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越城是東日本唯一至今還保存著「本丸御殿」的百大名城,本丸御殿過去是專供將軍旅宿的居所,川越城本丸御殿的身世卻神秘多舛,先是在蓋好後的百年內謎般消失,之後奇蹟般浴火重生,歷經明治時代實施廢藩置縣,結束了作為城池的功能,川越城本丸御殿竟先後發展成縣廳、香菸工廠、臨時校舍、室內運動場和武道場,充滿戲劇性!
日本戰國時代,各地有勢力的大名豪族組成武裝集團,彼此對抗爭奪地盤,當時屬於上杉氏諸家之一的扇谷上杉家,以武藏國為據點在南關東發展勢力,上杉持朝命家臣修建川越城,當作扇谷上杉領地的北端據點,與盤據東關東的古河公方足利成氏分庭抗禮。
命運奇妙的搓合下,因為後北條氏入侵武藏,攻下了川越城,激起原本對立的扇谷上杉與古河公方合作,一起力圖奪回川越城,然最終聯軍仍不敵後北條氏。之後,川越城又輾轉落入德川家康之手,成為江戶城的門戶。
戰火斑斑的川越城,從西元1457年建城至今已超過500年,但今日一走進川越城,或許你會像我一樣感受到強烈的「全新感」,感覺這是一幢新蓋好的宏偉建築,少了歷史的懷舊氣息。
這是因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川越城是在昭和42年(西元1967年)歷經大規模的整修,包括對原本整座川越城解體移築,重新恢復格局,成為現在對外開放的設施,而這一切距今不過50來年而已。
川越城歷來的修建,有4次大事紀特別值得一提,其一便是最近期的昭和42年的大規模整建。另外3次分別與松平信綱擴建、火災重建和明治廢藩有關。
寬永16年(西元1639年),時值江戶幕府時期,成為川越城主的松平信綱擴建了川越城,包括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追手曲輪(即城郭)、新曲輪等各曲輪、3棟望樓和13座門,總面積約99,000多坪(約326,000平方公尺),約等於11個小巨蛋大小,比一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還大。這也是歷史上,川越城規模最大的一次。
過去,德川將軍常到附近獵鷹而下榻川越城,本丸御殿便是專供將軍旅宿的御成御殿。然而,在元祿15年(西元1702年),史載上卻只記述著川越城主的御殿設在二之丸,並沒有本丸的相關記載。本丸御殿何故消失?耐人尋味~
川越歷史上曾發生幾起火災,在上一篇談到〈喜多院.慈惠大師夜叉傳說〉時,便談到西元1638年川越發生大火,當時喜多院深陷火海,只有山門和鐘樓門倖免於難。除此之外,江戶時代末期的弘化3年(西元1846年),川越城的二之丸御殿亦發生火災而被燒毀。
或許是奇妙的命運再次牽引,當二之丸御殿要災後重建時,當初消失的本丸御殿空地,便成為重建御殿的用地。嘉永元年(西元1848年),重新修建了本丸御殿,共有16棟建築,面積達1,025坪。新的御殿非常寬敞,不只有城主的居所,還建有城主處理政務的地方,以及家臣們常駐的房間等,是名副其實的城之中心。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城結束了作為城池的功能,很多日本城面臨被拆掉或荒廢的命運,能被完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明治時代實施廢藩置縣政策後,(明治4年,西元1871年)川越藩改為川越縣,後又成立入間縣,川越縣併入入間縣,縣廳設在川越,川越城本丸御殿改作廳舍用途。
沒幾年,入間縣又改名為熊谷縣,再併入琦玉縣,因此縣廳也隨之轉移,本丸御殿便從廳舍改作為「入間郡公會所」使用;輾轉幾年,又成為「香菸工廠」和「武道場」用途,戰後作為市立第二中學(今川越市立初雁中學)的臨時校舍和室內運動場;直到1967年經過大規模的整修工程,才成為今日對外開放的設施。
西元1639年松平信綱擴建至今,川越城從一座大安森林公園大小,縮水成僅剩165坪,川越城與本丸御殿的風光可謂不復以往。然而,見證逾560年歷史風華與兵馬烽火的豐沛能量與底蘊,仍教人著迷!尤其是昔日的城下町備受遊客歡迎,各地旅客絡繹不絕,能以這最輕鬆且充滿樂趣的旅遊方式拜訪這歷史古城,何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