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從前從前,新店有兩家電影院。

    撰文=葉郎|照片提供=誠品生活.威秀影城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9期,Cover Story|新北文化新場景

    1980 年代之前,大臺北地區的電影院集中在中華商場附近的西門町。因應市民生活動線的變化,後來在臺北不同商圈也出現了電影院。 本照片拍攝於1985 年,當年鐵路還沒地下化,中華商場尚未拆除,遠方電影看板出現了《遠離非洲》,是勞勃.瑞福和梅莉.史翠普年輕時的代表作。(照片提供=陳文宏,投入攝影超過三十年的金融業上班族)

    2023年9月底裕隆城的誠品生活和威秀影城開門迎客。很少人記得十多年來一家電影院都沒有的新店,曾在如今的綠線捷運終點的新店站週邊幾百公尺範圍內擁有過兩家門庭若市的戲院。

    一家是在光明街底離捷運站不遠的國賓戲院,另一家則是碧潭橋東岸的碧潭市場樓上曾經存在的碧潭戲院。前者最後一次映演電影已經是11年前,而後者的結業時間則是更早了幾十年。

    不熟悉新店歷史的人不免會問:公館以南的大臺北南區向來都難以養活首輪電影院,為何新店市區最末端的碧潭不只是養得起,還一次養了兩家?

    二次成為新店市民的我補做了功課,從歷史中發現新店被遺忘的一頁繁華。

     

    散場後,老派散步之必要

    關於電影體驗,我有個不太科學的超自然觀察⸺條件充分的時候,一部好電影會在電影院的週邊創造短暫的時空扭曲。這些剛剛從電影院離開的觀眾,會處在一種介於幻想和現實的過渡地帶。而他們的身心狀態有時候也會進入一種快速放電的階段,最容易在反芻電影的過程中出現靈光一現的各種真知。

    就像日夜交替之際的魔幻時光(Magic Hour)或是日本人說的逢魔時刻,只要再超出幾分鐘或是間隔個幾百公尺,這些觀眾就會因為太靠近現實而失去了靈光一現的魔法。

    前幾年經常在網路社群上看到許多臺灣攝影玩家著迷於捕捉紅色精靈這種伴隨著雷雨所產生的高空大氣放電現象。早在1925年科學家就提出了此種放電現象存在的理論,但由於轉瞬即逝的特性,紅色精靈一直到上世紀末才開始拍下真實存在的身影。

    我覺得日本人似乎早就知道這種和紅色精靈一樣難以觀測的時空扭曲:

    日本時代許多臺灣的戲院沿用了歌舞伎表演的芝居小屋常見的建築形式,會在戲院正面入口用上唐破風的元素,比如西門町的榮座(今萬國大樓)、臺南的宮古座(今政大書城和真善美戲院)都有唐破風。唐破風更常見於日本寺廟建築、殯儀館和澡堂等等空間的大門,意謂著穿過這一道門就是另一個世界。

    這道門圈住的就是幻想和現實的過渡地帶。

    臺北有不少電影院就長在最繁華喧囂的鬧區正中。散場後,再從唐破風底下的那道影廳隔音門走出來的觀眾, 會立刻被夜店、酒吧、小吃攤或是街頭藝人的轟隆聲響一把扯回現實世界。而我自己的個人經驗中,尋找這種時空扭曲體驗的最佳路徑則是從華山光點戲院步行大約一公里左右回到我幾年前在東門站住處的路程。不多不少,足夠一次完整的消化反芻。

     

    裕隆城的威秀影城,終結了城南影迷的奔波

    三年前再次搬到新店,是我人生第三次成為新北人,也是二度擁有新店人的身份。這種大臺北地區的城南生活中,最不容易適應的就是新店沒有自己的電影院。不論去臺北市區或是繞到板橋看電影,散場後都必須舟車勞頓地轉乘多種交通工具才能回到新店住處,還得配合末班公車和捷運收班時間,和午夜場徹底斷絕往來。

    裕隆城一開張,作為新店人的我一分鐘都沒浪費就趕去裡頭全新的威秀影城看了一場電影。於是我終於再度重返距離電影院一公里左右的甜蜜距離,不再需要在散場後踏上戒指搬運工佛羅多先生的遠征軍旅程。

    新電影院總算終結了城南影迷的往返臺北城奔波生涯。然而回推七十年,當年新店人看電影的路徑似乎又短了一些……


    昔日新店是繁華礦城,有酒家有戲院

    早年的新店曾是像水金九那樣的繁華礦城。曾經存在的三大礦場,分別是和新店捷運站隔著河相望、碧潭西岸的和美煤礦,捷運站再往南(北宜路往宜蘭方向)走的新店國小旁的明治煤礦,以及捷運站再往北(中興路往裕隆城方向)走的振山煤礦。

