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閱讀筆耕,目前和 雨果.Hugo 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在 Gitcoin Grants 平台的募資頁面上架了(一部分)!
可能有些朋友對於 Gitcoin Grants 感到陌生,我們在「副刊:創作者經濟與 Web3」專區收錄了一篇力求淺白的 心得文 做為說明。
很高興透過這次機會,從零開始實作了「如何在 Web3 世界申請募資贊助」的一整套流程,解鎖了(其中一種)創作者「經濟」的實踐。
🔸 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惹爭議
🔸 全聯小編「青森蘋果」創意文案
🔸 與人溝通的五個觀念
🔸 Matters「散文虛實」相關探討 × 2
🔧 與 AI 溝通生活日常
🔧 不要再使用「傻瓜引號」了
🌐 Web3 申請募資贊助,初體驗
🌐 Web3 品牌修煉手冊,七法則
潘柏霖以書寫「性別重置」議題,以〈媽媽說我是假的〉一文拿下今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
由於題材強烈,會議中,有評審認為過於戲劇性而沒有支持,相對地也有評審非常支持。此外,潘柏霖是成名已久的作家,這篇「散文」題材與大眾對他的印象有別。
當記者求證文中「一個經歷過性別重置手術的女兒」究竟是不是作者本人時,潘柏霖回答道:
「這篇散文的所有情節都是發生過的,但我不解釋這件事是不是發生在我身上。我沒有說不是,但我也不會說是。」
這番言論引發了社群上不小的爭議,這邊整理了文壇上多位具有影響力的人士對此議題的觀點:
但體制之不完備,也不能完全卸去創作者的責任。畢竟,就算制度有漏洞,你也可以選擇鑽或不鑽⋯⋯。
讀者還是要問:如果那是別人的故事,為什麼你會採取「散文+第一人稱」的寫法?為什麼不是寫成小說,或者寫成第三人稱的、「轉述我朋友的故事」之散文?為什麼你寧可採取這種帶有欺瞞性質的手法,也要選擇參加散文組的比賽?
我認為潘先生已經是有聲量的作家,理應意識到自己有社會責任:無論你接受與否,你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宣示。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為人。
他拿代筆作品投獎的這個行為在我看來,反而背離了他想同理的人。
如果依照他的聲明,是受跨性別朋友委託「以他的第一人稱視角撰寫」此篇文章,在這個前提下,我粗糙的條列以下選項,有在關注此議題的人也可以做做選擇題,然後感知一下自己在抉擇的時候,自身的心理狀態以及抉擇的考量:
- A. 選擇以第一人稱撰寫這則故事,公開發表在可被閱覽的平台上。
- B. 選擇以第一人稱撰寫這則故事,出版散文集。
- C. 選擇以第一人稱撰寫這則故事,出版小說。
- D. 選擇以第一人稱撰寫這則故事,投稿小說獎。
- E. 選擇以第一人稱撰寫這則故事,投稿散文獎。
再強調一次,潘作為已經是有聲量的作家,他選擇了E。
⋯⋯小說的跨域,散文的跨域,兩者前沿的交錯與重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一篇作品是散文或小說,很難有絕對的定義,但閱聽人容易傾向將一般散文裡的我視為是作者本人,小說不論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甚或全知觀點,比較不會被視為是作者本人。
親情、性別、弱勢、創傷和多元,成為臺灣近年散文書寫的政治正確,於是我們發現近二十年來的得獎作品反而單一化,為了政治正確和所謂多元,散文書寫像穿制服一般,欲成就多元,反成一元化(這次的得獎作品剛好符合這些元素),即時文的單一化⋯⋯。
〈媽媽說我是假的〉的問題是,作者投給林榮三文學獎時並沒隱瞞身份,所以絕無存心欺騙。但其評獎過程並不可能讓評審知道其身份,所以我們不知作者是真心認為散文可以這樣寫,還是鑽規則漏洞。
投獎選擇類別是散文,所以評審讀起來就是一篇題材奇特的回憶錄(memoir),或說個人化散文(personal essay);讀者讀到時,卻因作品是跟作者身份一起公佈,就很清楚自己讀到的是偽造回憶錄。這是為何讀者反應跟評審差那麼多。
評審不知文中的「我」是假的,讀者卻都知道。
散文是一種「文體」,與之相對的是韻文。
小說是一種「故事」,在此項下可以分為「虛構」與「非虛構」的故事情節。這也是美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分類方式:Fiction vs General Nonfiction。
以上種種,不論是虛構 vs 非虛構的故事、自己 vs 別人的故事,通通都可以採用「散文」這種文體來書寫。
激進一點,是不是應該參考普立茲獎的分類法「不要使用」散文獎這個稱呼呢?畢竟這個文體涵蓋了太多不同屬性的作品了,有些政治正確主題特別受到親睞,容易「降維打擊」其他題材。
打個比方,我們想要評選誰是「理財工具長期報酬率之王」,結果開放股票、債券、基金、定存、加密貨幣等選手一起進來角逐。這樣子最不吃香的,就是比較平淡的債券和定存了,它們老是被其他選手欺負。
關於這個話題,在稍後的「Matters 文章推薦策展」專區,也收錄了兩篇深度討論,不妨一讀。
全聯小編絕對是我看過最神的小編,文案的切入點相當原創。並且讓我思考:這樣的文案 ChatGPT 是否可以寫得這樣的原創性高的文案?
