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管俄烏戰爭、加薩走廊衝突,都產生了巨量難民,在地球四處流浪,令人心生憐憫,卻無可奈何!有沒有可能哪天台海發生衝突?我們也將成為其中的一員,或許這是杞人憂天?事實上,由歷史的經驗可知,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過程中就有無數的衝突、戰爭發生,難民就是副產物,何曾少過?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小說家的想像力更是豐富,當地球遇到末日級的天災,整個地球即將化為灰燼,這時人類會不會摒除己見,彼此合作,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到幾萬光年遠的安全角落?
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所寫的《流浪地球》,故事描述科學家預測幾百年後,太陽即將變成宇宙中到處可見的紅巨星,即太陽的壽命已到盡頭,其核心的氦原子核開始融合,產生幾億度的高溫、並急劇膨脹,在過程中將吞併水星、金星和地球等周圍的行星,太陽系內的生命必將死亡,無一倖免。
當科學家一示警,地球人立刻陷入混亂、爭辯、懷疑…。雖然這是幾十代人以後的大事,似乎沒有急迫性,但是事關所有生物的存活和繁衍,人類怎能不積極應對。此時大家雖有共識,仍分成飛船派和地球派兩個陣營,。前者建造很多超大的飛船,將人類與所需的生態系統一起載出地球,飛向4.2光年之遙的類太陽「比鄰星系」。後者是將整個地球當成一個巨大的飛船,飛出太陽系。兩派爭論不修,各有論點和優缺點。 1. 由於太空流浪的時間太長了,飛船的速度最快約為光速的5%,飛行4.2光年的過程中,其中經過全力加速、減速再進入比鄰星系的軌道,大概需要2500年,需要幾百代人的接力飛行。飛船內的生態系統太小,有可能因為某一變數的異常,造成生態系毀滅而艦毀人亡。若整個地球逃亡,生態系夠大則沒有這樣的困擾。 2. 地球派則被質疑,萬一太陽沒有氦閃呢?飛船派還可以返回,地球派可能萬劫不復。
最終地球派勝出,召集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規劃、準備了幾百年,地球正式啟航,航向新太陽。地球飛出太陽系需要五個階段:剎車(讓地球停止自轉)、逃逸(脫離太陽引力)、加速(太空流浪I)、減速(太空流浪II)、新太陽時代(進入比鄰星系的軌道)。
為了要讓地球啟航,必須在東半球建造數以萬計、威力無比的發動機。書中這樣形容它的大小:「一個巨大的雅典神殿,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發動機),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我們則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它使用岩石為燃料,在發動機內進行「重元素核聚變」,產生巨大的推力並噴射電漿。這些插天巨柱可以依照不同的階段調整方向,例如在煞車階段是要阻止地球往東轉,所以發動機噴射的角度是向東。
光想這一階段就知道這個計畫有多麼的艱難,人們的感受會有多大的挑戰,因為此後就沒有日出、日落,也沒有春夏秋冬;不自轉的地球,公轉時經常有酷暑、嚴寒、地震和海嘯,科學家若無精準的策劃和執 行,無法竟其功。這是一部把時間和空間都拉到極大的科幻小說,整個地球必須要飛行4.2光年的距離,尋找新太陽,人類在流浪的途中,要生生不息的繁衍數百代,這和當今難民的處境,真不可同日而語。故事中有兩件事情的描述,和現代的生活相較,使我特別有感!
首先就是核能的使用,在小說當中可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不似有些國家談核色變。事實上,太陽已經存在45億年,它所釋放的能源就是由氫原子的核聚變而來,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所賴以生存。近年來各先進國家也在嘗試核聚變的反應,產生小太陽,此計劃若能成功,石化燃料日益匱乏、地球溫度不斷上升、空氣汙染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地球流浪的過程中,各種災難不斷的發生,隨時會有大批人畜死亡,因此地球人有極強烈的危機意識,將愛情看得極淡,不婚、不生、不養的情況十分普遍。地球當局為了維持適當的人口,一切施政作為都是以綿延後代子孫為目標。因此有災難發生,逃生的優先系列是按照年齡來排列,年紀越小的受到越多的保護。如果這個現象發生在當今的社會,相信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吧?
看完流浪地球這本書,對於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有了一番全新的解讀和啟發。 自古以來,杞人憂天一直是庸人自擾,自尋煩惱的同義詞,似乎在貶抑杞國人。但是在列子的「天瑞」篇中,文章的前半段,確實會產生這樣的印象,但下文接著就有人用天地不會毀壞的理論,勸說杞人無需煩惱。事實上,作者只是想舉出正反看法,再總結兩方的意見:「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才是務實之道。但是為何文中偏偏以彈丸之地的杞國為例?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多大國? 據史書記載,杞國確曾出現過極為罕見「隕星如雨」大災,所以杞國人會憂天確實有其時空背景,因而使他們有憂患意識,產生敬天畏地謹慎看待風險的想法。因此這個在列強之間的彈丸小國,竟然能傳承千年,遠超過周朝的八百年,誠非偶然。 看完小說,深深有感,不僅地球可能天崩地裂,連整個太陽系都可能毀滅。由此可見,杞人憂天是先知而不是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