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書的今世情緣

我與書的今世情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呂偉白


我對幼時記憶都是畫面式的,其中幾個有關書的畫面十分鮮明,其中一個是母親手中拿著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不停的數落著站在一旁哭泣的我,威脅要把書燒掉。另一個畫面是母親沒收我自製的剪報,要我不許再分心在跟功課無關的事情上,而那本剪報是我長久從中央日報上剪下喜愛的文章與圖案黏貼而成。我後來一直還算品學兼優,母親的嚴格督導應居功厥偉。但是我現在每每看到鼓勵兒童閱讀的報導,就覺萬分委屈,我如生對時代,應該是會被學校表揚吧!歐!忘了聲明,我是四年級生….有的時候你並沒有做錯事,而是你生不對時代!

母親把所有不是學校發的書都歸類為課外書─也就是會影響功課的「閒書」,所以那時的我要看「閒書」,必須躲在廁所裡偷讀,然後還要想盡辦法把書藏好。這樣的偷讀其實讀不了什麼長篇書籍,頂多就是報紙的文章。為了收集報紙,除了家中的中央日報,我把母親市場買菜時包肉包菜的報紙小心留下,躲在廁所鉅細靡遺的閱覽,甚至連廣告都不放過。到了初中,母親為維持家計到工廠當女工,這樣我暑假就有長長的時間讀幾本文學巨作了(似乎讀了罪與罰以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高中之後母親又專職家庭主婦,我的「閒書之旅」再度中斷。

能夠愜意的讀「閒書」,要到了上了大學我離家之後,那時我有一個也喜愛閱讀的表哥私藏了一些大陸作家(如魯迅等)的禁書,知道我有同樣嗜好,就借了我好幾本,這真解了我這窮學生對閒書的飢渴。1970年代的大學生都還很文青,大一時不知是誰提的議,成立了一個班圖書館,因為我住校外有較大的空間,收集來的圖書就由我保管,這真趁了我的意,已不記得當時讀了些什麼,只是享受閱讀的自由是我大學最好的記憶之一。就這樣,我平日讀閒書,期中考前一、兩週才開始讀教科書和筆記。每學期竟也安然過關,並順利通過公務人員高、普、特的考試。

大學之後的閱讀,又是一段新的歷程,我的閱讀興趣逐漸由文學轉向小眾的專業書籍閱讀,這時的閱讀大多與學業(我有一段極為漫長的求學經歷)以及在高等教育職場的教學有關,雖然已不似過去讀閒書一樣悠然,但閱讀仍讓我深深沉浸於作者腦海中的知識與書寫創作中。我感謝每一位貢獻書寫的作者,不論是以什麼形式:書籍、部落格、Fb….,這些文字豐富了讀者的生命!


avatar-img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6會員
56內容數
這一生,有過很多「可以說嘴說一生」的旅遊經驗,但是很慚愧因為生活總是在忙碌中,不論是參團或是獨行,事前事後都沒對景與人有更深刻的瞭解。為了不辜負我這些年來一些難得的行腳體驗,決定認真的筆記下來,就當作這些經驗帶給我的感動的一項感恩。由於想要認真的連結這些旅遊點的歷史與地理,因此將專題名稱取為「行腳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的其他內容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每當走進書店,撲鼻的書香激發腦內啡,不由得就想捧幾本回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文字符號數位化是反感的,相反的,我十分慶幸自己處身於資訊數位化的時代且成為受益者。四年級生的我見證著資訊數位化從無到普及的歷程,而資訊的數位化更結合著網際網路而成為強大的綠巨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
我在2024年走了加總近一個月的滇川高原徒步,回來之後讀到「橫斷臺灣」一書時才知原來我當時走在高山植物特有種比例為北半球之首的「橫斷山脈」,而臺灣的高山植物極有可能和櫻花鉤吻鮭一樣是因冰河生長與衰退誘發的生物大遷徙過程中在臺灣找到容身之處!這對於拍過無數張百岳花草樹木的我,無疑像一顆震撼彈。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每當走進書店,撲鼻的書香激發腦內啡,不由得就想捧幾本回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文字符號數位化是反感的,相反的,我十分慶幸自己處身於資訊數位化的時代且成為受益者。四年級生的我見證著資訊數位化從無到普及的歷程,而資訊的數位化更結合著網際網路而成為強大的綠巨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
我在2024年走了加總近一個月的滇川高原徒步,回來之後讀到「橫斷臺灣」一書時才知原來我當時走在高山植物特有種比例為北半球之首的「橫斷山脈」,而臺灣的高山植物極有可能和櫻花鉤吻鮭一樣是因冰河生長與衰退誘發的生物大遷徙過程中在臺灣找到容身之處!這對於拍過無數張百岳花草樹木的我,無疑像一顆震撼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