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藏在《心經》中的〈般若觀心法〉

觀世音菩薩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曾經傳授了一個法門,我將它稱之為〈觀世音菩薩般若觀心法〉,簡稱〈般若觀心法〉。這個方法是開悟的重要方法,可惜多數人並不清楚,他們在研究心經時總是著重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些字句上的討論,而這些都是觀世音菩薩他照見之後的覺受,我們與觀世音菩薩的境界相差太遠了,所以這裡我不打算談。我們要研究的是心經的前三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三句簡單解釋就是觀音菩薩利用般若智慧觀照自身,見到五蘊的本質都是空的,因此解脫了所有的痛苦。

其中這第二句經文特別有意思,因為般若觀心法的修持方式就在第二句之中--「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分成四個問題來討論:是誰在照見?什麼叫照見?照見什麼?照見後的結果。這四個問題應該是我們要特別關心的,因為知道這些修行方法之後,我們依法操作,就可以解脫一切痛苦了,這不是太棒了嗎?

一、是誰在照見

根據經文,我們知道是觀世音菩薩修了般若波羅蜜多後在照見。那麼觀世音菩薩是用哪裡來照見呢?如果是用眼睛看,在旁邊的舍利弗尊者也一定看得到,這樣就不需要觀世音菩薩跟他說後面的話,所以肯定不是眼睛可以看見的。

除了眼睛,我們還有哪裡可以照見、可以看?實際上除了眼睛之外,我們還有心可以看。比如我們做夢的時候,在夢中我們就能看見夢境,醒來記住夢境的也是心,而且如果我們不說,誰也不知道我們在夢中看見什麼。所以觀世音菩薩在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時是用心去照見的。

二、什麼叫照見

照見,實際上它不是同時發生的,它是先去「觀照」,之後「見到」。第一個剎那是「照」,第二個剎那是「見」。那什麼叫做照?比如說照鏡子,當我們照鏡子之後,剎那間就見到自己,中間並沒有遲疑、阻礙,或是要特別花力氣的情況。我們一照就見到,非常直接、迅速。所以「照」,就是直接去看的意思,它不需要經過思考,它沒有遲疑,它就是「知道」--心的覺察能力。

當我們沒有很多念頭、很多煩惱、很多情緒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吃飯、「知道」自己在走路、「知道」自己在講話、「知道」自己在穿衣服……,這種「知道」並不須要我們去想、去做、去命令,它才會發生。它是自然就知道,是完全毫不費力的,是自動自發的。所以「照見」就是用我們的心直接去感知、直接去覺察、直接去看,非常簡單,一點都不困難費事。

三、照見什麼

根據經文,五蘊是我們要去照見的東西。什麼叫「五蘊」,「蘊」是集合的意思,五蘊就是五種集合,也就是所謂的一個眾生是由色(形體)、受(感受)、想(思維)、行(行為)、識(分別的能力)這五種基礎元素所組合而成的。這種組合會讓這個眾生產生一個「我」的感覺:我有一個身體、我在感受快樂、我在想事情、我在吃飯……,簡單說這裡的五蘊就是「我執」--執著「有一個我」的想法。所以照見五蘊,就是照見我、照見自己的意思。

我們換一種方法來討論什麼是「我」。平常時,當我們說我怎麼、怎麼的時候,好像真的有一個我是存在的,自己內心也是可以感受得到,也是這麼相信,那麼什麼是「我」?「我」到底是在哪裡呢?有人說這個身體是「我」,在不仔細觀察的情況下,好像身體真的是「我」,因為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總會發現都是這個身體在活動。可是當我們感覺痛苦的時候,是這個身體在痛苦嗎?如果是身體在痛苦的話,把死人的手鋸下來、把他的身體剖開,他應該要痛得哇哇大叫才是。可是我們都知道人死了之後,不管我們對他的屍體做任何事情,他都不會有任何反應,所以很多人才會說:「一旦死了,就不會痛苦了」。這樣觀察下來,身體肯定不是「我」。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一個人是由身與心所組合起來的,既然剛剛已經證明身體不是「我」,那「我」肯定只能在內心;而且當我們說:「我感覺……」的時候,我們總是知道是自己的心在感覺,所以「我」肯定是在心裏面。

