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商管課程(一) 久違的商管課程

昨天去上了一堂商管的課程,雖然說是準備去課堂當業師的,也就是類似課堂助教的意思;但我很高興能在 MBA 畢業多年後,再次回到學校充電。

總覺得自己現在上課的心態跟當年很不一樣,該怎麼說呢? 我覺得是沒有攻讀學位的束縛後,反而比較珍惜這個上課的機會,更認真的思考課堂上所聽到、看到的新事物與新知識。

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反而更接近「在職進修」的本質,不排斥、不抗拒自己未知或陌生的領域,積極地參與討論,上課時簡單做個摘要,然後回家時再來整理資料。

我自己也很納悶,怎麼當年繳那麼多學費時沒這樣做,現在反而能做到? 也不知道是年齡的關係、還是經歷的關係,總之我的「學習態度」確實跟當年進修時天差地遠,現在是主動學習、當年是被動應付課程內容。

話不多說,課程的一開始就是我沒看過的圖 → 「心理學的達克效應」;為了找這張圖,我在網路上搜索,無心之中竟然發現一位高手的部落格 (學習法則:Complete Think),他是我未來學習與模仿的榜樣。

這圖還真像我自己一路從碩博士班、創業初期到現在的寫照,目前應該在剛過崩潰谷底的階段。

再來就是提到「創業決策模型」,其實我以前就有聽過相關理論,但當時只是聽過就算了,這次準備要來好好研讀一下,畢竟這算是本次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

在決策模型中,分為效果推理/實效邏輯(Effectuation)與因果推理/目標導向(Causation);稍微查了一下,Sarasvathy2001 及 2008)所提出的「實效理論 (Effectuation Theory)」主張在新創脈絡之下,創業家決策通常採取資源導向邏輯,而非傳統的目標導向邏輯。

為了搞清楚到底這些名詞代表什麼意思,我去全國碩博士論文網下載了兩篇相關的碩士論文,之後再來分享閱讀心得與摘要。兩篇碩士論文的題目為:

  1. 學生創業如何達到產品市場配適階段:資源拼湊和實效決策觀點。
  2. 創業機會辨識 – 基於 Effectuation 理論的研究。

另外,還有一篇現在還不能下載全文的博士論文 → 創業初心對創業關鍵決策的影響:基於實效理論視角的探索性研究。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剖析創業家怎麼做出決策,這點滿有趣的;先前從「經濟學」中學的就是做「選擇」,在有限的資源中做出適當的配置,讓效益最大化。

這兩者間的關聯性不知道是什麼?

接著,課程中有簡單提到「Art Thinking」以及創新與創業心理學,這個我也非常陌生,第一次聽到這兩個詞。

關於「Art Thinking」,「學習法則:Complete Think」的格主也舉出他學習音樂的例子來說明,雖然我不確定是否有關聯性,但他說:「想到以前學習音樂時的方法主軸,隨手整理了這段想法,不同於一般商業勵志、生涯規劃的書,談的大多是利益、掠奪等狹隘的方法,從音樂藝術角度切入,會看到全然不一樣的思維。

緊接著玩了個撲克牌的小遊戲,在我還沒搞清楚其用意時,就迎來了本次課程的第一個個案討論「TikTok 抖音」。

我對於抖音、IG 以及 Facebook 可以說是完全沒輒,原因就是根本沒在用;讓我講點 YouTube 的事可能還好一些,這大概就是思維及行為模式固化的前兆,但這麼多年下來,我還真沒有用社群平台的習慣,除了用 Line 這個通訊軟體聯絡之外,其他幾乎碰都不碰。

不過我之後應該還是會找時間收集相關資料,畢竟就算自己不使用,也是可以了解一下它們的商業模式,用以鍛鍊自己的「商業思維」吧!

課程到了最後,提到了一本近期剛出的商業書籍「哈佛最熱門的價值策略課 (Better, Simpler Strategy)」;講到「策略」我就一個頭兩個大,印象中當初策略管理期中考時,背了一堆東西,但要我應用到實務上,還真的做不來,最多就是在分析報告上面鬼扯一下而已。

不過當我去書局翻了一下這本書後,裡面的觀念我是看得懂的耶!它主要是在「Willingness to Sell (WTS)」及「Willingness to Pay (WTP)」之間創造公司的價值。

在很多年前上課時,我少數有寫心得的就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定價法 (Value-Based Pricing)」;現在看起來會跟這本新書有點關係,之後要再花點時間研讀,並做重點摘要與心得,希望能融會貫通。

回顧完這一天的課程內容,才發現也太多地方要做功課了吧!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推崇「七二一法則」,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 10% 的時間學習知識很資訊、70% 的時間練習和實踐、20% 的時間與人溝通與討論。

簡單來說,上課講授 小時的內容,我們自己要花 小時來整理跟吸收,然後再花 小時的時間跟人溝通與討論。

接下來真有得忙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