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閱讀時間 ‧ 約 33 分鐘

#170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北海道(7)-有點不太一樣的北海道雪國生活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一些來到北海道一定要試看看的限定體驗,這次則是要來跟大家聊聊那些跟日本其他地區有點不太一樣的雪國生活習慣。前一陣子,NANA濕婦跟朋友到了越南的河內去玩了五天,離開了熟悉的日本,才發現我自己在國外玩的時候真的很愛東看西看,觀察每座城市與自己居住的地方有甚麼不同,吃吃看自己從沒吃過的食物(都沒在怕拉肚子的XD)。如果你跟NANA濕婦一樣是個好奇寶寶,那麼這次的北海道旅遊小提示,或許可以提供你一些觀察線索,發現更多的樂趣喔。

別吃雪啊!對於要來「賞雪」的亞熱帶觀光客感到很奇怪

對於居住在一年中有五個月都會下雪的城市的北海道民來說,他們非常不能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特地飛這麼遠,來到這裡只為了賞雪、玩雪。常常有司機會問我,為什麼我們這麼愛在冬天來北海道呢?我說這你就不懂了,對於一個亞熱帶國家的人來說,雪是一種很夢幻的存在。台灣只有在霸王級寒流來的時候,在夭壽高的山上才有機會「飄雪」,如果稍微積雪個1公分的話,山上就會開始塞車、湧入人潮,同時又會因為不熟悉雪地駕駛而擦撞,然後又會塞更多的車。接著,就會開始在各台新聞畫面上,看到記者站在薄薄一層的積雪旁,訪問著正在努力用薄雪堆雪人的民眾。(此時,北海道的司機通常都會以不可思議與無法理解的眼神,看著我聽完以上說明XD)

因此,每次在飛機降落前,大家看到滿地雪白一片時,就能開始聽到機上此起彼落的「雪耶!」「雪!是雪耶!!!!」的讚嘆聲。如果順利的話,這種讚嘆聲會一路延續到巴士上,然後再誇張一點的,下車看到雪的時候還會失心瘋地抓起地上的一把雪就往嘴裡塞。而當司機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總是會一邊大笑一邊阻止大家,因為……市區的、舊的雪不好吃(?),雖然我們不太吃雪(就像你們沒事也不會吃天上降下來的雨水吧?),但如果真的要吃的話,還是郊區裡、剛下的新雪比較好吃喔!

為什麼北海道的車在雪地裡行駛時,不用加雪鏈?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曾經問過NANA濕婦的,延續剛剛講到許多台灣人在看到雪景時的那種激動與感動,相對地,當然也會有一些比較謹慎的旅伴,在車子開動之後,會緊張地問說:「他們的車開在雪地上,都不用裝雪鏈嗎?這樣會不會危險?」

冬胎更換的宣導海報

其實是這樣的,在下雪地區的車子輪胎不像台灣一樣,一年四季都用同一種胎,而是必須依照季節分為夏胎與冬胎。我們台灣的車胎就是他們所謂的夏胎,而在氣象局預測即將降下初雪的一個月之前,他們就必須幫車子換上比較適合在雪地或結凍地面上行駛的冬胎。因此,這段期間也會開始看到許多路邊的加油站或是汽車維修廠商,掛出大大的廣告旗幟,上頭寫著「冬タイヤ交換(換冬胎)」的字樣。

由於冬胎的胎紋比較深,且使用的橡膠材質是比較軟的(不容易因為低溫而變硬的材質),如此一來才能提升車輛在雪地上的抓地力,以有效防止汽車打滑。相反地,這樣的輪胎設計,如果行駛於積水路面上時比較容易水上漂,行駛在一般路面上時,也更容易磨損(因為車胎的橡膠比較軟),因此,等春天來臨後,大家就要再換回夏胎。如此一來,由於每次更換夏胎與冬胎之後,車輛慣性會隨著輪胎特性而改變,所以都必須花點時間來重新適應。或許有人會問,這樣好麻煩喔,如果不換可不可以?原則上,冬胎是法律規定一定要換的,無論你是兩輪的小型電動車或是大型的卡車或遊覽車,如果沒換冬胎的話是會被罰錢的喔!相反地,就沒有特別強制規定一定要換回夏胎,所以如果你想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硬是要用冬胎跑在一般的路面上也是沒問題的,但我想應該不會有人這麼想不開吧!

