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的,是賴以為生的習慣——《餓之必要》

我們相信的,是賴以為生的習慣——《餓之必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警告:電影有食用嘔吐物、催吐、病態節食等影像

這是一部諷刺素食、宗教、家庭失能、進步價值、群體化,及菁英主義的完美恐怖電影。上mod 真是太好了,很適合睡前看:D

這部片最精彩的是童話原型的化用,完美把《哈梅爾的吹笛手》與邪教的成形結合在一起,不禁想到2008的《惡魔教室》,當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人們處在一個封閉的思想環境,那會發生什麼事?像這種概念式的實驗仿紀錄片,過於生動而容易使觀者帶入其臨場感電影不刻意用獵奇元素( jump scared 、屠殺、性愛等),用俯視和廣角的鏡頭,和顯目的對比色營造出壓抑的氛圍,而貫穿電影的音樂,則是加強了荒謬感。

透過師生間的互動,及學生思想轉變,是這部恐怖電影最大的看點。每個學生都想展現自我獨立思考、觀點及想法,以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反而因過度追求認同,而陷入錯誤主觀集體意識中,而聽不到群體以外的建議與聲音。

當然一部分也都是這些學生的家庭功能失衡,所以家長反而推波助瀾,用錯的方式加深錯誤的信念,最後付出的沈沒成本越高,便越難從有毒的環境中脫離。

看完後最大的感想是師生關係的權力不平等真的很可怕,小時候的確很容易產生,以老師的指令為天的情形。

電影核心一直環繞著「信念」去闡述,華麗的辭句和宏大的價值感所包裝的意識形態,並非全然都是正確的概念。但似乎在這種資訊爆炸的世代,人們很難抽絲剝繭的去釐清文字背後的真相,而習慣性的全盤接納。而「信念」終究是一種可被環境、社群及家庭所影響的概念,容易操弄和變化,就像電影裡的節食團體,甚至是現實中那些相信地平說的團體,及堅信殉教能帶來永生的cult們。

我們所堅信的,只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習慣 。

最後結局小孩們離家出走,跟老師追尋荒野時,也是用「永生」一詞。他們何嘗不是像奧姆真理教事件般,感受一致的口號、氛圍,將自己從個人變成團體的符號。







(若之後有機會再看一次的話,也許能找到更多細節!:D)


*喜歡的小彩蛋暴雷注意

從頭至尾的非洲鼓樂》扣合結尾的非洲曠野死亡之旅

結尾的平安頌》諷刺苦行=永生的價值論

艾爾莎嘲笑他人意志不堅催吐》自己結尾在父母面前催吐






內容總結
餓之必要
4
/5
avatar-img
折疊思考的沙龍
5會員
21內容數
隨機放置一些推書心得、教育理論,及觀影文,整理記錄的集散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折疊思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快過了半年,實習期也要結束了!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麼期待回象牙塔的日子:D 拉回正題,這個標題大概是我觀察後得出來的方法,適用於對你帶有成見或惡意的對象,當這個特定對象特別喜歡抓小辦子、挖坑給你跳,或是好為人師進行指教時,你可以進行以下對話: 嘿!某某,你剛才表達了你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
〈蝶戀花〉這首詞講述青春易逝、時光匆匆的感受。
 明清女性在社會上有獨特的「貞女現象」,意即不論未婚夫的生死,女子將終生忠貞其丈夫,故而在社會風俗上明顯透過道德意識約束女性行為,禮教仍是女性的枷鎖。 然而在清代中葉時,卻出現了像吳藻這般在清詞史上揮灑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從她的創作中可看出其不同於時代的性別意識。
最近快過了半年,實習期也要結束了!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麼期待回象牙塔的日子:D 拉回正題,這個標題大概是我觀察後得出來的方法,適用於對你帶有成見或惡意的對象,當這個特定對象特別喜歡抓小辦子、挖坑給你跳,或是好為人師進行指教時,你可以進行以下對話: 嘿!某某,你剛才表達了你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
〈蝶戀花〉這首詞講述青春易逝、時光匆匆的感受。
 明清女性在社會上有獨特的「貞女現象」,意即不論未婚夫的生死,女子將終生忠貞其丈夫,故而在社會風俗上明顯透過道德意識約束女性行為,禮教仍是女性的枷鎖。 然而在清代中葉時,卻出現了像吳藻這般在清詞史上揮灑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從她的創作中可看出其不同於時代的性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