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數位時代致謝─科技改寫我的後半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呂偉白

ChatGPT生成

ChatGPT生成

日昨為了要購買登山用品,將車停在草悟道附近的立體停車場,立體停車場的一到三樓是商場,因此順道去逛了商場中的誠品書局,有些驚訝書局中人氣之旺!而一本本放在架上新書書名都是我陌生的,有兩位作者在現場辦新書簽名會,人龍長長!在資訊數位化漫天蓋地而來的時代,看到實體書局這樣的熱鬧滾滾讓我訝異之餘也感到欣慰!

雖沒正式調查,但是我想多數的人和我樣還是對紙本書有著更多的感情,除了閱讀習慣這個因素外,紙本書的溫度的確是電子書遠遠不及的。每當走進書店,撲鼻的書香激發腦內啡,不由得就想捧幾本回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文字符號數位化是反感的,相反的,我十分慶幸自己處身於資訊數位化的時代且成為受益者。

四年級生的我見證著資訊數位化從無到普及的歷程,而資訊的數位化更結合著網際網路而成為強大的綠巨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讓人們能在自由的時空中享用來自異地的資訊──不論多遙遠。我個人認為這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成就,因著這樣的科技,遙遠的資訊可以越山跨海,在最短的時間傳遞到需求者的手中;因著這樣的科技,我的後半生因此完全改寫。

1980年代,當「學習障礙」在臺灣仍然是一般人非常陌生,且充滿誤解的名詞,因著網際網路與資訊數位化,使得西方的資訊無遠弗屆,我因此可以搜索到最新的英文資訊而大量閱讀,且將這些資訊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而也因此開啟了我於21世紀初中年赴美求學的動機與契機。如果不是拜數位資訊之賜,這樣突兀的轉折絕不可能發生。

2003年我在西北大學就讀時,正值高等教育轉型到數位時代的過程中,當時還不太感覺到學校面對這樣的變革所做的鴨子划水的努力,一方面是有些教授還未因應數位化做好準備,仍使用傳統的紙本講義傳遞知識;另一方面是碩班對搜索文獻的要求還是沒這麼吃重的。等到2005年我在維吉尼亞(Uva.)念博班時,一切都數位化了,所有的資料都是直接放在網上。2007年開始寫論文時,更感受到數位化資訊對於我打破沙鍋的「惡習」有多大幫助,唸過研究法的學生都學過文獻搜索的幾種方式,我最習慣使用的是「滾雪球式」,也就是由最新出版的期刊文獻文末的reference去找相關的references. 這樣的窮追不捨,有時是因為我對於原文獻的研究更有興趣,有時是因為我需要讀原文獻去證實新文獻的作者所引述的是正確的,就這樣文獻滾文獻的結果,我想閱讀的文獻不只量多,出版的時間線也拉得很長。對於年代較早、出版年代早於數位化運動發生之前的文獻,照理就必須去找紙本,但是當時維吉尼亞大學的圖書館已經很積極的將大量早期紙本時代的期刊文獻掃描成數位檔,因此多數的文獻我可以直接從電腦中下載pdf檔閱讀。雖是如此,還是有不少文獻尚未掃描成電子檔或是需要至他校調閱,即使是這樣的文獻,Uva.的圖書館也很貼心的在找出紙本或自他校調來之後,掃描成電子檔然後寄到我的email信箱中。我幾乎完全不用跑圖書館就可以閱讀到大量的文獻,這也才能放心的形成我論文中的理論架構。

我當時除了要與繁重的學業奮戰之外,還要顧身邊兩個青春期的大孩子、心懸在臺灣的老二,以及處理家務三餐,如若不是處於數位時代或是沒有Uva.這樣貼心的服務,應是無法在兩年之內完成論文寫作,如期在四年內取得學位。

求學期間列印出的pdf文獻裝了有十餘箱,2009年暑假找到工作之後,這十餘箱文獻隨著我從維吉尼亞州移動到麻州。2011年我回台工作,仍舊不捨又原封將它們海運回到我的身邊。退休時忍痛捨掉多箱,仍是留下我最感興趣的四箱。其實我現在的視力已無法再閱讀這些文獻了,留存的意義只能說感情的層面大於實質的功能,應是緬懷自己那些年在異鄉懸樑刺股的日子吧!

