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師早餐會結束後,迎來了立體個案的兩位講者,我心裡是滿期待今天的個案討論,因為其中一位講者成名已久,我在十年前就聽過他的名字、也看過他寫的書,因此對於他離開外商創業後的心路歷程格外有興趣。
果然,今天的立體個案非常精彩,除了「募資」的酸甜苦辣外,也讓我們知道台灣新創要拿國際投資人的錢,真的不簡單;就算真拿到投資了,也是頭痛的開始。
財務型的投資人或投資機構 (VC / PE) 都有出場的時間壓力,而且也有期望的報酬率,因此當創辦人拿到投資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倒數計時了。
策略型的投資機構 (CVC) 或許沒有出場的時間壓力,但它們會投你肯定是希望能跟它們原有的業務範圍發揮綜效,所以壓力也小不到哪裡去。
當 Joey 說出他募資時、被投資後所背負的壓力時,我並不是當創業鬼故事在聽,而是帶我自己回到多年前的記憶。
自己獨立經營公司,跟被外部投資人投資後的節奏感完全不同;投資人要求你快速成長,在初期甚至每週開會,確保你每週推進的狀況,並反覆確認前進方向。
在這個階段,「專業能力」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溝通能力」;怎麼讓投資人認同你做的一切對公司長期有利,同時也能達成年度目標。
快速擴張帶來數不盡的困擾與混亂,不管是在業務上的擴張、合作夥伴的延伸、人員的招聘上,每天都在處理跟「人」有關的問題,通訊軟體的群組越拉越多,每天都叮叮叫到我快精神衰弱。
從早到晚開不完的會、凌晨都還在傳訊息的群組、對於進度落後,自己往前衝夥伴卻還停在原地等你指示的無力感,當所有事情都一起來的時候,生理跟心理的狀態會好才奇怪。
Joey 講的不是鬼故事,是真實故事,他背後的投資人是我的十幾倍,估計承受的壓力大我不止五十倍吧!
這樣還能扛下去,我該叫他勇者還是鐵人? 我曾經同時碰到投資人指責、客戶罵、同事不理解的情況;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溝通能力跟耐心在這個環節真的超級無敵重要。
上完課後,我又回頭去把他們兩位創辦人的對談、以及 Joey 近幾年在商周上面的專欄文章看了一遍,覺得他在課後 Q&A 講的「不要創業」是真心話,因為在這個心態下,真的不會建議人再跳坑。
我自己回頭去看當年寫的一些文章,話裡話外也都是建議「創業」前要想清楚,極度悲觀;現在回想,那時的身心應該出了點狀況,只是當下待辦事項太多,根本沒空理會這些警訊。
不過回過頭來想,如同 Joey 在專欄文章「給創業者:你想要一個擴展中的企業?還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所提到的:創業者也可以 100% 控制成長速度和未來,端看你想選擇哪種方式創業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文章中的說法來歸納兩種創業的方向:
以上不管哪個創業方向的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說有沒有可能都經歷一遍後,才知道自己比較適合的是哪種?
曾有朋友問過我,是否後悔接受外部投資人投資? 我的回答是:「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走一樣的路,只是會再加強自己的溝通能力跟耐心。」
畢竟,我的身心都還沒有垮掉,也沒造成任何不可逆的情況 (或許有,但我不知道),在這種情形下,走過的路不會白費,任何地酸甜苦辣都是自我成長的養份;但這是「倖存者偏差」,要是我今天因此得了不可逆的重病 (如癌症、肺部纖維化、或重度憂鬱症等),那應該又會換另一種說詞。
活下來的人,總是會覺得自己有這段經歷真好;沒撐過去的人,大概也不會有任何想法了,反正不是掛了、就是不願再回想。
我覺得這次的立體個案非常有價值, Joey 現身說法可以讓想要「募資」的創業者們有心理準備;因為我知道他還有在商周寫專欄,搭配著訪談可以更深入了解他們目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