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檢舉機制-吹哨者制度為何無效?

    吹哨者制度為何無效?

    (可適用於公司與政府組織,任何內控監督機制中)

    儘管吹哨者制度在理論上具有保護舉報者、揭露腐敗及不法行為的潛力,但實際執行中存在著多種問題,導致其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一、缺乏法律保護:

    國家的吹哨者制度若缺乏充分的法律保護,使得舉報者容易受到報復。缺乏保護措施可能導致舉報者的恐懼,使他們不敢揭露內部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國家X,吹哨者揭露了政府機構內的貪污行為,然而,由於該國的法律對吹哨者的保護不足,揭露者很快遭受報復。他們面臨被解僱、恐嚇甚至迫害的風險,使得其他人不敢效仿,因為他們無法確保自己的安全和權益。


    二、組織內部文化阻礙:

    部分組織存在封閉、保守的文化,不鼓勵揭露內部問題,並可能進一步排斥舉報者。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吹哨者難以找到支持,也難以讓揭露行為取得實質影響。

    例如:在公司Y,儘管有吹哨者制度,但該公司一直存在著封閉、保守的文化。當一名員工揭露了一個涉及高層管理人員的內部問題時,他很快發現自己被孤立起來,同事和上級開始對他持保留態度,甚至指責他影響團隊和諧。這樣的反應使得其他員工也不願意揭露問題,因為他們害怕面對類似的後果。



    三、效果不彰的執行:

    吹哨者制度的執行常受到監督不足的問題,可能因執法機構的不作為或是內外勾結導致揭露的問題難以得到適當處理。這將削弱舉報者的信心,進而減少揭露行為。

    例如: 在國際組織Z中,儘管吹哨者制度存在,但內部監督機構的效能不彰。一名員工舉報了組織內部的不法行為,但監督機構卻對此置之不理,甚至被指控與內部不法行為有所勾結。這樣的情況使得其他員工對揭露行為失去信心,認為吹哨者制度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存在,而無實質作用。

    四、報導方式限制:

    一些制度規定只能透過特定途徑或機構進行舉報,限制了揭露行為的彈性。這可能導致揭露者感受到局限,無法選擇最適合的方式進行舉報。


    以上根據自身經驗與AI共創文章,簡要與各位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