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讀書筆記】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 前言
  • 一、誰是「羌族」?「羌族」的特徵是什麼?
  • 二、重新建構一個關於「羌」的歷史或歷史民族誌知識?
  • 三、從「羌人」到「羌族」的演變?
  • 心得

書名:《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raw-image

作者: 王明珂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03/09/08


一、誰是「羌族」?「羌族」的特徵是什麼?

族群或民族是主觀的人群認同範疇,難以被客觀的語言、體質或文化因素來界定,作者王明珂先生認為,用「究竟誰(Who)是羌族?」這一問題太過簡略、輕易的帶過,而簡化了人類的族群認同現象。

〔社會篇〕在一開頭先從自然地裡、經濟生態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羌族所居住的環境,再帶入人文地理的觀點,如何影響了這一族群的發展,如因資源的匱乏,使得人們必須走入高山深谷,以利用各種邊緣資源,也因為匱乏造成人群間衝突頻繁,使人們較願意居住在便於防守的高山村寨,而一個個高山深谷中的「溝」,是造成各個孤立村寨的主要背景,也就造成羌族語言與羌族文化,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或典型的樣貌。

「羌族」像是漢、藏之間的變色光譜,其一一體現在語言、體質特徵(外貌、基因)、文化特徵(服飾、宗教信仰)上;服飾是一種身體的延伸,透過此延伸,個人或人群強調了自身的身份認同,或是我群與他群的分野。然而,對各地羌族而言,一地有一地的服飾特色,一村有一村的穿著特點,越往東南,這兒的羌族便越像漢族,越往西北,當地的羌族就越像藏族。無論如何,對本地人來說,重要的是與鄰近村寨、地區人群的「相異性」,也就是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所展現的「生存動機」。譬如有「說羌語的藏族」、「和漢人穿著無異的羌族」、「只有女人會穿『羌族服飾』的羌族家庭」。

二、重新建構一個關於「羌」的歷史或歷史民族誌知識?

作者透過羌族及其歷史來說明漢族、藏族以及部分西南民族族群的形成、變遷及其性質,更希望透過本書去說明由人類資源分享與競爭關係,及其在社會、文化與歷史記憶上的表徵,如何認同與區分人類一般性的族群。最後,作者利用基於對當代漢、羌、藏之間,民族、社會、文化與歷史的族群關係的新理解,有別於單純聚焦在解構民族史,而是在更廣闊、更具詮釋力的認知體系上,重新建構一個關於「羌」的歷史或歷史民族誌知識。

在北川地區,「漢化」則不僅改變了本土語言、文化與宗教,也影響當地村寨人群的族群身份認同——至少在晚清到20世紀前半業,當地人可能都已自稱「漢人」了。雖然如此,他們也沒有成為毫無疑問的「漢人」。因為,如前所言,下游村落人群仍稱他們為「蠻子」或「熟蠻子」。這個例子也說明,無論是以祖源、族名與認同感來宣稱一種族群身份,都不一定能毫無疑問的得到此族群身份。成為族群成員,還需該族群內部人群以失憶與建構新記憶來彼此認同。(頁:90)

在歷史中,「民族」是一群人的主觀想像與建構。想像與建構我群的共同祖源與歷史,以凝聚「同質化」的族群,以及,想像、建構他族的祖源與歷史,以刻畫「異質化」的族群邊緣。

如此,一個個由「歷史記憶」所造就的個人與群體,在資源競爭與分配體系中彼此合作、妥協、對抗,並運用策略與權力影響彼此的歷史記憶,因此產生新的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歷史是延續的,但在歷史中延續的並非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多層次的核心與邊緣群體互動關係,「羌人文化」永遠在一個不斷建構與變遷的過程中,也在歧視、誇耀與模仿下,促成「羌人」學習、模仿華夏文化與歷史記憶,進而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雖由傳統華夏邊緣的「蠻夷」蛻變為「少數民族」,人群間的歧視與暴力已消除不少,然而作為「少數民族」之羌族,在整體中國仍居於邊緣地位;他們在現代化的邊緣、政治邊緣,也在核心族群的邊緣。

三、從「羌人」到「羌族」的演變?

古今華夏心目中的羌人與羌族歷史,事實上並非某一民族實體的歷史,而是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這個華夏邊緣的歷史,是當前羌族的歷史,也是華夏歷史的一部分。

表一、從「羌人」到「羌族」的演變(資料來源:筆者整理)

表一、從「羌人」到「羌族」的演變(資料來源:筆者整理)

作者王明珂先生認為,羌族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樣,都是歷史的創作物,也是歷史的創作者。不論是漢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豬羌、20世紀前半葉的羌民,或是當今的羌族,都是歷史與「歷史」的產物。

所謂歷史,就是華夏邊緣的歷史,而「歷史」,則是指在此歷史中,人們所共同建構、認知的,以各種表徵與行動,來回應其相對於漢、吐番或藏的邊緣地位,「羌」也就在這樣的「歷史與『歷史』」中,成為漢、藏間一個偏移的、模糊的邊緣。

