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為什麼家裡的小孩差異很大?

你跟你的兄弟姊妹、家裡的小孩、教室的孩童是不是除了外貌不一樣(除非你們是雙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以外,性格不一樣,專長也不一樣?


性格的差異在現代心理學仍然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性格在出生之時就已決定,就算後天刻意改變,程度也有限;有人認為性格是單純受到後天型塑,像是父母、朋友、老師之類的影響,性格是可以刻意形塑;也有人認為先天和後天是互相影響,例如你的先天因素會影響到父母和你互動的方式,進而強化某種性格。不管怎麼樣,他們都同意小孩在和外在世界互動時,都是以獲得關注或其他外在刺激為目標。


早在 100 年前的阿德勒在《 自卑與超越》就提到過這點,他觀察到小孩之所以會有所作為(不管是哪種行為),不是為他人著想,而是為了獲得關注,以填補自卑和滿足優越感。如果你看到小孩和他的兄弟姐妹分享東西,他的動機可能是為了獲得妳的關注或是得到兄弟姊妹的回報;如果你看到他欺負兄弟姊妹,他可能是為了彰顯優越感,或是想要你看看他;兄長的小提琴拉得十分精湛,弟弟就很有可能不喜歡小提琴,因為哥哥的存在,弟弟無法從小提琴獲得優越感,讓他顯得自卑。

阿德勒的觀點對於小孩的分析非常理性,我覺得跟經濟學很類似。接下來我想用經濟學的方式來解讀。想像現在在一個家庭裡面,小孩跟兄弟姊妹就是廠商,彼此之間是競爭者,而父母則是消費者。小孩在競爭父母的關注,他們會以某種行為模式來獲得關注,就像廠商的營利模式。小孩得到的關注愈多,就愈能強化他的行為模式。小孩之間的差異就來自於此。當他們發現某種行為競爭不過自己的兄弟姊妹或是不受父母青睞時,他們就會嘗試其他方式。如果其他方式都失敗的話,那他們就會活在他人的陰影中。這種解讀方式其實可以應用在很多事情上。如果哥哥很會說話,並得到父母的鼓勵,除非弟弟在說話上能夠有相對應的水準,不然弟弟會傾向沉默寡言;一個小孩很乖,另一個小孩很皮,除了基因上產生性格差異的可能以外,這可能是他們和父母互動下產生的最適生存方式。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小孩的性格和行為差異是為了獲得關注或其他外在刺激的目標所產生的最適結果,換句話說小孩跟大人一樣是根據誘因在和外在世界互動。如果你想改變小孩的行為,可能要先想想他的動機和你自己與小孩的相處方式,並且以此改變誘因結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文章主要分享知識和觀點,以及寫寫幹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