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遺跡——日軍戰俘營(一)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住在臺北板橋區的加拿大籍何麥克(Michael Hurst)先生,收到一封英國寄來的信,寫信人艾莉絲說,她十五歲時在教會團契與艾倫認識,十九歲與艾倫訂婚,之後,艾倫加入盟軍赴遠東作戰,一九四四年在新加坡被日軍俘虜,送到臺灣戰俘營,一個月後,艾倫身染痢疾,病逝於戰俘營中。終生未婚的艾莉絲,希望能找到艾倫生前最後停留的地方。

看完信,何麥克既痛心又感動,立即著手為艾莉絲籌劃來台相關事宜。

兩年後,二零零一年六月,艾莉絲帶著艾倫廿一歲時的照片,搭機來台,在何麥克夫婦陪同下,來到艾倫生前所在——位於屏東的麟洛俘虜收容所舊址,她說,「如果不是隔著海,我會一直徒步走到臺灣,走到埋葬艾倫之地。」在象徵退伍軍人的小型十字架上,她寫下「親愛的艾倫」,插於麟洛公墓角落,再飛往香港,找到了艾倫的墓(臺灣光復後,英國政府將英籍死亡戰俘的屍骨遷葬到香港外籍兵團墳場)。

又過了三年,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六日,麟洛收容所舊址舉行豎立紀念碑儀式,艾莉絲再次來台,為這群無名英雄獻詩:

「一群男孩帶著榮耀前進,
他們低頭、閉眼、輕泣,
年輕的生命旅程就此消逝;
一群飽經歲月痕跡的人,
他們付出所有,
為國家、自由奮戰,
輕聲訴說著生命的留白;
這群帶著深沉痛苦的人,
用鮮血、眼淚與悲傷為我們換來明天,
只是和平的代價竟是如此之高。」

何麥克:「我們必須找到這些戰俘」

火線下的生命飽受摧殘,淪為戰俘的盟軍軍人亦有生命背後各自不同的故事,而那些埋葬在異國他鄉的戰俘,已隨時光流逝被歷史湮沒。

一九九五年是二戰終戰五十週年,全球各國媒體始關注二戰戰俘,台灣戰俘營因此逐漸浮上檯面。

來自加拿大的何麥克,已年過七旬,一九八八年與臺灣太太結婚後長居臺灣,從事外貿。一九九六年,何麥克參加二戰盟國在台舉行的追思紀念活動,始知台灣也有戰俘營,「這些是真正的奴隸勞改營」,而他的家族亦有親人在二戰中加入盟軍,「我突然想到我們必須找到這些戰俘,並講述他們的故事」,他開始尋找台灣的戰俘營區及戰俘。

何麥克在臺北家中。取自BBC

何麥克在臺北家中。取自BBC

一九九七年五月,加拿大、澳州、英國、紐西蘭等國在臺灣當年規模最大的金瓜石戰俘所舊址舉行追思紀念儀式,並決定推動設置戰俘營紀念碑,擔任立碑委員之一的何麥克突破重重難關,終於在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於金瓜石落成台灣第一座戰俘紀念碑。

一旦開啟台灣戰俘營的尋覓、探索,何麥克停不下腳步了。他聯合六位志同道合的外籍夥伴,成立了「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Camps Memorial Society, TPCMS)。

因年代久遠,所留資料有限,何麥克多年來走遍全台,和夥伴們做田野調查,深入村落,尋覓戰俘所舊址,追溯這段失落的歷史。每找到一個,何麥克便加緊展開蒐集資料的工作,重繪戰俘營地圖與相關位置,拍攝現今景物,做今昔比對,最後將資料登錄在「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網頁,讓當年曾經滯留台灣戰俘營的世界各國軍人及家屬,跨越國界從網路上獲悉相關線索。

從臺北大直、新店到台中、玉里、台南、屏東等地,陸續找出十六個戰俘營舊址,它們不是毀於戰火,就是被用作軍事基地,或疏於照顧而荒廢。何麥克說,二零零零年以前的執政者並不關心這段歷史,也未加以保留相關遺址,最近這二十年來則相當支持他的工作。

他找到了數千名曾關在臺灣俘虜收容所的前戰俘,並與其中的八百多人有接觸,一段段已被歷史遺忘的悲慘戰俘營滄桑樣貌被重新拼圖,他成為二戰盟國每年十一月十一日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在台舉行紀念活動、為前戰俘及其家屬在台舉辦追思的靈魂人物。

藉由何麥克的努力,二戰時期臺灣戰俘營逐漸爲人所知,時為英國王子的查爾斯特向何麥克頒授勳章,以表彰、感謝他的義行。

何麥克與戰俘營紀念碑。取自BBC

何麥克與戰俘營紀念碑。取自BBC

在何麥克及「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推動下,全台目前已有超過十個盟軍戰俘紀念建物。他還期待建立一個紀念館,以保存、展示相關珍貴歷史文物。

最近四年,他彙整了二十四年來對台灣境內二戰戰俘營的歷史研究成果,寫作《永不遺忘》(Never Forgotten),他與八百多名前戰俘的信件、以及他對前戰俘家屬的訪談,悉數入書,包含解密檔案、照片、戰爭法庭的證詞、涉案人的日記、彼時台籍監視員提供的資訊、一些戰俘證詞、文獻等,於二零二一年正式出版。