    三個煤礦圍繞著新店捷運站分佈並不是意外。1921年到1965年之間存在的萬新鐵路的終點站其實就在光明街底(光明街45號),距離現在捷運站大約200公尺左右的地方。

    當時除了挖煤之外,那個時候新店人的主要經濟活動仍是農業,而其中挖煤的收入又遠高過種田的。新店作為繁華礦城的最後一點蛛絲馬跡因此可以從這方圓數百公尺內留下的消費型態觀察到:

    新店唯一領有合法酒家執照的碧潭大酒家就開在東岸碧潭橋頭,距離碧潭戲院不遠處。礦場工人領到了高於一般人的薪水,自然會就近在捷運站週邊花掉。根據商業登記資料,碧潭大酒家直到幾年前可能都還在營業,成為停採多年的和美煤礦在碧潭週邊留下的最後一點消費印記。

    而光明街34 號讓人忍不住多看好幾眼的古色古香老旅店⸺伊士曼旅社,則是另一個消費留下的印記。

    已停業的國賓戲院最早是萬新鐵路新店站旁人潮聚集的戲棚,後來以新店戲院的名義在離車站不遠的光明街86號營運。當電影逐漸取代歌仔戲成為營業主體之後,才在1958年改名成為非常洋派的伊士曼戲院。1980年代年第三度改名為國賓戲院。伊士曼旅社就是因為在伊士曼戲院旁,才因此以會以乾板膠片攝影技術的發明家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為名。

    就像我原先住的東門站週邊永康街到金山南路一帶的美食商圈(包含鼎泰豐、銀翼餐廳和數不清的牛肉麵館), 是圍繞著曾經存在於金山南路的寶宮戲院商圈而生,國賓戲院(也叫過伊士曼戲院和新店戲院)所在的光明街如今也留下了各種戲院口美食。比如已經搬遷到中興路上的排隊名店老楊煎包,就是原本在新店戲院門口擺攤的小販。老楊煎包如今由於生意太好而無法同時供應多種內餡的煎包,於是非常奇妙地掛上了類似電影時刻表般的煎包班表,讓開車或是騎車路過的客人可以一目瞭然地得知⸺今日放映的是高麗菜口味煎包。


    來新店巡迴演出過的大明星們

    另一張班表是歷史上來新店巡迴演出過的大明星們。

    新店戲院和碧潭戲院在成為專門放映電影的電影院之前,分別都曾是歌仔戲和歌星巡演的場所。在這些老戲院的繁華盛世,原本主要用於運煤進城的萬新鐵路反過來扮演把粉絲輸送到新店的交通工具。邱坤良老師在《陳澄三與拱樂社: 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硏究個案》一書引用了1956年《地方戲劇雜誌》彙整的各劇團演出檔期,其中宜蘭著名的歌仔戲團宜春園在那一年7月就來到新店戲院巡演。

    歌仔戲國寶級小生楊麗花還要再隔一年才會成為宜春園的正式團員,但當年12歲的她有很大的機會隨著媽媽筱長守(宜春園當家小生)來到萬新鐵路終點站旁的新店戲院,甚至也說不定跟著媽媽一起上了臺。

    在許多老新店人的舊相簿中,更轟動的那一場演出是1960年前後美國白雪滑水團在碧潭演出的盛況。萬新鐵路大概把近半個臺北的人口都載來碧潭邊。網路上很容易找到的老照片記錄了當時許多大人小孩爬上了火車車頂,直接居高臨下地觀看滑水演出的畫面。我輩未能親眼見證這個盛況,只能勉強用2008 年吳宇森導演偕同梁朝偉、金城武和林志玲等大明星來到碧潭舉行的《赤壁》電影首映會的畫面,來想像碧潭曾經像信義區一樣熱鬧非凡的盛世。

    這場滑水演出是萬新鐵路生涯中的最後一場高潮戲。1960 年代中期,新店三大煤礦中最後一座仍在開採的和美煤礦因礦坑滲水而停止開採。萬新鐵路也在差不多時間廢線。原來的路線成為今日地上車子跑的北新路和地底下的捷運綠線。

    (編按:萬新鐵路興建1921 年,從萬華到新店,經過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製罈會社前、景美、公學校前、大坪林、七張,客貨共用,營運到民國54 年,因載貨功能不再及載客率太低,停止營運。)

     

    新店也是一部關於汽車的史詩

    現代城市的發展史,情節不脫這家新店開了、那條新路開了……諸如此類的。「新店」地名的由來也是類似的故事大綱:版本一說有人在新店溪出山口的東岸河階上(今天的捷運新店站週邊)開店,和下游的店子街(今天的捷運十四張到大坪林站附近)相比就是「新店」;版本二則是東岸河階上的舊店被山洪沖毀之後又蓋了新的,因此喚做「新店」。

