為信仰天主教的國王被驅逐,蘇格蘭高地上的天主教居民被強迫高地淨空,大量蘇格蘭高地人移民美洲,在蘇格蘭與愛爾蘭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天主教徒們,形成了詹姆斯黨人開始與英格蘭的鬥爭。
但在美洲獨立戰爭中,美洲蘇格蘭人形成保皇派。蘇格蘭人在這個大英帝國的存亡時刻,選擇跟英格蘭站在一起。
而高地淨空後的蘇格蘭高地人大量投入了軍隊、商業、海事、傳教、醫學等職業。藉由獨立戰爭,蘇格蘭更傾向大英帝國,證明自己在帝國內的地位,之後蘇格蘭人也有很多人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擔任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官僚,大英帝國已將蘇格蘭詹姆斯黨吸納入體內。
愛爾蘭則與蘇格蘭人相反,美國獨立戰爭後激起愛爾蘭的反抗意識,但起事失敗,讓愛爾蘭反被納入聯合王國之內
17世紀初,英國開始進行新教徒移民政策到現在的北愛爾蘭,17世紀末實行禁止天主教徒在海陸軍、商業、法律界領域從事活動,也無法擔任公職與土地購買,聯合王國藉由全面否定天主教的愛爾蘭人,逐漸在愛爾蘭構築自己的新教認同。
博因河戰役後,愛爾蘭就像現在一樣分裂成南北兩邊,在北邊的英格蘭移民自稱為盎格魯-愛爾蘭人,信仰新教,奧蘭治黨人,應援色是橘色。而南邊的愛爾蘭原住民,天主教,聖派翠克黨,三葉草,綠色。
英國在愛爾蘭實行了佃農競標制度,讓愛爾蘭人產生很重的土地渴望,被英格蘭人奪走過去曾屬於自己的土地、被迫變成佃農的愛爾蘭人,全對土地懷著貪婪而深切的渴望。那份出自愛爾蘭人的渴望,讓他希望看見自己的土地就在眼前,變成一片綠地蔓延開來。
後來的馬鈴薯饑荒,讓大量的愛爾蘭人移民到美洲,這些愛爾蘭人對母國毫無好感,具有反英共和思想。
知名電影亂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就是愛爾蘭後裔,這也是為什郝思嘉不惜一切代價,搶了妹妹的未婚夫也要保住自己的莊園,經歷佃農競標制度的愛爾蘭對土地的狂熱完全展現出來,而這些移民美洲的愛爾蘭人非常反英,更在後來成立了愛爾蘭游擊隊,試圖讓愛爾蘭從英國中獨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38內容數
閱讀心得 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