回首來時路,我偶爾會好奇,會不會在平行時空中存在著一個我,這個我生活在數位資訊、網際網路從未發生的世界,那麼「她」可能會有著什麼樣的人生呢?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6會員
72內容數
這一生,有過很多「可以說嘴說一生」的旅遊經驗,但是很慚愧因為生活總是在忙碌中,不論是參團或是獨行,事前事後都沒對景與人有更深刻的瞭解。為了不辜負我這些年來一些難得的行腳體驗,決定認真的筆記下來,就當作這些經驗帶給我的感動的一項感恩。由於想要認真的連結這些旅遊點的歷史與地理,因此將專題名稱取為「行腳筆記」。
2025/03/31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Thumbnail
2025/03/31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Thumbnail
2025/03/13
本文描述作者呂偉白從小到大與閱讀的深刻經歷,從童年時因閱讀「閒書」而受母親管束的委屈,到大學時期享受閱讀自由的喜悅,以及求學與工作期間閱讀習慣的轉變。文章展現作者對閱讀的熱忱與真摯情感,以及對不同時代閱讀環境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3/13
本文描述作者呂偉白從小到大與閱讀的深刻經歷,從童年時因閱讀「閒書」而受母親管束的委屈,到大學時期享受閱讀自由的喜悅,以及求學與工作期間閱讀習慣的轉變。文章展現作者對閱讀的熱忱與真摯情感,以及對不同時代閱讀環境的反思。
Thumbnail
2024/11/09
我在2024年走了加總近一個月的滇川高原徒步,回來之後讀到「橫斷臺灣」一書時才知原來我當時走在高山植物特有種比例為北半球之首的「橫斷山脈」,而臺灣的高山植物極有可能和櫻花鉤吻鮭一樣是因冰河生長與衰退誘發的生物大遷徙過程中在臺灣找到容身之處!這對於拍過無數張百岳花草樹木的我,無疑像一顆震撼彈。
Thumbnail
2024/11/09
我在2024年走了加總近一個月的滇川高原徒步,回來之後讀到「橫斷臺灣」一書時才知原來我當時走在高山植物特有種比例為北半球之首的「橫斷山脈」,而臺灣的高山植物極有可能和櫻花鉤吻鮭一樣是因冰河生長與衰退誘發的生物大遷徙過程中在臺灣找到容身之處!這對於拍過無數張百岳花草樹木的我,無疑像一顆震撼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原來自2019年購入電子書閱讀器,我總共讀了60本實作類電子書。真的意想不到。 自小一直讀文學類書籍,到2019年起,便投進實作書懷抱,補足生活的其他面向。 總結這5年的實作書,對我的生活起了重大助益:
Thumbnail
原來自2019年購入電子書閱讀器,我總共讀了60本實作類電子書。真的意想不到。 自小一直讀文學類書籍,到2019年起,便投進實作書懷抱,補足生活的其他面向。 總結這5年的實作書,對我的生活起了重大助益:
Thumbnail
作者喜歡在書店、二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靈感,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選擇。作者還分享了對實體書的處理與斷捨離、偶遇的驚喜,以及挑戰厚小說的心路歷程,並表達了對紙本書未來的思考和熱愛。
Thumbnail
作者喜歡在書店、二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靈感,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選擇。作者還分享了對實體書的處理與斷捨離、偶遇的驚喜,以及挑戰厚小說的心路歷程,並表達了對紙本書未來的思考和熱愛。
Thumbnail
任何想要寫書的新作者、小作者,都可以嘗試自學做電子書、發行、出版,從編輯開始。文字世界的有趣不亞於任何影音、圖文的創作。若是已經具備影音和圖文創作能力的創作者,再把文字加進自己的創作,肯定是更精采、更多元的作品。
Thumbnail
任何想要寫書的新作者、小作者,都可以嘗試自學做電子書、發行、出版,從編輯開始。文字世界的有趣不亞於任何影音、圖文的創作。若是已經具備影音和圖文創作能力的創作者,再把文字加進自己的創作,肯定是更精采、更多元的作品。
Thumbnail
我留職停薪3年後,於110年準備回職復薪之際,有感於一直滑手機看社群媒體太過虛度光陰,想趁著通勤單趟近50分鐘的時間,能多閱讀書籍,藉此提升自我。但是,揹著一本書又太重、太不方便,所以動了購買閱讀器的念頭。
Thumbnail
我留職停薪3年後,於110年準備回職復薪之際,有感於一直滑手機看社群媒體太過虛度光陰,想趁著通勤單趟近50分鐘的時間,能多閱讀書籍,藉此提升自我。但是,揹著一本書又太重、太不方便,所以動了購買閱讀器的念頭。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