或許可行!在文案「前期發想」階段,加上適當調減設置,並請 ChatGPT 提供大量的資訊並從中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你的靈感」,成功推進出一個獨特而有趣的文案!
這篇帖子前幾張「佳作」是正常的素描,但底下搭配一本正經又不傷大雅的幹話,有趣的反差 ①,令人想一路追下去。
雖是素描,但毫無疑問的可以看出,他是一顆紅色的蘋果⋯⋯絕不是藍色,也不是彩色⋯⋯。(feat 在非洲,每過 60 秒,就過了一分鐘。)
隨著獎項從「銅賞到金賞」越開越高,畫風卻一反常態變得愈來愈獵奇、放飛自我,這是反差 ②,持續搭配著反差 ① 認真的講評。
我認為,在「中、後期執行」階段,文案的會心一笑元素(例如幹話、雙關、埋梗、反差⋯⋯)是 ChatGPT 很難取代掉的一塊。ChatGPT 的強項在於從既定資料庫快速「打撈並收束」,不擅長於掙脫既有的框架跳出來「發散式思考」。
第一,別把人想壞,多數人在工作協作上的預設值還是「合作」 。
第二,溝通是雙方的,改變別人之前,先想想自己可以如何改變。
第三,不要總想著輸贏,短期吃點虧沒問題,把焦點放在長期結果。
第四,不要在一次的溝通中放入太多的目的。
第五,信任感治百病。
信任感真的非常重要!而信任感的建立,往往來自於日常溝通中,他人對你的印象分數,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響應第四點溝通的「目的」,該如何找出來?
以經典的「客戶上門買電鑽」案例為例,溝通對象的目的是單純想要打一個洞(此時可以思考其他打洞解決方案)?還是有在孩子面前帥氣露一手的需求(這時非得是電鑽讓他 DIY 不可)?我們必須勇於提問,深掘並釐清關鍵的 hidden agenda。
溝通變困難,很多時候是因為你自己有太多的 hidden agenda,稍微想想你就會發現,我們在溝通過程中的需求,往往不只一件。但這樣就把問題複雜化了。
⋯⋯我想點出虛實之爭常見的謬誤:將作者自我與真實畫上等號。
⋯⋯自我不僅能與作者作用,亦能與角色、敘事者作用(如吳爾芙),而作者自我看似與第三人稱客觀描寫衝突(如艾諾),也非絕對,端看作者是否有彰顯作者自我的意圖(如昆德拉)。
而虛實之爭的謬誤發生在與論者將作者自我與第三人稱客觀描寫絕對對立,將真實與杜撰絕對對立,又因時下第三人稱客觀描寫與杜撰隸屬虛構範疇,將所對立的作者自我與真實畫上等號。
窃以为,把是否有虚构的问题扯进是否是散文的判断是典型的不合适,类似于把是否会钓鱼(或是否会做电工)扯进判断一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是双性。我们都知道,男性、女性或双性人都可能会或不会钓鱼,会或不会做电工。
总而言之,是否是散文的问题是一个文体/文学形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形式问题。是否是虚构、是否应当有虚构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形式问题。把两种不同的问题掺和在一起讨论恐怕只能导致糊涂的笔墨官司。
使用 AI 這幾個月來,思考方式有不小的變化。
要解決問題(problem)時,不是先想答案,而是先思考要問 AI 什麼(question)、如何架構咒語。
有時候就算已經想到答案,也會先看 ChatGPT 能不能給出不同想法,刺激自己想到更多可能性。
AI 提供了人類一種全新的思考路徑:你只要負責一直問問題,AI 會負責回答你。
我認為使用 AI 不會讓人變笨,反而會引導我們去問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問題,不用浪費時間在大家都能做的事上。以寫計畫為例,最關鍵的是計畫的切入點和定位,而不是寫作風格和用字遣詞。
AI 使用改變人類的思維模式,這是一個有趣的切入點。
我們以為我們發明了 AI,但為了善用它,就調整了原有的行為、思考模式。這不是人類被 AI 馴化,而是一種溝通方式的轉變。
最近我在學習程式語言,接觸《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這本書,書中也有提到寫程式其實是跟電腦溝通。神奇的是,在我接受這個觀點後,寫程式變得好像沒有這麼困難了!