    舊的店走了,新的店來了。新店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頁交通工具世代更迭的史詩。

    觸發萬新鐵路廢線的其中一個因素是石油的興起取代了燃煤的地位,而公路的興起則是降低對鐵路的運輸需求。羅斯福路開拓和後續擴展使得取道公路進出新店的便利性逐漸出現壓倒性的優勢。同樣的因素促使裕隆汽車的創辦人嚴慶齡在大坪林週邊購買農地建廠,不只是因為在此設廠已經開始有公路出入的便利性,更重要的理由是公路的便利性,也正在替汽車的消費增溫。

    新店正在開張,老店也正在殞落。新店人的職業欄也陸續塗掉了農業和礦業,加入了新興工業。

    和裕隆建廠差不多同一時間發生的悲劇,導火線也正好是汽車:擁有新店振山煤礦等多家礦場的礦業大亨劉明,由於在進口汽車還很稀罕的年代成為全臺唯二擁有進口福特汽車的少數富豪,因而遭人構陷入獄。劉明最後必須散盡家財才得以保命,不僅陸續賣光在臺北的房產,而他的礦業王朝也煙消雲散。

    從唐破風底下的大門,回到今天的現實世界。

    當年促使裕隆建廠的的公路成長力道,最終也在裕隆工廠中間硬是切出了一條中興路,藉以滿足新店日益飽和的道路需求。裕隆因而整廠搬遷到苗栗三義,而留下的空白成為今日拔地而起的裕隆城。

    亞洲最大「誠品生活新店」開放體驗,9 月28 日正式開幕。


    裕隆城來了!公館以南有了新展演空間

    裕隆城正式開門接客的前後,網路社群上又開始流傳當年那張伊拉克出身的建築師 Zaha Hadid 設計的裕隆城3D模擬圖,和今日裕隆城非常實用主義的外觀做對比。作圖的人言外之意大概類似那句經典臺詞──「曾經有一個真摯的愛情擺在我們面前,可是我們沒有珍惜」。

    我猜作圖的人很可能住在臺北市。新店人才不會在意這種來來去去的浮華。我們更講究的是實用。比如裕隆城開張的第一天,我自己最喜出望外的發現是誠品生活地下一樓角落安排給了 QB快剪。估計這裡不只是亞洲最大誠品,大概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設有快剪服務的書店, 讓新店人可以一站完成剪髮、買書和看電影的訴求,然後非常老派地散步回家。

    然而裕隆城裡最大的驚喜還是藏在三樓商場之間的三個展演空間,分別是「黑盒子」、「紅廳」和「實驗場」。 其中紅廳是一個開放式展覽的場域,實驗場則是佔地500坪、挑高 12米的封閉式展場,而黑盒子則是可容納500人的多元表演場館,同時涵蓋了講座、音樂、戲劇、展覽和科技藝術等不同類型展演的需求。

    和首輪電影院一樣,這幾個空間應該也是公館以南幾乎絕無僅有的展演空間。在此之前,整個新店只有新店文史館3樓那個雖以「演藝廳」為名、其實只能滿足講座需求的空間堪用。因而我認識的每一個新店人都對於這幾個新展演空間的可能性興奮不已。它們很有可能將補足新店文化生活的最後一塊空缺。

    七十年過去,新店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新店溪上游交通孤立的礦城。雖有便利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這些年同時又長出了便捷的大眾運輸──比如捷運綠線和環狀線以及無處不在的 uBike公共自行車。如今我們開始追求的是不用汽車,就能在幾百公尺的距離內一次滿足的文化消費需求。

    裕隆城的開張或許是在完成這個關於交通工具世代更迭的故事⸺汽車來了,汽車又走了。

    位於誠品生活新店三樓的實驗劇場,開幕邀請到澳洲ENESS科技藝術團隊,帶來亞洲首次藝術特展「AI靈感大師:澳洲3D光影觸動樂園」。挑高12米設計,穿梭奇幻光影變化之中,結合視覺、觸覺、聽覺三大感官的藝術體驗。 靈感大師+沉睡山靈+森之舞者+太陽神4大角色登場,引領一場朝聖之旅。(圖片版權= ENESS,誠品生活提供)


    作者介紹:葉郎

    文字工,電影成癮以及資訊焦慮重症。二十多年前從報紙的影評專欄開始寫起。接著逆向行駛,避開被過度議論的院線電影和熱門話題,寫長文、寫舊事,在社群媒體時代成為獨樹一格的標誌。2023 年3 月出版第一本著作《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用八萬字寫下錄影帶世代故事。臉書請找:葉郎:異聞筆記/Dr. Strangenote


    《新北市文化》季刊 49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