結合上面的推論,我們很清楚「照見五蘊」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就是「用心照見我」,也就是「用心照見心」,就是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直接去覺察自己的心、直接去看自己的心的意思。

四、照見後的結果

在心經其他的版本中,「照見五蘊皆空」是翻成「照見五蘊自性皆空」。我們已經知道照見五蘊,就是用自心照見自心,因此當我們用自己的心去看、去覺察我們自己的心,會看到「皆空」,會見到我們的心是空的。原來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我、有一個心,然而真正去看了之後,竟然是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存在、都是空的,這個結果真是令人震驚啊!這個事實一定要親自去看、親自去體驗,當我們去看自己的心的時候,那一剎那,我們的的確確會看到心是空的,但是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沒有多久念頭又重新生起,覆蓋住心,讓心感覺不是空的。但是我們一旦再去看,又會再次看見心是空的,之後又生起念頭……,如果我們能堅持不斷地去看、去練習,那麼我們會發現看見「心是空的」時間會逐漸拉長,而見到「心是空」的時候,就是無念而覺醒的狀態。這就是「行般若波羅密多」,就是修持般若波羅密多。

再繼續修持下去,經文上說我們不但會看見自己心的本質是空的,也會看見一切萬法的本質也是空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心的本質是空的、一切萬法的本質也都是空的,就只是什麼都沒有、都不存在的話,那又是誰在照見「心的本質是空的、一切萬法的本質是空的」呢?如果心僅僅只是空的,那就不會知道「心是空的」這件事,就不能照見,會變成什麼都不能感受到。可是我們明明能用自己的心去知道、去照見,可見得我們的心不是單純的空,它除了空以外,還具備一種知道的能力、覺察的能力,我們稱它為覺性。所以心不但是空的,而且還是覺察的;雖然心能夠覺察,但它是空的。原來「空而能知」就是心真正的樣子,心的本來面目。

再換句話說,心就是覺性,而覺性雖然能覺察,但是它是空的、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覺空不二」的。當我們「照見」自己的心是空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覺性,並沒有消失,依然存在;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的作用,卻找不到它的來源。所以經文說這個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不生不滅,說明覺性是永恆的、是本來就有的。

不垢不淨,說明覺性是真空的、是本來清靜的。

不增不減,說明覺性是不變的、是本來遍照的。

因此當我們不斷修習般若觀心法,我們會真正發現原來所謂的心就只是覺性而已,覺性能覺知,但它是空的。在我們能清楚看見我們的覺性是空的時候,就是證悟自心本性、明心見性了,也就是俗稱的開悟。持續修持下去就會出現觀世音菩薩的境界:「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最後我們再複習一下〈般若觀心法〉的修持方式。

(一)首先要發菩提心、祈請上師加持。

(二)然後去觀照自己的心,當我們看到「心是空的」時候,我們就放鬆,讓自己安住在「心是空的」的覺受之中。當覺受消退時,我們就再一次去觀照自己的心,當看見「心是空的」,就讓自己放鬆安住……如此觀照、安住,反覆修持。

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修持還是結合儀軌來修會比較有感覺,特別是在持誦咒語或是安住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我在持誦咒語時,就去看「到底是誰在持咒」,結果竟然出現「沒有人在持咒,卻咒音不斷」的感受,真的很奇妙,讀者們可以親自試試。

(三)結束修持後,要記得回向。

(四)在座下,不論是吃飯、走路、開車、等人……等等,也要保握時間,精進練習。座下是我自己比較常使用這個修法的時候,隨時隨地去看一下,看見「心是空的」之後,又繼續做自己的事。起初,要不斷刻意提醒自己去看,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一有空就會自動去看。這個般若觀心法,據說在大圓滿中稱之為覓心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