然而,無論是當前的羌族、漢族或中華民族,都是歷史的創造物,同時這些人群也是「歷史」的創造者。


心得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糖漬檸檬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予晞🌸的沙龍
216會員
227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予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1
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葉海洋與女兒相處的時刻,展現出處處都可以是家庭教育的瞬間與範本,這本書叫《盡興》,然而華人社會中的家庭,最大的殺傷力便是「掃興」。
Thumbnail
2025/02/01
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葉海洋與女兒相處的時刻,展現出處處都可以是家庭教育的瞬間與範本,這本書叫《盡興》,然而華人社會中的家庭,最大的殺傷力便是「掃興」。
Thumbnail
2024/02/17
永遠不要有計劃,要有的是願景和藍圖。學習是一種無限賽局,本來就不是「成功、失敗」二分法。而是要努力地、持續地待在遊戲裡,就像人生一樣。
Thumbnail
2024/02/17
永遠不要有計劃,要有的是願景和藍圖。學習是一種無限賽局,本來就不是「成功、失敗」二分法。而是要努力地、持續地待在遊戲裡,就像人生一樣。
Thumbnail
2023/12/12
我覺得透過隨筆、寫日記的方式來簡單、沒有負擔的紀錄閱讀過的書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作為一位很需要寫的人,首先必須得先重「量」而不重質。
Thumbnail
2023/12/12
我覺得透過隨筆、寫日記的方式來簡單、沒有負擔的紀錄閱讀過的書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作為一位很需要寫的人,首先必須得先重「量」而不重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參訪一處原住民部落 總會問及是否仍然傳承巫文化 是否仍然有巫師駐守... 不得不承認 戰爭、教會、偏見造成 不可抹滅的傳承斷層! 雖然目前漸漸有精神回歸的趨勢 原住民貼近大地的生活形態也獲得認同 但仍然難以扭轉人們對原住民的偏見 她們對自己也一直沒有自主意識 不願承擔自身在臺灣文化中的重要性 或
Thumbnail
每參訪一處原住民部落 總會問及是否仍然傳承巫文化 是否仍然有巫師駐守... 不得不承認 戰爭、教會、偏見造成 不可抹滅的傳承斷層! 雖然目前漸漸有精神回歸的趨勢 原住民貼近大地的生活形態也獲得認同 但仍然難以扭轉人們對原住民的偏見 她們對自己也一直沒有自主意識 不願承擔自身在臺灣文化中的重要性 或
Thumbnail
如果今天殖民者及其後裔全數退出台灣,台灣也就沒有原住民族可言了。每一個非原住民的台灣人存在的本身,都造就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這不是任何人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的問題,單純是個事實問題。
Thumbnail
如果今天殖民者及其後裔全數退出台灣,台灣也就沒有原住民族可言了。每一個非原住民的台灣人存在的本身,都造就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這不是任何人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的問題,單純是個事實問題。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前言 一、誰是「羌族」?「羌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前言 一、誰是「羌族」?「羌
Thumbnail
朋友推的坑,所以買了這一本《沒有名字的人》,關於台灣這片土地,有太多我未學習的事物,本書開啟我對原住民族的另一個接觸點,小時候在國民政府教育學習下,認識的是大中華的世界,外加上我是外省二代,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接觸更是少,其中還有另一個問題,早期閩南開拓者所建立的歷史,日據的統治,這片土地有著錯綜複雜
Thumbnail
朋友推的坑,所以買了這一本《沒有名字的人》,關於台灣這片土地,有太多我未學習的事物,本書開啟我對原住民族的另一個接觸點,小時候在國民政府教育學習下,認識的是大中華的世界,外加上我是外省二代,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接觸更是少,其中還有另一個問題,早期閩南開拓者所建立的歷史,日據的統治,這片土地有著錯綜複雜
Thumbnail
最近看了王明珂老師寫的 慢慢打一些感想
Thumbnail
最近看了王明珂老師寫的 慢慢打一些感想
Thumbnail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獵奇,所以就找來看看。大抵而言是個左岸的學者,寫得挺平實的,雖然史料的部分不少,但都有清楚的說明,讀來也挺輕鬆的。剛好是本圖書館借來的書,書中有不少用藍筆寫的「心(ㄅㄠˋ )得(ㄩㄢˋ )」,這種跟作者筆戰但是作者根本看不到的作法,真的非常影響閱讀,在此嚴厲譴責這種沒有公德心的行為
Thumbnail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獵奇,所以就找來看看。大抵而言是個左岸的學者,寫得挺平實的,雖然史料的部分不少,但都有清楚的說明,讀來也挺輕鬆的。剛好是本圖書館借來的書,書中有不少用藍筆寫的「心(ㄅㄠˋ )得(ㄩㄢˋ )」,這種跟作者筆戰但是作者根本看不到的作法,真的非常影響閱讀,在此嚴厲譴責這種沒有公德心的行為
Thumbnail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Thumbnail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