由此可知,一般的雪地上其實只需要冬胎就能應付大部分的路況,但每當氣象預報出現大雪特報,或是要行駛在上下坡路段時,就必須再加裝雪鏈才夠安全。尤其是氣溫反覆在零度上下來回變化的時期,更需要注意,因為那些隨著氣溫反覆升高又下降而融化又結冰的路面狀態(我們稱之為黑冰),往往都是最滑的,這種時候哪怕是冬胎,也一定要放慢速度行駛。最可怕的是,在結冰之後又再鋪上一層新雪時,雖然外表看起來就跟一旁厚積雪一樣,但實際踩上去後就會開始溜冰了(如果是在斜坡上,就變成溜滑梯了,今年的冬天NANA就曾經遇過一次,只能說...搭著巴士溜滑梯也太刺激了!幸好北海道的司機反應快,馬上用比較不重要的屁股去親路旁的護欄,不然我們真的會一路往下溜到天涯海角去)。

雖說如此,雪鏈也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加掛的,因為雪鏈也不能太早掛,除了會降低行駛速度之外,也會造成雪鏈與路面的磨損(就跟台灣人很喜歡買的鞋底釘爪一樣,千萬不要直接穿著它啪啪造,這樣會刮壞人家的地面喔)。通常我們會在行經山區之前的路旁,看到一些讓駕駛加掛雪鏈的空地,一般只要在驅動輪上加掛即可,但由於團體旅遊的遊覽車實在太大台,所以平均加掛一個輪胎需要15分鐘左右(據司機的說法,這還是算快的呢),真的是一個大工程啊。

路邊的綠色小箱子是幹嘛用的?

如果你正行駛或是行走在北海道的街上,不妨仔細觀察一下在交叉路口或是斜坡的附近,有沒有看到一個綠色的小箱子矗立在路邊呢。這種箱子裏頭裝滿了可以用路人自由取用的防滑砂,可能是用袋裝的,也有些是用寶特瓶裝的,通常會設置在比較多人踩踏、容易打滑的地方。只要是用路人覺得這裡很滑的時候,就可以在路面上灑上這種防滑砂增加阻力,無論是走路或是開車都會安全許多。這也就是我們常常會在雪地上看到黑色一粒一粒的、像黑胡椒粉末的東西,正冬天的時候或許沒甚麼感覺,但每到了融雪季節,這些砂粒就會跟半融的雪水和在一起,讓北海道的街道變成一條泥濘難走的咖啡冰沙大道。

紅綠燈長得不一樣?

在北海道的路邊,除了可以看到綠色的砂箱之外,建議你還可以抬頭看一下他們的紅綠燈,仔細看看他們跟我們台灣的紅綠燈哪裡長得不一樣呢?原來北海道的紅綠燈大部分都是直立式的設計喔~這是為了避免因紅綠燈上的積雪掉落,造成行進間車輛視線阻礙而車禍,同時當然也怕砸到路人(附帶一提,在北海道走路時真的要小心,盡量避免走在屋簷的旁邊,否則真的有可能會被落雪砸到)。所以,這裡的紅綠燈也竭盡所能地把自己的頭頂面積縮小(直立式的紅綠燈能積雪的面積只有橫式的1/3),如此一來不僅因為它本身受到雪壓較小,可以延長壽命之外,同時也能確保路人與行車的安全喔。

矛盾的北海道人-到底是怕冷還是不怕冷

台灣人到北海道(或是寒冷的區域)旅遊時,最不習慣的往往就是那個暖又乾到不行的暖氣了(雖然奧孝連的NANA濕婦非常喜歡就是了)。根據統計,全日本冬天的室內溫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北海道了,他們最喜歡把室內溫度常時保持在25度左右,然後再穿著短袖大喝冰涼的啤酒或是來一隻冰淇淋了。此外,電車上的椅子也會有暖氣,讓你坐下去屁股都會燒燒的,坐久了甚至還會覺得有點燙呢!因此,當北海道人到外地去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怎麼房間這麼冷~」、「椅子好冰喔~」,這跟我們台灣人去到北海道的時候,常常覺得房間好熱的情況完全是相反啊XD。或許就是因為室內溫度太高,而室外溫度又太低,所以他們的穿著常常是是內層在夏威夷、外層在南極,在室內時可以熱情如火的細肩帶,但出門時馬上搭上超保暖的大衣。所以即便你在雪地裡看到穿著短裙與高跟鞋走在路上的北海道人,也不需要太意外,她非常有可能是今天室內的活動比較多,為了能美美地參加PARTY,她會寧可用高跟鞋一拐一拐地插在雪地裡行走,寧可一邊大喊好冷喔一邊走路,畢竟只有外出的這一段時間,稍微忍耐一下就好。

此外,除了用電力發電的暖氣之外,他們也很常使用煤油暖氣,畢竟如果有個甚麼萬一停電的話,可是會死人的,這也是為什麼幾乎家家戶戶的室外都會常備煤油儲存桶(灯油タンク)的原因之一。記得當初剛到北海道的時候,在語言學校合作的guest house裡,房內就有一台煤油暖氣,當時我一直以為它是用電啟動的,直到突然有一天突然打不開而且逼逼叫的時候,怕冷的我真的是一刻都不能等,抱著就算賠償鉅額修繕費用也一定要打開它的決心,直接去找樓管來幫我修。沒想到樓管看過之後,只是輕鬆地回答一句:「喔~要補煤油了,你怎麼用這麼快?(啊我就怕冷啊!)」,補充完煤油就沒事了,此時我也才知道,原來我在房內常常聞到的煤油味道,就是因為它啊!(我好喜歡這種溫暖的味道XD)附帶一提,對於我們常常在電視或是漫畫裡看到的暖桌,北海道人反而覺得它的保暖CP值太低了,所以令人意外的調查結果顯示,北海道人的暖桌持有率竟然是全日本最低的喔。

北海道人的冰箱?

