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二、生圓二次第修行原理與作用

在我們了解修持生圓二次第的主要目的是平息妄念之後,我們先談談一般人的心理狀態與習氣,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認識生圓二次第的教法設計原理。

絕大多數的人如果不經過修持會很難發現自己不容易安靜下來而是一直處於散亂的狀態,特別是在智慧手機的發明之後,讓現代人的散亂程度比起以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馬路上行走時要看手機、騎車開車等紅綠燈時也要看手機、吃飯也要看手機…,似乎離開了手機,我們就不知道該如何自處。一直使用手機的結果,讓我們的心變得十分忙碌,而且大多時候這些忙碌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的忙碌就是散亂。因此,如果以禪宗的訓練而言,要一個經常使用手機的人乖乖地在坐墊上,沒事可做,要坐上三十分鐘,這對他而言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若是換成淨土宗唸佛,可能一開始還好,沒有多久他就會感到無聊而變得難以忍受這樣的修持。因為無法將眾生的散亂習氣轉為道用,所以不論是禪宗還是淨土宗在發展上都有日益衰弱的情況,反之密宗因為能夠將眾生的散亂習氣轉為道用,特別是生圓二次第,所以很容易吸引現代人。這並不是禪宗、淨土宗的教法不夠好,單純只是因為現代人的根器不合適罷了!

為什麼說生圓二次第能將眾生的散亂習氣轉為道用呢?這是因為生圓二次第能夠讓修行者「有事可做」,可以「很忙碌」。以生起次第而言,它需要修行者不斷使用腦袋去想像,口中還要唸誦,有時手還要擺出特定姿勢,甚至要搖鈴…等等,比起靜靜坐在那裏或是只唸一句佛號而言,生起次第實在是好玩、有趣太多了,這就是它吸引現代人的原因之一。

再來是金剛乘的佛像造型與漢傳佛教的佛像造型相比,金剛乘的佛像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顏色鮮艷,有一面的、有三面的,乃至十面的,有二隻手的、四隻手的,乃至十多隻手的,手中拿著各式各樣的法器,身體的顏色盡是大紅、大綠、大藍…等等鮮明的顏色,給人的感覺十分強烈,其中忿怒尊的佛像造型更是如此。這樣的造型設計讓觀看者的目光很容易被吸引住,這也是順應眾生的習氣之一,因為現代的人喜歡強烈的感官刺激。

最後生圓二次第還利用了眾生心的一個特點:眾生的心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念頭之後,就會感覺到疲累,變成什麼都不願意再想,然後進入到一種沒有念頭活動的狀態,也就是俗稱的「放空」。這種情況與我們在公司忙碌工作是一樣的,在公司裡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中間幾乎沒有時間休息,於是忙碌了一整天之後,回到家後就直接癱在沙發上,身體一動也不想動,腦袋也不願意再思維,只是想呆呆地躺在沙發上,這讓我們感到十分舒服。

生圓二次第就是結合了以上三點:眾生的心喜歡胡思亂想、眾生的心喜歡強烈刺激、眾生的心在大量思維之後會疲倦而停止運作,根據這三點設計出合適的修持方式,一步一步引導修行者的妄念自然止息,從而體驗到心沒有被妄念遮蔽的那一面。如果我們再更清楚一點來說,生圓二次第首先將修行者從世俗日常生活的「染念」用觀想諸佛菩薩身像、清淨剎土等「淨念」來取代,再藉由逐漸收攝觀想的內容,讓這些淨念慢慢消失,最後達到了「無念」。這時候的無念並非是熟睡中那種無念同時也昏昧不清醒的狀態,而是既是無念同時也是清醒的狀態,在感受上是一種空無而且明亮的狀態,這稱之為「無念而覺醒」的狀態,也有人稱之為清明無相止,這就是我們修持生圓二次第所要達成的目標。

