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用的未來,沒有用的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之前有提到,

疑似看太多電影跟影集的關係,

以前的我常常會覺得要是我回到過去,

一定可以修正一些人生中錯誤的決定,

甚至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一些歷史之類,

讓先進的自己在落後的過去成為一個受大家崇拜的人!

我沉溺在這樣的幻想很久,

並且深信不疑,

直到有天我看到了小說《白噪音》裡面

主角的兒子對主角說:

(原文很長,請看文章最後面)


大概就是說現在人自覺比古人

多知道很多事,很有知識

但是真的有機會到石器時代 到古代

又有什麼能力可以向當時的人

解釋甚至實作出我們現代所認知的偉大事物

如生火、使用電力,

或是更多更多的發明?

最後還烙了一句:

「知識在電腦與電腦之間傳遞,每分每秒都不斷改變與成長,但事實上人們卻是什麼都不懂。」

總之整個長篇大論想表達的就是

"知道,並不代表有能力做"

(大家真該好好把這句話放在心中)

總之那時這部小說的這內容對我造成了衝擊,

仔細想想我根本只會畫畫而已,

而且還不是畫得很讚很棒的那種,

我回到過去到底是要幫古人什麼,

應該沒幾天就在荒郊野外餓死了,

不過,雖然可以了解作者想表達的,

但這終究是小說中的內容,

在夜深人靜想起這段話,

仍是半信半疑,

就這樣過幾年,

在之前很紅的一本書《人類大命運》中,

作者提及的一些理論,

讓我對自己改變過去的信念

產生了一絲絲希望。


基本上人類之所以可以成功完成某些事

靠的並非100%的能力

而是除了事實之外,

還要加上一些虛構的事物加持

例如神話,魔法,或是空頭支票,

來加強眾人對未來的期望

讓他們有共同的信念去行動

(沒想到畫大餅古今通用)

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及技能

很難在人類社會中有所改變與作為

知識與真正的改變都是要靠群體才有機會實現

舉個例子

如果你回到過去

要跟愚昧的古人宣揚"地球是圓的"或是

"即將有災難要來啦"這個事實

(就算是進步的現代人也難以以個人之力證明地球是圓的

不然現在怎麼有人還相信地球是平的)

必須先顯現一些魔術或是神蹟

例如託夢

可不能直接在大廣場上大肆宣揚

不然應該會被鄉民們指控妖言惑眾

用亂石打死。


*《白噪音p.182》

“「雖然我們都知道那些世紀進步過程中的種種偉大事物,可是我們能做什麼好讓這些石器時代的人過得稍稍舒服一點呢?我們造得出冰箱嗎?我們有辦法解釋冰箱冷凍的原理?或解釋一下什麼是電力、什麼是光線?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這些東西,可是如果一旦回到過去,我們既無法說出這些東西的原理,更做不出可以改善生活條件的東西,那麼這一切又有什麼用呢?你舉個你做得出來的東西好了。你有辦法做一根簡單的火柴,拿來在石頭上畫一下就生出火焰?登陸月球,人造心臟,我們自以為現代,自以為了不起,但萬一你掉進時光隧道回到希臘時代與希臘人面對面時,你該怎麼辦?

希臘人發明三角函數,他們解剖研究人體....他們也有暖爐和燈光,靠一個火堆就夠了。他們用兩塊打火石一擦就可以弄出火星來。你有辦法用打火石生火嗎?如果你看到打火石,可以認得出那是什麼東西嗎?要是石器時代的人問你什麼是核甘酸,你有能力向他解釋嗎?我們怎麼製造複寫紙?什麼是玻璃?如果你明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回到中世紀,且置身在瘟疫肆虐的環境裡,你有辦法憑你知道的醫學與疾病知識撲滅這場瘟疫嗎?我們快進入二十一世紀了,而你也讀過幾百本書籍雜誌,看過上百個和科學有關的電視節目,你有辦法隨便講出一件小事讓古代那些人撿回百條性命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M PAM的沙龍
0會員
12內容數
本系列文章內容接續《未來沒有用》的調性,提出媒體及流行文化中以特殊敘事方式(大多是荒謬的形式出現)提及或是演出令現代人意識到有關過去與現在之差異的內容。 因大多都令人發笑,故副標取名為:可笑的時間。
PAM PA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25
有段時間網路上流傳著這張meme: 在1998年分手:你可以把我的CD還給我嗎? 在2008年分手:你可以把我屁眼的照片刪掉嗎?
Thumbnail
2023/09/25
有段時間網路上流傳著這張meme: 在1998年分手:你可以把我的CD還給我嗎? 在2008年分手:你可以把我屁眼的照片刪掉嗎?
Thumbnail
2023/09/25
2008年,我與同學們在學校的電腦教室一起觀賞了"拿破崙炸藥"這部電影厲害的是,看完時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但是在爾後的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會突然想再看一次。
Thumbnail
2023/09/25
2008年,我與同學們在學校的電腦教室一起觀賞了"拿破崙炸藥"這部電影厲害的是,看完時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但是在爾後的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會突然想再看一次。
Thumbnail
2023/09/25
"對大部分人而言,世界上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他們居住的場所,另一個就是電視機。" 這是出版於1985年的小說《白噪音》中的一句話,這本小說裡不斷提到了當時的各種媒體,報章雜誌、收音機、電視,尤其是電視,作者用文字描述大量的廣告。 我很喜歡這個說法,我從沒想過電視對我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3/09/25
"對大部分人而言,世界上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他們居住的場所,另一個就是電視機。" 這是出版於1985年的小說《白噪音》中的一句話,這本小說裡不斷提到了當時的各種媒體,報章雜誌、收音機、電視,尤其是電視,作者用文字描述大量的廣告。 我很喜歡這個說法,我從沒想過電視對我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疑似看太多電影跟影集的關係,以前的我常常會覺得要是我回到過去,一定可以修正一些人生中錯誤的決定,甚至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一些歷史之類,讓先進的自己在落後的過去成為一個受大家崇拜的人!
Thumbnail
疑似看太多電影跟影集的關係,以前的我常常會覺得要是我回到過去,一定可以修正一些人生中錯誤的決定,甚至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一些歷史之類,讓先進的自己在落後的過去成為一個受大家崇拜的人!
Thumbnail
你知道嗎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除了經驗和思維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 誰能掌握運用宇宙力量的能力 ] 對於許多人來說 這是一個未知與充滿神秘的領域 但舉凡你所看見極高成就的各領域大師 他們幾乎都曾來到這個神秘的殿堂 甚至有些專家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宇宙的力量 為自己創造豐盛的人生
Thumbnail
你知道嗎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除了經驗和思維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 誰能掌握運用宇宙力量的能力 ] 對於許多人來說 這是一個未知與充滿神秘的領域 但舉凡你所看見極高成就的各領域大師 他們幾乎都曾來到這個神秘的殿堂 甚至有些專家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宇宙的力量 為自己創造豐盛的人生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我們的眼界太小了 只能看到眼前的東西 誰知道現在讓你痛苦的 未來會不會是你感謝的 我們現在看起來沒有意義的 可能未來會是我非常感謝的 我們終究視野有限......
Thumbnail
我們的眼界太小了 只能看到眼前的東西 誰知道現在讓你痛苦的 未來會不會是你感謝的 我們現在看起來沒有意義的 可能未來會是我非常感謝的 我們終究視野有限......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