「(當時)死很容易;難的是一天天活下去。」
「我們總是挨餓。」
「我們總是很餓,心裡總是想著活下去和回家。」

何麥克說,「他們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我對他們的遭遇感到震驚……有時我會落淚;他們向我傾訴心聲,有些甚至從未向家人說過。」

一九九五年以前,關於遠東戰俘營的國際重要著作中,提及台灣的次數少到可以忽略,《永不遺忘》可謂第一本對台灣戰俘營深入研究的專書。

他認為,儘管太平洋戰爭奪走了三千萬人生命,但與歐洲相比,紀念太平洋戰爭卻做得太少。歷史應該被傳承下去,以紀念在亞太地區戰鬥過的士兵,如此一來,錯誤的過去才不會重演。

令何麥克感傷的是,過去幾年,不少前戰俘催促他儘快完成著作,他們想在過世前拜讀;著作完成了,卻僅剩五名前戰俘在世,年紀皆已超過九十歲;現在出版了,除了一位上百歲的老者之外,其他人都已過世了。

投入愈深,何麥克蒐集資料越多,愈發感慨這些歷史不該被遺忘,尤其是台灣人。他希望後世得到借鏡,避免類似悲劇再發生,也為二十世紀中的前半世紀,遭受戰爭烽火蹂躪的台灣,補述一段大時代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待續——

avatar-img
24會員
119內容數
出土檔案,還原史實,前事今聲,柳笛講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柳笛摸金 的其他內容
少小離家輾轉南遷,卻被軍方粗暴輾斷青春,他們都是「白色恐怖那個時代的刀下餘生」。人生無法重來,受害者與倖存者,同為戰爭、戰後白色恐怖的犧牲品。
張敏之校遺孀王與六個孩子被情治單位列為「匪諜眷屬」,行蹤遭到監控;鄒鑑校長遺孀崔紹萱被解往綠島。
面對槍與刺刀的威脅、學長的被捕,學生們驚駭不已,被迫吞下眼淚,放棄抵抗。
「我就想做一個平民版的蘋果麵包,當作一個渴望富裕生活的象徵」
將門遺孤殺人焚屍,可得免死、出獄、移民,非將門的受害楊家,該是怎樣的心境與景況?該如何面對未來?
楊母將頭顱往法庭上一放,指著黃效先說:「楊士榮在這裡,今天你要說實話!」
少小離家輾轉南遷,卻被軍方粗暴輾斷青春,他們都是「白色恐怖那個時代的刀下餘生」。人生無法重來,受害者與倖存者,同為戰爭、戰後白色恐怖的犧牲品。
張敏之校遺孀王與六個孩子被情治單位列為「匪諜眷屬」,行蹤遭到監控;鄒鑑校長遺孀崔紹萱被解往綠島。
面對槍與刺刀的威脅、學長的被捕,學生們驚駭不已,被迫吞下眼淚,放棄抵抗。
「我就想做一個平民版的蘋果麵包,當作一個渴望富裕生活的象徵」
將門遺孤殺人焚屍,可得免死、出獄、移民,非將門的受害楊家,該是怎樣的心境與景況?該如何面對未來?
楊母將頭顱往法庭上一放,指著黃效先說:「楊士榮在這裡,今天你要說實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Thumbnail
日前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協會會長朱嘉煌率團前往沖繩參加六月二十二日《第十二回台湾出身戰歿者慰靈顯彰祭》和六月二十三日《沖繩戰79年慰靈之日》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所主持的平和祈念慰靈日活動。 這是一場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台灣先人在歷史上,因地理與歷史緣故在沖繩琉球群島戰役的重要性紀念活動。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群島掠奪財寶後,埋藏於臺中太平頭汴坑的傳說。以及附近地名「福利社」的由來。
Thumbnail
馬英九前總統組織了一場「和平之旅」,參訪淪陷區,引起了中國及臺灣社會的關注。本篇文章分析了馬前總統此行在兩岸間引發的不同言論和評價,以及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美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重回菲律宾时,在解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时候战况究竟怎么样?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从太平洋战争初期讲起。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和美军进行了将近5个月的激战后,成功击败美军,拿下马尼拉,占领了菲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Thumbnail
日前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協會會長朱嘉煌率團前往沖繩參加六月二十二日《第十二回台湾出身戰歿者慰靈顯彰祭》和六月二十三日《沖繩戰79年慰靈之日》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所主持的平和祈念慰靈日活動。 這是一場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台灣先人在歷史上,因地理與歷史緣故在沖繩琉球群島戰役的重要性紀念活動。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群島掠奪財寶後,埋藏於臺中太平頭汴坑的傳說。以及附近地名「福利社」的由來。
Thumbnail
馬英九前總統組織了一場「和平之旅」,參訪淪陷區,引起了中國及臺灣社會的關注。本篇文章分析了馬前總統此行在兩岸間引發的不同言論和評價,以及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美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重回菲律宾时,在解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时候战况究竟怎么样?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从太平洋战争初期讲起。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和美军进行了将近5个月的激战后,成功击败美军,拿下马尼拉,占领了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