當我們老老實實地按照具有生圓二次第的儀軌,比如《龍欽心髓前行》的〈金剛薩埵修誦〉,一步一步去觀想、去念誦;到了圓滿次第時,將一切的觀想融入虛空之中,我們就能夠體驗到這種無念而覺醒的狀態,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也因此這樣的修法號稱「三根普被」。隨著修持的時間積累越久,我們體驗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的時間也會自然逐漸延長。當延長到某一個時間長度時,我們就有充分的時間,在沒有妄念的干擾下,可以將自己心的真實樣貌看個一清二楚,清楚認識到心的本來面目,這就稱之為明心見性,也可以稱為明見心性,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開悟。這時候我們對心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不再只是一種想像的概念而已,而是貨真價實的親自體驗;有足夠多的體驗之後,再回頭看看佛陀乃至成就者對此體驗的描述,我們會發現再也沒有意義模糊不清之處,一切都變得十分明顯確定,這種體驗是無法用言語說清楚、講明白的,所以禪宗的高僧大德才會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可以這麼說,無念而覺醒是開悟前的最後一個步驟。雖然就感受上而言,二者之間的分別看起來差不了多少,但展現出的智慧卻有著天壤之別,這是因為即使達到了無念而覺醒的狀態,依然還維持著「能觀照者」與「所觀照的對境」這種二元分別的對立狀態,只有當能觀照者與所觀照的對境合而為一時,本具的智慧才會顯現。雖然無念而覺醒狀態的出現並不意味著開悟,但它對開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狀態如果以大手印四瑜伽來說,它就是專一瑜伽要達成的目標。

這裡要特別提醒的是,無念而覺醒的狀態是否出現、是否會自動延續,完全端看修行者在生起次第時,也就是觀想本尊、淨土,以及之後的讚頌、供養…等等儀式,有沒有仔細去想像,這個階段的修持越是能夠踏實,等到進入後面的圓滿次第時,才會有無念而覺醒的狀態可以安住;否則,如果觀修不到位,只是念念儀軌,心依舊到處飄盪,修持結束之後-從上座一直到下座-內心也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就更不用想要在日常生活中認出心中的念頭了。如果連妄念都認不出來,又如何奢談要平息妄念呢?

要知道無念而覺醒的狀態,除了能提供開悟所需要的必要條件之外,它也能讓修行者認識到什麼是不散亂、什麼是無念;體驗過不散亂之後,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是散亂,此後一旦察覺自己散亂了,我們就立刻回到不散亂的狀態,這就是保持覺知。僅僅只是能夠保持覺知,生活中所帶來的痛苦經驗就可以消除百分之五十以上了;如果能夠穩定維持不散亂很長時間,在死亡發生時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恐懼、害怕的,即使你沒有證悟。不過話說回來,能夠修持至如此的地步,是不可能不開悟的。大成就者噶千仁波切也曾說過:「做為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認出念頭」,認出自己的念頭,意味著覺知離開念頭,不再黏著念頭,它跟念頭之間保留了一點距離,這就是不散亂。

總之,再提醒一次,雖然生圓二次第的修法很殊勝,可以很快速地獲得不散亂的體驗,但是不老實、不腳踏實地去觀修,既使唸誦儀軌的時間長達幾十年,修行一樣不會有什麼進步的。老實是修行的道路上很重要的特質,老實意味著你對傳法上師、對教法具有足夠的信心,你能夠堅持修行下去;老實延續到座下意味著你時時刻刻保持覺知,所以老實的人容易成就的原因便是如此。

有些修行人自以為聰明,喜歡自己當自己的上師,認為這些修法不需要,那個修法不殊勝,只想要最高深、最殊勝的法,結果到頭來還是在原地踏步。如果我們完全了解上面所說明的修行原理,我們會發現其實在前行之中,以《龍欽心髓前行》為例,〈金剛薩埵修誦〉與〈上師相應法〉都具足了生圓二次第的結構,換句話說,單單修持其中一個法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其他的修法,這也是在貝瑪林巴的伏藏文集之中蓮師所親口宣說的,因此認為前行就是低階修法的人,實在是大錯特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