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承上,連帶產生一個可能已經逸出這篇文章邊界不甚相干的問題。與繁中出版物比較,簡體書的問題應該是橫寫,仿英、歐文字由左至右逐字接續,與繁體由右至左的行列,在邏輯上並不構成相對。簡中舊書市場即是使用豎版、豎排,作為早期繁體古書與近代書的劃分術語。那麼,有沒有直排的簡體書寫呢?〔按關鍵字網路搜尋,2017年有香港人曾對此問題感到好奇,在坊間尋得一本《青少年的覺醒》。查該書原始出版應在1992年的香港,應該是繁體?不詳那位與我有著相同好奇心的香港愛書人買到的直排簡體是幾年版本?何處印刷?也不能百分百確定行格是自右而左,還是自右而左?但在我自己的印象裡,似乎曾經見過一本訴求小眾的簡體文學書籍,很可能該出版社相關全系列都採直排印刷。一方面,那時還沒閱您的文章,當下沒想太多,只覺得在純文學大舉沒落的時代,作為一種形式美學,作者與出版方故意以出格的方式吸人眼球,也算有趣。另方面它的年代較晚,可能不過是十餘年前的事。我拿不出書名作者等等資料,辜且就此掠過好了。〕
我感到好奇的是,簡中文化圈所見印刷文本總是橫排,但生活中以手書寫,比如留個字條,寫條剳記,會不會有人直著來?畢竟街上商店的招牌「乍看」常常都是直寫的啊!這裡必須說明:有時候看到網友上傳台灣的老電視,老電影,或懷舊雜誌、文物,乃至大旅遊時代,全省走透透,鄉下老街上的市招、標語,儘可以看到由右到左橫寫的中文。查找起來可以追溯當年文化圈曾經發生一場中文書寫方向的大論戰。有人堅持中文應該直寫,這才是王道。有人主張古代中文老早就有橫寫,匾額和橫幅就是其例。此說一出,馬上有人立刻跳出來打槍,匾額其實是一字一行的直寫格式。古代的匾額從右到左,現代則受西方文字影響,由左至右,那就只能看成西式的橫寫才說得通了。
回顧過去的爭論,重點不在於哪個才是「學術正確」。而是如果乍看之下,以為如此,就可能受其影響,人心本來如此,實然就是這樣。本來中文印刷文本都是豎排,從左到右的橫排書頻見以後,那些拿著毛筆幫人寫匾額的人,按理都是文字這一古老行業裡的專門家,見多看慣,也不免受到影響,從左到右橫著寫起字來。上面舉例提到有人在香港買到豎排的簡體書,當時港版圖書多是繁體,常見豎排,日後自然形成簡體豎排的契機。有什麼理由,簡中生活世界到處看得見「直寫的招牌」,人們的習慣不會受到影響呢?又有什麼理由,如果生活器用層面允許,古代中文為什麼沒有橫向書寫的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