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游於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論語‧述而》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四句教,是孔門德、藝雙彰的「成人」教育大綱領,也是儒家學術思想的一個總拈提。歷來學者由於彼此理解不同,詮釋也頗不一致。

「道」,是就體悟層面的抽象之理上說;若落實到實踐層面的具體事物,則唯有「德」與「藝」而已。故就現實人生看,「德」必在「行」動中乃見,「道」必在才「藝」中方顯。「道」,是學人對於宇宙人生的體認理念,是其「藝」與「德」的發展方向之形上指引;「德」,是學人在運用其才能技「藝」時的一種正面心靈態度。「道」,重在邏輯論證的理上認知,其入人也淺,故有「道」者未必有「德」;「德」,重在實踐體證的事上之篤行,其感人也深,故有「德」者必有「道」。

唯初學者於「道」認識未深,往往只是「彷彿若有光」,須待在力行踐履中漸次體認調整與擴充印證,方能大放光明。同時,所依之「仁」的性體,也在德、藝雙軌並進的調習、磨勘與證悟過程中,各隨分限而不斷地發瑩增明,強化其覺照感通能力。故志道的學人,既能因性起修,依仁而成德成藝,率循天性以修習人事;又復於其發而不中節處能不斷省察,改過遷善,導情歸性,經由識仁、體仁、輔仁,以全復天命之「仁」性,圓成其所想望的大中至正之「道」。而這個以「人」合「天」的修鍊歷程,全皆在「仁」性的發用與覺照轉化中完成。所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這正是「仁」的全體大用。故分解地說雖成四句,統合說來卻只是一理。體用一如,四目原本同歸一心,都是徹頭徹尾的話。

人之「德」與「藝」,同在「道」的嚮往引領下開顯,雖有本末輕重之殊,而其同為「仁」的性體之發用(依仁)而展現,則並無兩般。對於《論語》「志道」四目作如此立體的錯綜生發方式詮釋,庶幾合於原始儒家德、藝雙彰的教育理想之宗旨。不如此理解,則「德」與「藝」終古被打作兩橛,而「藝」與「道」亦必難得其會通。

後儒講解論語四句教這一章,往往拘牽詞義,或作「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的順列式解法,或作「游藝→依仁→據德→志道」的逆列式解法,雖有順、逆之殊,其將四句作平面的並列排比方式加以詮釋,則並無二致(參見吳冠宏〈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一文)。大抵都將游藝之「藝」當作狹隘的「技藝」解,故不免強為穿鑿,難以自圓。明末清初的王船山雖能錯綜解之,卻把「仁」看作是「據德熟」後之所顯,硬將原本義兼體用,統攝諸德而為「德」、「藝」所依的「仁」性之普遍義消除,移列在「據德」之下,只充當具體義的德條。則天地不仁,德為虛位,不免背儒而趨道了。連帶也把「藝」理解為「與道相為表裡,非因依仁而始有」(《讀四書大全說》卷五),將「游藝」與「依仁」兩目完全割裂開來。如前所述,儒家之「道」既為天人合一之道,道行之而成,且「藝」係人為,天假道以垂文,聖因藝以顯道。只要不是人之所為,都不得稱「藝」。「仁」性雖係天所賦命,卻因人之情感作用而朗現。王氏既知「藝」、「道」相為表裡,今不「依仁」,豈非把「藝」看作是天造地設的自然物?這種說法,既不解「游藝」之真諦,又將「據德」、「游藝」兩目導歸無本之學的戲論中,其實是「不解孔聖真實義」。

依此論述,這四句教的義理關係,應是「志道」首開於前,「依仁」居中以立根本,然後落實開展而為「據德」與「游藝」兩個人生面向。如此詮解,庶幾能與孔、孟、顏、曾等儒家教典不相違異。

文:沉醉生

avatar-img
23會員
198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彈劍樓會客廳 的其他內容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倘若於此有所悟入,禪修打坐便有可能走出盲人瞎馬的窘境⋯⋯
文學藝術之學習,有變有不變。掌握了該門類文藝不變的美的規律,方能迅捷入乎其中,學書似書,學畫似畫,學雕刻似雕刻,學詩文似詩文;掌握了變的創發竅門,方能出乎其外而別開生面⋯⋯
《大寶積經》説:「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縁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這一切講求時間成本的現代化工商社會裡,大家對於毛筆書法普遍缺乏接觸,自難有深入了解這門藝術的機會。且別說什麼「詩人」或「哲人」的藝術內涵之陶養,光是形式書寫技法的「匠人」本事之操作與掌握,便已是一大挑戰,一大難題了。
佛經上說:「清浄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無主宰,非自然,亦非因緣生。」
因誌公令人傳語曰:「何不下山教化眾生,目視雲漢作麼?」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更有什衆生可教化?」——《指月錄》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倘若於此有所悟入,禪修打坐便有可能走出盲人瞎馬的窘境⋯⋯
文學藝術之學習,有變有不變。掌握了該門類文藝不變的美的規律,方能迅捷入乎其中,學書似書,學畫似畫,學雕刻似雕刻,學詩文似詩文;掌握了變的創發竅門,方能出乎其外而別開生面⋯⋯
《大寶積經》説:「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縁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這一切講求時間成本的現代化工商社會裡,大家對於毛筆書法普遍缺乏接觸,自難有深入了解這門藝術的機會。且別說什麼「詩人」或「哲人」的藝術內涵之陶養,光是形式書寫技法的「匠人」本事之操作與掌握,便已是一大挑戰,一大難題了。
佛經上說:「清浄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無主宰,非自然,亦非因緣生。」
因誌公令人傳語曰:「何不下山教化眾生,目視雲漢作麼?」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更有什衆生可教化?」——《指月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述而第七)。  這句話言簡意廣。但孔子是對誰而言?沒有記明。簡單一想,就會明白這是孔子對士的要求。前面出現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論語》中提到君子的條目很多,而提到士的條目比較少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述而第七)。  這句話言簡意廣。但孔子是對誰而言?沒有記明。簡單一想,就會明白這是孔子對士的要求。前面出現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論語》中提到君子的條目很多,而提到士的條目比較少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