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投資

為何需要投資

普通人說:「我害怕風險、害怕失去本金,我不想投資。」

其實投資並不限於購買股票,房地產、債券等都是投資,買外幣也是投資,就算持有本國貨幣、現金也是投資,不過在脹下,現金持續貶值,現金這項產品長遠只會帶來負回報。

並不是說一年就貶值 10%,但人的壽命實在太長,通脹會令到現金貶值,持續失去其價值。但我也不是說要大家馬上就衝去投身股海,最後成了韭菜收場。

最少要學會如何開立定期存款,雖然回報微不足道,但是要近乎一般人指的無風險,開立定期存款已經是最好的工具了。於近期要使用的閒置資金也可以透過開立定期作短期投資。

上圖:香港基準利率,類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下圖: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用來衡量通貨膨脹,一般超過 3% 為通貨膨脹

定期存款的利息取決於利率,而國際調高利率的行動往往滯後於高通脹,原因是調控利率是為了控制已發生的高通脹,例如 2021 年開始的通脹,要到 2022 年才開始調高利率​,但幅度也往往少於通脹。即是我們要先承受通脹帶來的影響,然後才能開立高息的定期存款,而利息又少過通脹。

所以,比起甚麼都不做的定期存款,也無法完全抵銷通脹的影響,那麼是否真的無風險呢?

為何選擇股票

有個現象叫「股權溢價」,意思是「長期來說,股票的回報遠高於其他投資產品」。

追蹤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基金 VOO 股價變化 (來源: Google)

如果單單只看一兩年,股票的價格可以下跌很多,例如 2020 年疫情下,追蹤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基金 VOO,股價下跌近三成,而 2022 年,股價也下跌兩成半。

但當我們將視野看得更長遠些:

接近 70 年的股票與債券回報的差別 (來源: https://gordianadvisors.com/stocks-vs-bonds-offense-defense/)

長期而言,股票的回報遠高於債券及現金,即使股票波動遠高於俗稱穩陣、低風險的債券及現金。

當我們工作了三、四十年後退休,才發現花了大半生投資在穩陣的債券,甚至選擇不「投資」而選擇保留現金,回報卻比不上股票的十分一,甚至百分一,那是穩陣還是搵笨呢?

何為長期

剛才提到「長期來說,股票的回報遠高於其他投資產品」,那麼,長期即是多長?

2023 年美股一路高歌猛漲,納斯達克指數一年升幅更超過 40%,反觀港股表現就比較遜色,但美股並非一直長升長有。如果我們打開歷史股價,就會發現美股在經歷過 2000 年科網泡沫後,從高位回撤近 82%,要將近 15 年時間才回到科網泡沫的高位。

那麼,最壞情況的「長期」至少要 15 年,回報才有望開始高於其他投資產品。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事,那為什麼我還說要投資股票?

如果真的擔心出現「失落的 15 年」,那麼,愈接近退休年齡,就應該減少投資股票的比重,相反,距離退休還有很長時間,例如剛剛投身社會更應該投資!

再來看看假如在 2000 年科網泡沫的高位投資追蹤美國納指的基金 QQQ 會怎樣:

於 2000 年投資 QQQ 的回報

在這 24 年間,股價大起大落過,除了出現「失落的 15 年」,近五年的股價都經歷了兩次回撤近 3 成,但年化回報也依然有 7%,每 1 元經過這二十幾年,會變成 5 元。

7% 這個數字,只計算從 2000 年高位開始投資,然後不再投入的回報,如果在這二十幾年間,不理會股價高低也持續投入,那麼回報會怎樣呢?我們只需要簡單的 Excel 運算,就可以得知:假設每月月初買入 1 股 QQQ,經過二十幾年,不計算中間派的股息,累積的價值差不多是總投入的 3 倍,年化回報接近 13%!

利用 Excel 就可以快速回測,可以發現累積的價值差不多是總投入的 3 倍

到底怎樣做

其實,在上面已經說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買進及持有追蹤指數的基金,簡稱「指數化投資」,指數多數是指美國指數,其好處有四:

透過指數來代替單一公司的股票,好處是分散投資,例如當我們買入追蹤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基金 VOO 時,其實是間接買入全美國約 500 家大型企業,降低單一公司出現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其次,指數本身具有汰弱留強的特性,把不再代表性的個別公司剔除,換取更代表性的公司。你知道蘋果公司,那麼你聽過康懋達國際 (Commodore Business Machines) 嗎?應該沒有吧。如果你不帶記憶回到過去,你會在 1980 年蘋果上市時買它的股票嗎?

