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以哥哥諾曼的視角書寫,穿插著導演勞勃.瑞福的旁白,配上大黑腳河的景色,像是閱讀一首詩,將昔日與家人相處的回憶重新在腦海中回放,並透過影像與話語,將哥哥眼中的弟弟保羅和保羅現實中可能的樣子呈現出對比。
麥克林一家在蒙大拿的小鎮上,父親是長老會牧師,他是個嚴肅且謹慎的人,最重視的莫過於宗教及蠅釣,他認為釣魚——蠅釣,是藝術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藉由特殊的拋竿方式及蠅釣的過程,可以培養心性,並教導孩子們要感謝上帝賜予食物。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諾曼有著像父親般的個性:保守拘謹;可他總是在語句中透露出一絲對弟弟的羨慕,弟弟保羅像是天生勇猛又無拘無束的人,在一群小孩互相打鬥的過程中,旁白讀著諾曼的內心話:「我知道我很強悍是因為我曾在打鬥中濺血,但保羅不一樣,他的強悍是內在的,他天生知道自己比其他人強。」
也許諾曼從未想過,保羅的強悍是因有諾曼的保護,又或者,強悍不過是表面的一種偽裝。
躺在草地上,小時候的保羅說他想當個職業蠅釣手,諾曼覺得有點好笑地跟弟弟說沒有這種職業。長大後,諾曼考上了名校Dartmouth大學,並在畢業後錄取了芝加哥大學文學系教授一職,生活雖平凡無奇卻安定平穩;保羅則是在當地念大學,畢業後到報社當記者。
記者工作看似並不順利,儘管他經常跟父親分享自己採訪時遇到的各種有趣事,但事實是他透露自己得窩在酒吧趕稿才寫得出東西,這也暗示了他對菸酒的癮。
除了工作外,他一有空就到大黑腳河練習蠅釣,甚至自創了投影拋投的技巧,蠅釣之於保羅就像生命中的唯一,我猜想他如此熱愛蠅釣是不是因為那是唯獨讓他得到成就感的事。在電影中,父母似乎從未說過他們為保羅感到驕傲,不像哥哥,保羅是家裡那位讓人放心不下的孩子。
或許是個性使然,保羅迷上了賭博,這是家人都無法了解的——他生活中的另一面。諾曼雖然很擔心,卻不知道該怎麼幫助自己的弟弟,嘗試提議要幫忙保羅還債,卻被回絕了……
諾曼在家鄉認識了心儀的女孩——潔西,潔西有個哥哥叫尼爾,聲稱自己在好萊塢演戲並結交了許多知名人士,但妹妹潔西一眼就看穿哥哥的謊言。尼爾表現出一副高尚又自大的模樣,讓諾曼十分厭惡。為了討好潔西,他還是答應約了尼爾和保羅三人一早去蠅釣。
尼爾一早醉醺醺地載著酒吧搭訕的陌生女子去會合,正如保羅預期的,他帶了一盒裝著蚯蚓的咖啡罐,正是因為他不知道蠅釣使用的是昆蟲假餌。甚至在釣魚前就醉倒,全身赤裸地趴在沙灘上曬大太陽,這對諾曼跟保羅而言就是個笑話跟麻煩。
諾曼說:「我們還要幫他嗎?他甚至不喜歡我。」
「也許你嘗試幫助的那個人會喜歡你。」保羅回諾曼。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或許是保羅的求救訊息,又或者他從未希望獲得幫助,只想表達對哥哥的謝意,也許他知道自己永遠無法戒除自己的癮。
身為觀眾我們也看見保羅對於哥哥的順遂:找到自己喜愛的志業及遇到人生中所愛之人,其實並不是太開心,甚至可能是憤怒,但我並不認為那是嫉妒,也許他只是希望一切不要改變,就像大黑腳河一樣,悠長地流著。
這也只是我的臆想。
在這麼多的臆想中,我們始終猜不透保羅在想什麼,這些猜想也隨著保羅的逝去無疾而終,它們——這些疑惑,重要嗎?
或許你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最親近的人,但你依舊可以全心全意地愛他們。
母親默默支持,而父親會撈叨,但他的碎念及憂心都是一種愛的方式,就算外界流傳著關於保羅一些不好的傳聞,他依然希望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兒子,而非謠言。
亦如潔西和尼爾的兄妹情誼,儘管潔西知道很多人——包含諾曼——都不喜歡哥哥尼爾,因為他們在外總是惹是非,但他們不像外界所認為的,他們並不完全自信、不總是開朗,也不全然是個好人或壞人。身為摯親,仍然愛著這樣不完美的他們。
父親在去世前最後一次佈道說著:「對於最親近的人,我們反而鮮少幫得上忙,不是不知該如何幫助,就是自己付出的並不是對方需要的。那些與我們同住的人,常讓我們摸不透,但我們還是可以用我們的方式愛他們,就算不完全了解他們。」
我想這是電影想表達的、最珍貴的意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