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生涯最後一首新歌《Now And The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其實不算是他們的鐵粉,只是總有某些落單的晚上,特別適合徹夜播著老老的英式搖滾,隨意選定個想念的對象,寫封長長的信,縱使後來沒有寄出的勇氣,仍是當作寫了篇是日紀錄而心滿意足。

每次聽見The Beatles就可以輕易把自己拉回大學時期,某些日子意外病著,在醫囑下,每6個小時就得吃一次抗生素,當時的我就淺眠,起床吃了藥就好難再睡,但也因為年輕非常,整晚沒睡也沒所謂,大不了撐著新鮮的肝到課堂中瞌睡,再大不了,翹掉整個白天的行程罷了。

總之當時睡不著,就悄悄扭開極輕的音量,播著極老的搖滾樂,點燃一束黃光,坐在桌前不做什麼也感覺自由。所以幾年後的現在,聽見他們經歷了40年,竟然又發表了生涯中的最後一首歌,光是這幾個字就令人驚嘆,有一種不得不珍惜的稍縱即逝感。

《Now and Then》由John Lennon作曲並親自哼唱,只不過當時是在家中粗略錄製,錄音聲帶未經後期處理,Lennon過世後,一直由遺孀小野洋子保管,之後轉交到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Ringo Starr手中,三人合作補齊吉他、鼓撃等伴奏,也加入後續的創作,然而由於技術問題被迫中斷。而在Harrison於2001年病逝後,製作計畫更是無限期擱置。

直至2021 年,終於以AI修復技術,利用機器學習將所有不同的成分,分割成獨立的音軌,於是最後,《Now and Then》擁有John Lennon的聲音,Paul McCartney錄製了貝斯音軌,Ringo Starr加入了鼓聲,還有George Harrison的吉他。據說和聲部分,更是集結了30 多歲的Lennon、50 多歲的Harrison、80 多歲的Starr和McCartney。

閱畢這樣的故事,和友伴笑稱著,以後大概真可以復活人類了吧?細胞增生繁殖的技術完成肉身再造,聲音可以複製,思想可以根據那人在世時的經驗,以機器學習的方式持續運作。但忍不住又想...所以這樣復活的人,是真的嗎?

前陣子看的小說《獸靈之詩》,正好談及這個議題。故事中的主角所在的世界,是「模仿」真實世界而誕生的。而故事中的模仿師,擁有各種強大的力量,呼風喚雨不足為奇,更甚者可以利用愛人的遺骸使其復生。小說中不斷探討真假世界、復活者的真偽與否,可是同時兩個世界經歷的事件、愛和痛苦、恨和不捨,全都牽動著兩個世界的彼此,也感動我。所以何為真假?而身為站在故事外的我,又能輕易地說這不過是個虛構故事嗎?

何為真?何為假?我們是真實的,並不因為是模仿另一個世界而誕生,就成為虛假,就好像音樂、小說、繪畫和詩,或許模仿了現實的一部分,但這些東西絕非虛假。

我想不如就相信一切都是真的,透過AI修復的新歌是真的,作者創作的故事是真的,我們因故事而感動的情緒是真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真的。

稍縱即逝的就加倍珍惜,源遠流長的就重複記得去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這篇文章有泛起你心中什麼樣的漣漪,歡迎不吝給予愛心並留言。 更可以追蹤我的IG:yihan__writing ,會看見不一樣的創作內容!