不,你不會,因為 1980 年有一間知名的科技公司叫康懋達國際,股價在短短 6 年上升了 170 倍,當時全世界也買它,但現在已經破產了。我們無法預知未來,難保今天的蘋果是未來的康懋達國際,但我們不需要擔心,如果蘋果真的變爛時,指數會幫我們淘汰它,所以投資者只需要買入指數,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研究,指數會幫你研究。

康懋達國際的股價 (來源: https://commodore.international/2021/12/05/commodores-history-as-a-publicly-traded-company/)

再者,美股入場門檻非常低,例如現在只需要 450 美元/ 3,500 港元/ 14,000 臺幣,就能買入一股 VOO。相反,如果購買港股、台股,就需要一手手地購買,一手大約是 500 至 1,000 股,所需要的費用大增,造成入場門檻高。

最後,經濟發展。一般而言,某個地方經濟持續發展,該地方的股票價格會上漲,而代表該地區的指數及其基金的價格就會持續上升。

在美國不斷印錢、通貨膨脹下,貨幣價值不斷下跌,資產價值就會相對上升,亦帶來這幾年的股票價格及指數不斷上升,例如 VOO 近 10 年年化回報約 12.7%,QQQ 近 10 年年化回報更高達 18.3%。

反觀香港,雖然恒生指數近 50 年的年化回報率大約 13%,但大部分回報都源於香港早期的經濟發展,近年經濟發展逐漸放緩,甚至低迷,近 10 年年化回報不能持平之餘,甚至出現負回報。

故此,恒生指數已經加入大量中國股票,藉此增加回報率,但如果是這樣,為何不直接投資代表中國的指數基金呢? 更何況,表現依然差勁。(中國的制度仍然未穩定,所以暫不考慮)

買甚麼

先提供免責聲明:

投資涉及風險,內容僅為個人分享,不得作為投資依據,各位須自行承擔一切風險,本人不負任何責任。

當你能夠承受「失落的 15 年」、能夠長期持有、堅持策略、不妒忌他人的回報、心態上只是想對抗通脹,最好就刪掉報價軟件、不留意股價及資金變化,那麼,我會推薦「指數化投資」,並投資於以下其中一種指數基金:

  • 追蹤全球指數的 VT (年費 0.07%)
  • 追蹤美國的 500 家大型企業的 VOO (年費 0.03%)
  • 追蹤美國多間大型科技股的 QQQ (年費 0.2%)

可能有人會擔心 QQQ 分散程度比不上 VOO,VOO 又比不上 VT 的問題,很坦白,現時美國仍然有能力牽一髮而動全身,而現時美國經濟主要受惠於科技股的表現,我不相信美股大跌時,全球股市會逃過一劫。當我們將各國指數拼在一樣時,就會發現,它們的走勢如出一轍:

雖然回報具差異,但走勢相似 (來源:https://ww2.money-link.com.tw/IStockQ/GlobalCompare.aspx)

並不是說 A 指數上升 100% 時,B 指數就跟著上升 100%,而是它們有齊升齊跌的現象,例如香港的恒生指數再爛,其走勢也與其他國家的走勢相若。

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同國家的投資者能夠輕鬆投資其他國家的股票,而全球投資者的心理又可以互相影響。例如當 A 國家出現經濟問題時,該國的股市自然受到影響,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也會擔心經濟問題會蔓延其他國家,而 A 國家的投資者又可能因為資金問題、策略調動,從而賣出其他國家的股票,最終一個國家的問題影響全球。

既然各國的股市有齊升齊跌的現象,那麼「指數化投資」所選擇的指數基金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故此,我認為 VT、 VOO 及 QQQ 也適合「指數化投資」,如果連三選一對你來說也太難,那就擲骰子決定吧。最重要的是坐言起行,始終不行動就沒改變。

如果你有一絲想選擇其他股票、甚至想選擇何時買賣,即管去吧,我不會阻你,但指數化投資就是最簡單、最不用腦的方法。

就算不聽我,也可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賭局:

股神巴菲特曾在 2007 年開設為期十年的賭局,認為被動型指數基金 (例如 VOO, QQQ 等) 的回報會超過基金經理人主動投資帶來的回報,最終巴菲特贏了

基金有大量的資源去研究、分析、買賣,聲稱會為投資者把關,但大多數的基金經理人花了那麼多時間,基金的表現依舊比不上被動型指數基金,而主動型基金的手續費更蠶食大部分回報,為何還要選擇呢?所以,指數化投資已經是最簡單又有效的投資方法了。

(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