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反觀自心:開悟前的最後一步

大圓滿成就者 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彩虹丹青》的〈中陰〉一章曾經教授過一個修法,這也是仁巴絨波我最喜歡的段落之一,仁波切說:「永遠都要記得,要以皈依和生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作為修持佛法的開始。至於修持主要的部份,是觀想自己就是本尊,這稱為生起次第;之後溫和地看著:『是誰在觀想?是誰想像這一切?』當下找不到任何在想像的東西,找不到觀想者,這稱為圓滿次第。就在觀看思維者的當下,便會立即看見實際上沒有什麼東西可看。任何人都可以看見這個事實,只要他們知道如何去看。…在修持結束前,也要永遠都記得,用圓滿回向與清淨發願來結束修持。」

這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任何人都可以看見這個事實,只要他們知道如何去看。」因為當初閱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在大恩上師慈悲給予心性直指之下,我已經開悟了、體驗過自己心的本性,所以我不覺得觀看心性有什麼困難的,但是在往後的日子裡,雖然我極力引導身邊的師兄們去認識心性,可是他們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認識心性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為什麼他們做不到?當時的我也不清楚,只是覺得認識心性明明這麼簡單,一點都並不困難啊!?後來我花了好久的時間去觀察探究,加上自己修行的體悟,才發現原來這些師兄們都不會反觀自心這個方法,因為他們的注意力總是停留在外境、情緒或是自己的思維上,所以也就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認識自己心的本來面目,也是在此時,我才能深深體會到前行的意義:在開悟之前,所有佛法的修持都是為了能夠學會如何去看自己的心,也就是反觀自性。

雖然開悟、明心見性是一切佛法修持的真正目標與核心,但是反觀自心則是幫助修行者開悟的必要手段,而且如果沒有具證上師為修行者直指心性,它也是修行者能夠幫助自己開悟的唯一方法。再進一步說,反觀自心也是剛開悟的修行者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掃除修行障礙的手段,特別是當修行者在修持的過程之中,出現疑慮,或是受到喜悅或恐懼的境界所干擾時,只要利用反觀自心這個方法,無論多大的干擾都能夠瞬間平息,回到原本的修行上。

雖然反觀自心這個方法很重要,也很簡單,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快速學會的,因此學不會的修行者就必須根據教導來修持前行,累積了前行的修行經驗之後,慢慢地修行者就能在具證上師的引導下,逐漸掌握反觀自心的方法。根據 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論》的說法,對於一般的修行者而言,整個佛法修行的道路分成三個階段: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證悟空性的智慧。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這三個階段修持的真正意義,就能夠了解為什麼透過這三個階段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證悟自心本性,認識到本具的智慧。

首先透過出離心的修持,讓我們認識到輪迴的本質是痛苦的,雖然輪迴中有短暫的快樂,比如人天之樂,但是只要沒有從輪迴中解脫出去,痛苦永遠如影隨形,根本無法擺脫,於是我們不再花費心思去追求外在世界(外境)所提供的快樂,轉而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快樂;更準確的說,出離心的修持就是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關注外境轉移到關注自己的內心;而透過願行菩提心的修持,讓我們懂得去關懷他人的痛苦,盡力去幫助他人獲得快樂,於是我們不再把心思放在自身所遭遇的痛苦感受之上;換句話說,因為練習關心他人的緣故,我們將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情緒與念頭上,這讓我們的注意力從自我束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轉而變得更為開放與自在。在結合上面二者的修持練習之後,我們的心,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會越來越能夠去覺察到心自己本身、去認識心自己的本來樣貌,這個就是所謂的「反觀自心」。反觀自心的練習,讓我們能嘗試在日常生活之中去認出內心的念頭與情緒,一旦我們十分嫻熟反觀自心這個方法,當我們受到念頭或是情緒干擾的時候,只要還記得去反觀自心,念頭與情緒就會瞬間消失,從而轉變成覺性力量的展現。有了這樣的體驗之後,開悟就不是一件什麼困難的事情。

這裡再重新強調一次:為什麼我們要學會反觀自心呢?因為反觀自心是自己幫助自己開悟的唯一方法,離開了這一個方法,除非有具證的上師為我們直指心性,否則我們是無法依靠其他修行方法來認出自己的心性,獲得開悟的;此外,佛法真正的修持是從明心見性之後才開始,所以修行次第的五道之中,在見道之後才是修道的原因即是如此;更進一步說,反觀自心能夠讓我們獲得念頭與情緒本質為空的體驗。比起去直接體驗外在世界的本質為空,我們體驗自己內心世界的本質為空要容易得太多了,而且也就只有在我們體驗自己內心世界的本質為空的狀態能夠逐漸達到穩定之後,我們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去體驗到外在世界的本質為空的狀態,也因此一開始所有的修行目標,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的教法,都是朝著學會反觀自心這個方法來前進的。

反觀自心的訓練,事實上普遍存在各個佛法的傳承之中,比如禪宗的話頭禪,修行者參話頭就是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心中的一句話頭上,這就是反觀自心的訓練;又如密宗的生起次地,生起次第讓修行者進行觀想,所觀想的諸佛菩薩乃至於淨土都是由自己心中所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反觀自心的訓練;再如大圓滿的覓心法,教導修行者直接去觀察自己內心念頭的來處、住處、去處,更是反觀自心訓練方法的翹楚;乃至於淨土宗的念佛,讓修行者專心在一句佛號上,這也是反觀自心的訓練。

雖然反觀自心是開悟前的最後一個步驟,然而對於一個沒有任何修行的人來說,要教他學會反觀自心這件事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就必須藉由許多方法來練習,包括前行法在內;唯有透過一再地練習,才能夠慢慢將修行者的注意力轉成去觀察自己的心。單單是這麼一個步驟,許多的修行者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來練習,甚至有些修行者窮其一生也學不會(因為他們搞錯修行重點了),但是根器好的修行者則一下子就能夠掌握,老實說關於這點實在是非常奇妙。

想要讓自己能夠快速學會反觀自心也不是沒有其他方法,按照大圓滿成就者 祖古烏金仁波切的教言,努力培養「對證悟者生起虔誠與信心,對未證悟者生起慈悲心」這樣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的修行自然而然會迅速前進,因為當我們處在深刻的虔敬心與慈悲心之中,所有的念頭會瞬間平息,不存一絲一毫,此時當下便能認識到自己心的本來面貌,這是完全不需要耗費力氣就可以達成的,因此這也是眾多高僧大德都再三強調信心與慈悲心才是佛法修行的真正核心,而這也是我們想要在今生就獲得開悟必須去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應該要深刻知道,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其他事情值得我們花費精力去追求的了;捨棄了這一個方法,就等同於捨棄了自己證悟的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