avatar-img
48會員
106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場演出好看的程度,其實不只是主唱vocal和樂手演奏,還有舞台環境、聲光效果以及參與者投入程度...等等。《一生到底》終究會散場,一生亦然,但如果只願意把自己放在遠遠的角度欣賞,是無法體會「活」的,與「活著」不同的是,「活過」是把每段擦肩當作並肩,在每一首歌的現下,活的很裡面,才能好好感受那份「真
在入場前其實對演出內容和形式所知甚少,單純就被大數據演算的廣告打中,而做出的初步理解是,比起劇場表演,我更傾向把這場體驗看作是藝術療癒。
從後台出發,倒回創作曲目的現場,無論聲音演奏、後期製作、視覺呈現等,每一步都彷彿是為了灌注滿滿能量,直至流向聽眾的耳機,然後讓聽者迸發出得以正面循環的能量,簡言之就是「起雞皮疙瘩的時刻」。而我相信,無論是為了音樂、為了文學或其他的什麼,起雞皮疙瘩的感受就是讓世界美好地運轉的能量。
如果說要寄予「被遺忘的遐想」一份意象的話,我會說是當時我們所謂的臺北城。在城裡散去的時候,常因為大量的空虛填塞,而暫時不想回家,那時我們在漆黑的臺北亂竄,笑鬧著舞蹈,或者瘋魔的想念,然後才甘願坐在路邊等上將近一小時的公車回租屋處。
而我覺得如果知道自己怎麼樣會快樂一點,例如期待的演唱會能如期舉行;例如手環的燈還沒熄滅的時候,就能牽著手走遠遠的路,然後確知自己當下的快樂,那就是所謂的理想狀態吧!
事隔三年又重返2019最愛的展,這次忘了在哪個展區的時候,腦迴路又被拉回某段記憶,大抵是第一次看完《2019小花計畫─查無此人》的那天搭公車回家,戴著耳機低頭在手機記事本打下彭湃的那些,於是坐過站了,不肯重新花錢又懶得等待如我,就這樣繼續打字,一邊步行回家,記憶裡那天是熱的,流著狼狽的汗,卻仍顧不得
一場演出好看的程度,其實不只是主唱vocal和樂手演奏,還有舞台環境、聲光效果以及參與者投入程度...等等。《一生到底》終究會散場,一生亦然,但如果只願意把自己放在遠遠的角度欣賞,是無法體會「活」的,與「活著」不同的是,「活過」是把每段擦肩當作並肩,在每一首歌的現下,活的很裡面,才能好好感受那份「真
在入場前其實對演出內容和形式所知甚少,單純就被大數據演算的廣告打中,而做出的初步理解是,比起劇場表演,我更傾向把這場體驗看作是藝術療癒。
從後台出發,倒回創作曲目的現場,無論聲音演奏、後期製作、視覺呈現等,每一步都彷彿是為了灌注滿滿能量,直至流向聽眾的耳機,然後讓聽者迸發出得以正面循環的能量,簡言之就是「起雞皮疙瘩的時刻」。而我相信,無論是為了音樂、為了文學或其他的什麼,起雞皮疙瘩的感受就是讓世界美好地運轉的能量。
如果說要寄予「被遺忘的遐想」一份意象的話,我會說是當時我們所謂的臺北城。在城裡散去的時候,常因為大量的空虛填塞,而暫時不想回家,那時我們在漆黑的臺北亂竄,笑鬧著舞蹈,或者瘋魔的想念,然後才甘願坐在路邊等上將近一小時的公車回租屋處。
而我覺得如果知道自己怎麼樣會快樂一點,例如期待的演唱會能如期舉行;例如手環的燈還沒熄滅的時候,就能牽著手走遠遠的路,然後確知自己當下的快樂,那就是所謂的理想狀態吧!
事隔三年又重返2019最愛的展,這次忘了在哪個展區的時候,腦迴路又被拉回某段記憶,大抵是第一次看完《2019小花計畫─查無此人》的那天搭公車回家,戴著耳機低頭在手機記事本打下彭湃的那些,於是坐過站了,不肯重新花錢又懶得等待如我,就這樣繼續打字,一邊步行回家,記憶裡那天是熱的,流著狼狽的汗,卻仍顧不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披頭四(The Beatles)的單曲《Now and Then》以先進的AI技術復原約翰·列儂1978年的錄音,獲得2025年第67屆葛萊美獎年度最佳錄音和最佳搖滾表演提名。此次提名不僅代表披頭四樂團久違的榮譽回歸,也是AI技術首次在音樂獎項中的重要應用,突顯出AI技術在復原歷史錄音中的潛力。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從蕭邦與安海瑟薇,談到AI無法取代的生命共感與被理解
Thumbnail
有些歌,在特定時分聽起來,感受更深、得著更大。就像這首歌,在這個時候聽來,歌詞給予的力量很大。 對現實 怎麼踩 都不會 扭轉世界 明白血肉會崩壞 骨氣沒法被活埋 「在這個世界活着真的很累,而且再努力又不能改變甚麼」 。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嗎?林夕對世界的理解亦同樣,對啊,現實是殘酷
Thumbnail
第三次確診後就要緊接著久違的歌唱,原本還在想老天是不是真的要滅我,在這麼重大的時候,直接重擊心臟,一點也不讓我活,還想以後是不是就真的沒辦法歌唱,所幸一切都在休養和調節與安靜中度過,直到唱歌前一天我還真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把握。 即便曾經很熟悉的事情,也可能因為沒有實戰經驗而失去肌肉記憶,失去在
Thumbnail
