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裡的鄉愁_香椿

院子裡的鄉愁_香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院子的香椿發新芽了,我摘下放入杯中。幾年前剛交屋時,院子空蕩蕩像一張空白畫布。想著要入手哪些植物來填滿畫布,香椿跳到我的名單第一列。香椿的香味很多人喜歡,但是我之所以首選香椿是有著特別的原因。

我成長於桃園的一個小型眷村,左鄰右舍的鄰居操著南腔北調,叔叔伯伯們都是校級和將級的軍官。有一天母親和鄰居大嬸們聊完天回來,臉上掛著神秘的微笑跟我們說她聽到的秘密:不知哪一號(門牌號碼)的伯伯經過大溪公園時,看到裡面有香椿樹,十分興奮,回來和鄰居說,於是大夥兒策劃半夜爬進大溪公園把香椿鋸下一節回來扦插種植。當時好奇香椿是什麼寶貝,讓這些平常看來雄壯威武的叔叔伯伯要幹此鬼祟之事。

不久之後,我吃到了母親炒的香椿煎蛋,而且成為我們家餐桌上常出現的料理;而那香椿,當然是從鄰居家的香椿樹上摘下的,而鄰居家的香椿樹,當然是某一天半夜一群大男人從大溪公園盜採回的。

香椿早年不屬於台灣料理,不會出現在菜市場。這些思鄉的的叔伯們在看到香椿樹時的激動,我日後在異鄉時也體會到了。比起其他的香料植物,香椿的味道特別濃郁,現在已經在超市可以買到香椿醬了,但我還是最愛當年與香椿的初相遇─新鮮的香椿炒蛋,有什麼比從院子中採下香椿嫩葉剁碎煎蛋更夢幻的呢?於是香椿樹成了我院中的第一棵樹,即使不入菜,揉著葉子聞著香氣,彷彿連結到了當年眷村第一代的鄉愁。

raw-image






avatar-img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6會員
56內容數
這一生,有過很多「可以說嘴說一生」的旅遊經驗,但是很慚愧因為生活總是在忙碌中,不論是參團或是獨行,事前事後都沒對景與人有更深刻的瞭解。為了不辜負我這些年來一些難得的行腳體驗,決定認真的筆記下來,就當作這些經驗帶給我的感動的一項感恩。由於想要認真的連結這些旅遊點的歷史與地理,因此將專題名稱取為「行腳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的其他內容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本文描述作者呂偉白從小到大與閱讀的深刻經歷,從童年時因閱讀「閒書」而受母親管束的委屈,到大學時期享受閱讀自由的喜悅,以及求學與工作期間閱讀習慣的轉變。文章展現作者對閱讀的熱忱與真摯情感,以及對不同時代閱讀環境的反思。
每當走進書店,撲鼻的書香激發腦內啡,不由得就想捧幾本回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文字符號數位化是反感的,相反的,我十分慶幸自己處身於資訊數位化的時代且成為受益者。四年級生的我見證著資訊數位化從無到普及的歷程,而資訊的數位化更結合著網際網路而成為強大的綠巨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本文描述作者呂偉白從小到大與閱讀的深刻經歷,從童年時因閱讀「閒書」而受母親管束的委屈,到大學時期享受閱讀自由的喜悅,以及求學與工作期間閱讀習慣的轉變。文章展現作者對閱讀的熱忱與真摯情感,以及對不同時代閱讀環境的反思。
每當走進書店,撲鼻的書香激發腦內啡,不由得就想捧幾本回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文字符號數位化是反感的,相反的,我十分慶幸自己處身於資訊數位化的時代且成為受益者。四年級生的我見證著資訊數位化從無到普及的歷程,而資訊的數位化更結合著網際網路而成為強大的綠巨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