如果我們在跟不同的人溝通都懂得改變溝通方式,學習新科技也一定可以做到!
‘ 左側撇號(Opening single apostrophe)
’ 右側撇號(Closing single apostrophe)
“ 左側引號(Opening double quote)
” 右側引號(Closing double quote)
直引號在一些英語國家會被稱為 dumb quotes(直譯為啞巴引號,也就是沒用的引號,傻瓜引號)。在紐約的 TDC(Type Directors Club,字體指導俱樂部)評審中,不使用傻瓜引號是作品通過的最低標準。
換言之,使用直引號的人根本還未達到專業設計師或排版師的基本要求。
我們建議,即使客戶提供的原稿中使用了這種直引號,設計師也應該將其替換為正確的彎引號,並向客戶解釋原因,這是對自己專業的負責。
這則策展中,@閱讀筆耕 可能是出自於好奇心,看著他從單純的資訊(如何輸入彎的引號)一路深掘到充分地理解(為什麼要輸入彎引號,直引號不行嗎),這就是所謂的主動閱讀吧!
知識點就擺在那邊,讀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全憑個人本事,就看他在閱讀時有多麼主動,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來閱讀的技巧如何?
——《如何閱讀一本書》
Gitcoin Grants 是什麼?
請參考下方示意圖,有一群紅人(matching partners)出資贊助公共財, 集結他們投入的資金成為了配對池(matching pool)。每一季,符合資格的專案(project)都可以向這個池子申請預算,因此現在的問題是,該如何妥善分配資金池。
⋯⋯每個專案也需要伯樂(示意圖左下角藍人)以行動來支持,只要小額捐助,就能帶動資金池的「配對」成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伯樂。
白話說,就是「十人各捐 1 元」比「一人捐 10 元」推動水池分配的為力度更加強勁。
此前我在接受 Denken 訪談時,聊到心目中創作者理想的經濟模式是什麼?
站在務實面角度,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傾向讓【創作者經濟 IMO】多方嘗試各種不同的經濟模式:廣告插播、聯盟行銷、付費牆、募資贊助⋯⋯讓這個專案可以健康地(不倚靠用愛發電)運作,並復盤哪種方式比較適合這個專案。
很高興透過這次機會,從零開始實作了「如何在 Web3 世界申請募資贊助」的一整套流程,解鎖了其中一種創作者「經濟」的實踐。
也附上原始英文 原文 版本供參:
- Law #1: The Law of LeadershipIt's better to be first than it is to be better
- Law #2: The Law of the CategoryIf you can’t be first in a category, set up a new category you can be first in
- Law #3: The Law of the MindIt’s better to be first in the mind than to be first in the market
- Law #4: The Law of FocusThe most powerful concept in marketing is owning a word/concept in the prospect’s mind
- Law #5: The Law of the LadderThe strategy to use depends on which rung you occupy on the ladder
- Law #6: The Law of Brand ExtensionThere’s an irresistible pressure to extend the equity of the brand
- Law #7: The Law of AccelerationSuccessful programs are not built on fads, they’re built on trends
向傳統行銷經驗取經,應用在 Web3 專案上:
至於本文後半段內容,個人持保留意見。
首先是「品牌延伸法則」,商業史上也可以找到太多「不務正業」卻成功的反例(例如 YAMAHA);以及 Meta 大力投入的元宇宙,究竟「是熱點還是趨勢」,就留待成敗論英雄。
電子報的最末,要向你預告 11 月 22 日(三)晚上 8 時的【創作者經濟 IMO】線上語音活動,我們邀請到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沈瑞恩 Ryan。
過去曾創下高二跳考錄取台大醫學系的紀錄的Ryan,後來是在什麼契機下轉戰精神醫學呢?
近來,也有許多 YouTuber 自白罹患憂鬱症,甚至出書分享治心路歷程,當周遭出現這些朋友,我們要如何表達關心及提供即時的幫助呢?
另外,前陣子 Netflix 出了一系列邪教心靈控制的影集,揭露許多會員都是高知識份子,究竟邪教是怎麼操控心靈的呢?
❍ 時間:2023/11/22(三)20:00(時長約 1 小時)
❍ 地點:Matters Discord 自由二台(線上語音)
❍ 主持人:雨果・Hugo
❍ 嘉賓:Ryan
讀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全憑個人本事,
就看他在閱讀時有多麼主動,
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來閱讀的技巧如何?
——《如何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