披頭四最新的單曲〈Now and Then〉是一首在沉睡45年後重新出土的曲子,經過AI音頻處理技術進行數位重製,讓這部耗時45年的作品得以完成。儘管製作過程困難,但披頭四官方YouTube頻道釋出的MV上線2天就突破1600萬人次觀看。然而,雖然受到讚賞,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這首歌並不完美。
Thumbnail
SUHO 最新歌曲《1 to 3》於2024年5月3日發表,歌曲風格定為英倫搖滾,展現出六十年來發展出來的味道。歌曲想要表達的是「我不想跟別人走一樣的路」,並在韓語中有「虛線」的另一層意思。
Thumbnail
《 Plastic Ono Band 》和《 Imagine 》兩張專輯展示了藍儂與自己心靈以及整個世界鬥爭的兩面性,似乎藍儂不願自己只是一名流行歌手,他和小野洋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實踐,但《 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 》卻讓他狠狠摔了一跤。
Thumbnail
知名音樂人包小柏在女兒過世後,透過AI讓女兒「復聲」,能夠和他們夫妻倆進行對話。這樣的科技進展究竟會帶來什麼衝擊與影響? 五月初《Philosophy & Technology》終於出現第一篇討論這個議題的正式論文,由倫敦劍橋大學萊弗哈姆智能未來中心的研究人員所發表。
Thumbnail
看到歌詞很有感觸,希望從PM移民過來的朋友們,如歌詞所說的 "如果我們必須要重新開始,我們肯定能確信,我們將持續帶著這樣的精神撐過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披頭四(The Beatles)的單曲《Now and Then》以先進的AI技術復原約翰·列儂1978年的錄音,獲得2025年第67屆葛萊美獎年度最佳錄音和最佳搖滾表演提名。此次提名不僅代表披頭四樂團久違的榮譽回歸,也是AI技術首次在音樂獎項中的重要應用,突顯出AI技術在復原歷史錄音中的潛力。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從蕭邦與安海瑟薇,談到AI無法取代的生命共感與被理解
Thumbnail
有些歌,在特定時分聽起來,感受更深、得著更大。就像這首歌,在這個時候聽來,歌詞給予的力量很大。 對現實 怎麼踩 都不會 扭轉世界 明白血肉會崩壞 骨氣沒法被活埋 「在這個世界活着真的很累,而且再努力又不能改變甚麼」 。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嗎?林夕對世界的理解亦同樣,對啊,現實是殘酷
Thumbnail
第三次確診後就要緊接著久違的歌唱,原本還在想老天是不是真的要滅我,在這麼重大的時候,直接重擊心臟,一點也不讓我活,還想以後是不是就真的沒辦法歌唱,所幸一切都在休養和調節與安靜中度過,直到唱歌前一天我還真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把握。 即便曾經很熟悉的事情,也可能因為沒有實戰經驗而失去肌肉記憶,失去在
Thumbnail
披頭四最新的單曲〈Now and Then〉是一首在沉睡45年後重新出土的曲子,經過AI音頻處理技術進行數位重製,讓這部耗時45年的作品得以完成。儘管製作過程困難,但披頭四官方YouTube頻道釋出的MV上線2天就突破1600萬人次觀看。然而,雖然受到讚賞,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這首歌並不完美。
Thumbnail
SUHO 最新歌曲《1 to 3》於2024年5月3日發表,歌曲風格定為英倫搖滾,展現出六十年來發展出來的味道。歌曲想要表達的是「我不想跟別人走一樣的路」,並在韓語中有「虛線」的另一層意思。
Thumbnail
《 Plastic Ono Band 》和《 Imagine 》兩張專輯展示了藍儂與自己心靈以及整個世界鬥爭的兩面性,似乎藍儂不願自己只是一名流行歌手,他和小野洋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實踐,但《 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 》卻讓他狠狠摔了一跤。
Thumbnail
知名音樂人包小柏在女兒過世後,透過AI讓女兒「復聲」,能夠和他們夫妻倆進行對話。這樣的科技進展究竟會帶來什麼衝擊與影響? 五月初《Philosophy & Technology》終於出現第一篇討論這個議題的正式論文,由倫敦劍橋大學萊弗哈姆智能未來中心的研究人員所發表。
Thumbnail
看到歌詞很有感觸,希望從PM移民過來的朋友們,如歌詞所說的 "如果我們必須要重新開始,我們肯定能確信,我們將持續帶著這樣的精神撐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