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已從母姓的藝人被他貴為音樂界大老的父親公開指為「不孝」,成為茶餘飯後的娛樂八卦。但在我聽來,這是一則關於法律、性平、與親子關係的訊息。
在人生歷程裡,我們有多少機會「自我介紹」?註冊新學校、到職新公司、交了新朋友、新同事。而我們踏出的每一步的當下,是否都會重新認識自己呢?
在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次不經意地「報上名來」?去超商領快遞、參加抽奬活動、或者到銀行辦事的時候,當我們脫口而出那幾個字的幾秒鐘,只不過是填補程序的步驟之一。
在一般的情況下,「姓氏」就像三餐一樣不可或缺,但也只有在需要的時刻,才想起它的存在。
在不一般的情況下,「姓氏」的學問可大了。例如,在分裂的家庭裡,「姓氏」可能是父母角力的籌碼,也關係到子女的身份認同。先不說法律上的效力,面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時候,「姓氏」就會在這樣的聚會裡產生微妙的關係。
而父母雙方如果將「姓氏」視為子女對親子關係的認同,那麼,「姓氏」極可能引來某一方的怨懟。例如,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就丟一句「不孝」引爆「姓氏」的角力戰。然後,自己只要站在孔老夫子的金鐘罩裡,等著「不肖子」前來磕頭認錯,起碼也會有個不完美的進展。
唉!「不孝」是多麼好用的狼牙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