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龍德上師:什麼是少分的戒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這個五濁惡世、末法時期、染著的世代,如果對一日中僅持一分戒律者,製造違緣的罪過。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五戒裡面兩條戒,可能就是不殺生、不偷盜,這就是「少分」;持超過三條、四條,那就是「多分」;多分的持戒,五條都守那叫「滿分」。

這裡講的「少分」就是這個人是佛教徒,他日常生活僅持一分戒律,任何的戒律他只持一分,你對他製造違緣。「違緣」就是讓他修行困難,打擊他的信心,找他的麻煩,這就叫「違緣」。

「我們在這個一天中,對僅持一分的戒律的人製造違緣的罪過,比百年之中阻止他人供施的罪過還大。」就是說,用一百年來阻止別人供養布施,這罪過濤天。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avatar-img
26會員
2.5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觀音山中好修行。」我們道場同修有持戒。我都跟同修講:「我們修真的,不要做一個假佛弟子,不要欺誑世人。」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三十二願「寶香普熏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龍德上師:以信心行布施才能真得功德 《寶積經》:「何人以信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持,淨戒較其勝。」任何人以信心百年來行布施,以信心來行布施不容易。有的人作布施不一定有信心,他對佛法、對因果、對善法不一定有信心。一邊做,一邊懷疑;一邊做,一邊觀望;一邊做,一邊生悔惜心,大有人在。以前做很多...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三十一願「徹照十方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人生如電光石火般易逝,必定要珍惜當下,創造無悔人生!──慈悲 龍德上師
慈悲 龍德上師:懂得自己錯了!才能改變命運 《金剛薩埵淨障懺罪》的法門才會有所謂的「對治力」,還有「恢復力」。「對治」,就是要常常去做很多你以前犯的罪過,去彌補這個罪過,然後你的罪業才會還復清淨,罪業才會淨化掉。這些我們都要知道,不能說:「我做了,就做了,那是以前,反正我現在沒做。」你那罪業還...
「觀音山中好修行。」我們道場同修有持戒。我都跟同修講:「我們修真的,不要做一個假佛弟子,不要欺誑世人。」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三十二願「寶香普熏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龍德上師:以信心行布施才能真得功德 《寶積經》:「何人以信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持,淨戒較其勝。」任何人以信心百年來行布施,以信心來行布施不容易。有的人作布施不一定有信心,他對佛法、對因果、對善法不一定有信心。一邊做,一邊懷疑;一邊做,一邊觀望;一邊做,一邊生悔惜心,大有人在。以前做很多...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三十一願「徹照十方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人生如電光石火般易逝,必定要珍惜當下,創造無悔人生!──慈悲 龍德上師
慈悲 龍德上師:懂得自己錯了!才能改變命運 《金剛薩埵淨障懺罪》的法門才會有所謂的「對治力」,還有「恢復力」。「對治」,就是要常常去做很多你以前犯的罪過,去彌補這個罪過,然後你的罪業才會還復清淨,罪業才會淨化掉。這些我們都要知道,不能說:「我做了,就做了,那是以前,反正我現在沒做。」你那罪業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活中,若能時時行六度,培養菩薩慈悲為懷的品德,境界就不見了,因為深修在六度中,順境、逆境、善緣、違緣,樣樣都是修行的契機,沒有好壞之分。六度波羅蜜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法生活化,把六度置放在生活中去實行,最後都能有所成就。 老智者說,女人少修五百世,所以相較於男人,背負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此處的「齋」並非吃素,而是指反省自身、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齋戒的種類 1.祭祀前的齋戒:祭典前三日停止食用葷食(亦不食蔥韮薤蒜等辛菜),停止飲酒,停止房事,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 2.還願的齋戒:許願應驗後的回饋行為。 3.戒律的齋戒:例如.佛教徒所持的長期守
Thumbnail
一介光頭,二介看醫,三介血,四介理髮,五介算數,六介店用餐,六介童欺親餵孔雀,八介胡總結。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活中,若能時時行六度,培養菩薩慈悲為懷的品德,境界就不見了,因為深修在六度中,順境、逆境、善緣、違緣,樣樣都是修行的契機,沒有好壞之分。六度波羅蜜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法生活化,把六度置放在生活中去實行,最後都能有所成就。 老智者說,女人少修五百世,所以相較於男人,背負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此處的「齋」並非吃素,而是指反省自身、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齋戒的種類 1.祭祀前的齋戒:祭典前三日停止食用葷食(亦不食蔥韮薤蒜等辛菜),停止飲酒,停止房事,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 2.還願的齋戒:許願應驗後的回饋行為。 3.戒律的齋戒:例如.佛教徒所持的長期守
Thumbnail
一介光頭,二介看醫,三介血,四介理髮,五介算數,六介店用餐,六介童欺親餵孔雀,八介胡總結。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