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連結]想建立可變現的個人品牌,該怎麼選擇適合的平台?
聽Podcast時聽到這集,有滿滿的乾貨,我中途還暫停重播了好幾次做筆記。
我想說既然都做筆記了,乾脆就整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一點想法,分享出來吧!
「有市場需求」
且「從我自身出發」
的主題「從自身出發」+「有市場需求」
的主題,只要看自己對什麼主題感興趣即可。輸出方式
考慮(例如:文字、影片、聲音、圖片)吸收方式
跟輸出方式
都一致,往往容易創造出更有價值的作品(例如:習慣看書、習慣寫文章)長青平台
(部落格、Podcast、YouTube等)跟一個社群平台
(FB、IG等)長青平台
適合做深度內容,讓受眾做深度溝通長青平台
有長尾效應,5年10年後還是搜尋得到社群平台
是與受眾建立互動的平台,可做宣傳&導流社群平台
具有即時性,過去的PO文會被淹沒,沒什麼機會被搜尋到社群平台
,容易過著被數字(追蹤數、粉絲數、流量、演算法…等你無力掌控的事)追著跑的生活,太過重視更新頻率,被眼前的工作壓垮,沒有心力規劃長遠的事長青平台
,後續的累積性會不夠
社群平台
= 你主動
讓自己被看到 = 你不發文就沒人看到你
長青平台
= 你被動
讓自己被看到 = 別人會主動搜尋到你的過去發文
我的理解是這樣,兩者沒有好壞,我認為兩種平台都必須經營,才能有最好的發揮。
不要走低價策略
中高價位
搭配折扣方案
,比方說募資期早鳥方案、周年慶等等優惠資訊
也能誘使潛在客戶
追蹤你的社群平台賣給誰
,要對誰說話
,再打造商品內容優先
、目標族群優先
會成為主流----
最後再貼一次原內容的Podcast連結:
[Podcast連結]想建立可變現的個人品牌,該怎麼選擇適合的平台?
如果對上面的筆記有興趣,可以到此連結收聽完整內容。
《斜槓 槓槓槓》這個頻道是我在搜尋斜槓、被動收入時找到的。
很多集數的訪談來賓都超有料,而且主持人的選題很精準。
同樣的來賓其實別的頻道也有被邀請,但就不至於精彩到讓我想做筆記的程度,頂多覺得有趣。
我後來邊聽邊觀察,才發現這個節目兩個主持人的性格都很文靜,且擅長引導跟觀察。
他們好像都知道聽眾會對什麼題目特別感興趣,會在適當的時間丟出最好的問題,
不會主動搶話,讓來賓的發揮能夠最大化。
可能有人會覺得兩個主持人的存在感很稀薄(我也覺得),
但他們擁有滿強烈的內向者特質,也很好地發揮了內向者的優勢。
太過強烈的表現自我比較屬於外向者的擅長領域,
根據我的觀察,外向者很有台風,但是外向者在訪談來賓時容易有過high搶話的問題,
導致整集可能有一半的時間還是主持人在講話,失去邀請來賓的意義。
而內向者在這部分就表現得特別好,
內向者不擅長一直發表自己的想法,比較適合傾聽、觀察,
也擅長散發出一股「我很想聽你說話」的氛圍,讓人能夠自然而然地吐露心聲。
這樣的人比較擅長引導跟帶節奏,知道怎樣能夠讓別人發光發熱,
所以擁有這樣特質的人特別適合邀請來賓做訪談節目──
──請注意,訪談節目
和聊天型節目
是不一樣的。
訪談節目的重點在於讓來賓發揮,通常會將焦點著重於來賓,
且通常有訪綱,會有一定的主題能夠去把控。
聊天型節目是在場所有人即興發揮,上聊天型節目應該是所有內向者的惡夢。
我們可能喜歡聽,但要我們主持聊天型節目,我們的命會被去掉半條,因為太太太辛苦、太不像我們平常做的事了──不是辦不到,是太耗能。
但聊天型節目會是外向者的天堂,很多外向者都無法獨自一人對著麥克風講半天,會覺得很尬,所以他們會喜歡湊個兩三個人固定當主持人,用平常聊天的形式來做節目。
反過來說,如果讓外向者來擔任一個需要時時刻刻顧慮來賓心情、要把控節奏的主持人,他們也會很辛苦、覺得超疲憊,因為這是他們不擅長的事──還是那句話,不是辦不到,是太耗能。
所以我覺得經營個人品牌前,先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很重要。
如果一味地去模仿自己覺得很棒的對象,有可能會學習到壓根不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會經歷一段異常辛苦的過程,最終才能了解「喔!原來這方法根本不適合我!」。
以上是我的分享,如果喜歡的話,歡迎幫我點個愛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