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贖罪』讀書心得

近日最想推薦的書,
就是前作"告白"火紅地翻拍成電影,而且大獲好評,
之原著作者另一傑作『贖罪』。
(雷,慎入)
一件小孩遭到姦殺的案件,卻讓目擊事件的四個小女孩承受永生的責任。
這本,我個人認為故事描述方式選對了, 分別用目擊事件的四個女孩,以及受害者的母親的個別觀去闡述故事, 我認為更切合題目。 個別主觀者獨立成篇,就彷彿看警察聽著多方人士的審問, 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事實。 此外,這是主事者都處於比較悲慘的生活型態, 用第三者觀點描述出來,有時反而難引起讀者共鳴, 甚至有引起讀者一些悲天憫人的氣息,但卻不夠深刻。
因為每一件事都用當事者的主觀觀點去描述, 彷彿進入了每一個人的思維裡, 所以更能體會每個活著的受害人, 甚至成為壓力加害人的死者母親的痛苦、煎熬。
一開始,是由其中一個S女孩寫給某位女士的信作為故事開端, 信中控訴了這位女士, 也描述了S女孩在當年獨自監看著同學的屍首, 瞭解同學曾在生前受到強姦,種種惴想讓她內心充滿了恐懼, 因此在S女孩心裡養成了成了女人就會遭受到不幸的想法, 所以即使她成年了,還是沒有女人所謂的月經。 雖然她之後遇到願意娶她過門的男子,而且外在條件都不錯, 但,某位女士以前在離開這個小鎮時,對S女孩及其他人的控訴, 一直在這S女孩產生了陰影,使得她在享受新嫁娘喜悅, 某位女士的出場祝福,反而不是祝福,只是讓S女孩憶起以往的不快樂, 甚至在發現丈夫對她的迷戀卻和當年的另一事有牽扯, 她在受家暴下失手殺死了丈夫,並且向警方自首,準備入監為自己的錯贖罪。
之後,慢慢揭露了某位女士就是當年痛失愛女的母親, 而這個母親,卻把S女孩寫給她描述這多年來心路歷程的信寄給其他三位女孩, 卻造成其他三位女孩更難把自己抽身於過往罪孽的牢籠。
第二個出面講故事的女孩是四個女孩比較有主導權的, 因為當年她雖然指導每個女孩在發現屍體時,該去通知誰、誰該留守, 但,她卻因為恐懼,反而逃跑回家了, 使得她愧疚一世,甚至加入非她所願的教職,想要保護孩子, 但因為一件游泳池的襲童案,她英勇救孩子,不意毆死了歹徒, 使得過當防衛的罪名加誅於她。 這個故事,是用她在學校檢討會的自白描述, 而且她也要那位女士來場聽她陳述, 她不惜公開控訴,告訴那位女士, 因為她們當年目擊,沒法子救她們的同學,但每個人痛苦一生, 請問那位女士,她們贖完了罪嗎?
第三個女孩,因為想逃避當年的事,不斷輟學, 而且還有個從小疼愛她,考上公務員讓父母驕傲的哥哥, 但,因為收到那位女士轉寄S女孩的陳述, 讓她又回憶起當年的惡夢, 甚至到已結婚的哥哥家裡,發現一個男子對小女孩圖謀不軌, 她以為又回到了當時,所以她想救這個女孩(當年的同學),不惜殺死加害者的男子, 但回過神智,她發現她殺死了她的親哥哥... 這一幕,被急忙趕來的某位女士看到了。
第四個女孩因為從小不受家人疼愛,因為發生了那件案子, 她感受到警察先生待她的溫柔, 所以她開始偷竊,只為了可以常去警局看溫柔的叔叔, 甚至也因為姊夫讓她憶起當年的警察叔叔, 所以她便和姊夫發展出不倫之戀,而懷上孩子。 但之後兩人一些爭執,讓她不小心把姊夫推倒樓梯間,死亡... 這一幕,也被急忙趕來的某位女士看到了。
最後,換這位女士的描述, 她身為受害孩子的母親,不能諒解這些目擊孩子為何記不起兇手長相, 讓她的孩子因為兇手未落網,沉冤未白。 至此,看得出她真的很愛她所出的獨生女, 在她不得不離開那個小鎮時, 不甘心愛女獨亡,而當年和愛女玩耍的其他同學卻能長大,發展自己的人生, 她召集四位女孩,對她們咆哮、控告, 甚至說了,「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    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 但,隨著日子下去,一些傳聞、一些謠言, 讓她知道當年愛女慘死,是因為前男友的報復, 這些只是恰巧目睹事件發生的女孩們卻無端為這件事贖罪一生, 甚至這些女孩都有一句同感, 「現在回想起來,真正改變了我們命運的,並非英未理之死, 而是十多年來深深釘進我們心裡的這句話, 以及英未理媽媽當時歇斯底里、咬牙切齒的神情。 」 她知道自己的錯,想挽回每個女孩的悲劇, 卻一再再見證每個女孩因為承擔當年她加諸的罪過,而向黑暗的深淵走去。
(P.S. 本段著色加粗體是取自文案介紹)
在此,比較可以闡述的受害者父母親,或說其他家人的心境和應對。
因為親人被人害死了,又找不到兇手,所以害警察找不到兇手的人都該死, 這樣想法,就認為可以合理將罪過加諸那些無辜的旁觀者身上, 其實只是自己推諉責任,想找替死鬼來洩恨罷了! 就算之後冷靜了,即使在明白事情真相之前, 發現自己當年的衝動,想真心祝福這些女孩,無辜的事後加害者又如何? 詛咒已產生了,她們的心裡永遠承受著那份壓力,已經讓她們的生理、心理受到扭曲, 此時,就算親自在她們面前和藹說,「我真心祝妳幸福。」 在無端成為新受害者的耳裡,顯得好諷刺。
雖說如此,但受害者家屬的災後心理建設其實是很艱辛的, 在此並非要為受害者母親作非難, 畢竟,她是這件事件最明顯的受害者,她痛失她最心愛的女兒, 若是在案件後,有心理醫生為她開導,說不定她就不會鑽牛角尖, 將罪怪到他人頭上。 也許,很多當年目擊事件,產生"我當時若怎麼做,就可以減少了災難"的心態之旁觀者, 之後會做很多義舉,來弭平當年心裡的罪惡感, 但對有些當年的受害者家屬, 只會產生"你做那麼多善事,只是為了讓你的心裡比較好過"的心態, 甚至認為並不能挽回他們視為最重要的性命, 也弭平不了他們一生的傷痛。
逝者亡矣, 但活著的人卻為一場災難承擔一世的罪孽包袱, 然而,在我們看了一件件社會案件後,我們卻不會為那些家屬作任何設想, 甚至記者會講"頓失家庭支助,這對祖孫往後的日子該怎麼辦"的ending, 卻只是虛應故事般的硬為一則報導來個結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