如果你曾經有到北海道的便利商店買過東西、或是到路邊的餐飲店吃過飯,應該都體驗過要開兩道門才能進到室內的經驗,這兩道門的中間,是被稱為「風除室」的空間(這個在台灣也有),在玄關的部分設置這個空間的話,不僅能防止外頭的風雪直接吹進室內,也能避免暖氣浪費。除此之外,進到室內之後,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窗戶是不是也是兩層的呢?其實除了北海道以外,只要是日本的豪雪地帶,通常也都會看到這種被稱為「二重窓」設計,其功能跟玄關的風除室很像,兩道窗中間的空氣層,可以用來隔絕室外的冷空氣與室內的暖空氣,除了能提升暖氣功率之外,也能減少窗戶因為溫差過大而結霜的狀況。但是...其實它還有一個隱藏功能,就是「萬能冰箱」!

以前在北海道打工度假時,最期待的就是收工之後回到公共休息空間,打開內層的窗戶直接從窗台邊的啤酒塔拿一罐啤酒來喝了,冰在兩層窗戶中間的啤酒,比冰在冰箱裡的還清涼好喝,而且還能省電費,讓人忍不住愛上這個設計。因此,住在北海道的人,冰箱都不用買太大,因為需要冷藏的東西只要拿到窗台或是玄關放,就是天然的冷藏空間了。而如果有冷凍需求的話,在家裡的後院挖個洞(雪室),把東西埋進去就好了(埋在雪裡的溫度有時甚至比在地表上還高,恆溫約介於0~1度之間,反而比較不會凍傷喔)。這樣做不僅可以延長蔬果的保存期限;同時,住在雪室裡的蔬菜,也會為了避免自身的水分結凍而破壞細胞,所以在很冷的時候,他們就會將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糖分,以降低凝固點,因此,在低溫狀態下保存過的蔬果,甜度都會提升喔!所以下次如果有看到雪室高麗菜、雪下人参(胡蘿蔔)等等的料理,一定要點來吃吃看。

有人會說,那這樣北海道人是不是就不用買冰箱了?答案是...還是要的啦,只不過目的跟我們不太相同就是了。我們使用冰箱是因為怕東西腐敗;而北海道人的冰箱,基本上是拿來冰那些「不想要它結凍」的東西,畢竟當氣溫真的太低的時候,從窗台拿進來一瓶結凍的牛奶是要怎麼喝啦?

雪地限定的嬰兒車

有時候難免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帶小小朋友的旅伴,非常天真地帶著嬰兒車前往冬天的北海道,幻想著可以在雪地上釋放雙手的畫面。但...請容許NANA濕婦無情地戳破這個泡泡,因為想要在雪地上推著嬰兒車行走,你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別說嬰兒車了,大家多少會有在雪地裡推(或拉)行李的經驗吧?大概就是那樣的感覺,不僅人要左閃右閃就算了,行李還常常東倒西歪、輪胎卡雪無法前進,行李還算可以摔的東西,但嬰兒車可不能隨便翻車吧?所以,我們來看看北海道媽媽都是怎麼「搬運」小小朋友的吧!

沒有了嬰兒車,除了用手抱著小朋友之外,北海道媽媽們最常用的就是「ママさんダンプ(媽媽當)」或是「ソリ(雪盆)」了。前者的媽媽當其實原本是用來除雪用的道具之一,由「ママさん(媽媽)」與「ダンプ(砂石車)」兩個字組合而成,意思是透過有效的力學設計,即便爸爸出門上班去、媽媽在家也能不費力地除雪工具,這可是豪雪地區每家必備的工具之一。而後者的「ソリ(雪盆)」,原本是用來在雪地上搬運重物時的容器,只要在淺盆上綁一條線,就能在雪地上輕輕鬆鬆地移動重物(例如要丟棄鏟下來的雪時使用),現在我們常常在滑雪場的幼幼區看到的雪盆體驗,最早用的就是這種雪盆,後來才慢慢發展出有靠背的、兩人用的、泳圈型的...等各種型式的雪盆。


藉由上面這雪國生活才有的日常工具,雪國媽媽真的是發揮了他們的人生智慧,無論是用媽媽當遛小孩,或是帶著雪盆去採購之後,直接把商品連同孩子一起放在雪盆上拉回家,這些都是在北海道可以看見的有趣光景(小朋友也玩得很開心)。當然,現在還出了車輪可以升降的雪上嬰兒車(見下圖),方便雪國媽媽們無論是在雪地上或是一般平地上都能使用,非常有趣吧!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ANA濕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