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
處理情緒的原則如下:
- 辨識情緒。
例如生氣、害怕、傷心、害羞等。
- 指出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
可用「我知道/看到/你覺得⋯,因為/可是⋯」的句型,如此,才可釐清孩子到底在意什麼。
好比說:
- 「我知道你想要媽媽聽懂你的意思,可是媽媽沒有聽懂,你很著急,是嗎?好,媽媽聽懂了。」
- 「你是不是很挫折因為這個東西沒辦法弄好?然後媽媽沒有幫忙,你覺得難過,而且你覺得自己不會弄,就不敢/不想再試了?你可以不會做,也可以做不好,但媽媽不喜歡你用抱怨的聲音說話。」
- 用平靜的態度提供解決的建議。
說完上述步驟後,接著說「那⋯」。
要知道,「那⋯」是指我們了解和聽懂,不表示我們同意、照辦、會給他他想要的,而是能有互相協商的空間。
像是可以反問他:「那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要怎麼辦?」或是「那你可以告訴我現在需要什麼,我來一起幫忙」。
有兩種建議原則,第一,若做出錯誤行為,導致別人受苦,也讓孩子自己有愧疚感、罪惡感、或覺得有點抱歉、難過,則須表示歉意、補償、修復關係。第二,若做出錯誤行為,是導致自己受苦,孩子會有懊惱、後悔、或生自己的氣時,則須思考未來能改變或調整的方向。
以下的範例可供參考。
- 我覺得你生氣夠了/太激動了,那我來幫忙看看怎麼辦吧? 取代「愛生氣」
- 我不懂你為什麼這麼傷心,那你說清楚我來聽。 取代「玻璃心」
- 這個讓你很害怕,那我有方法可以不怕,你要聽嗎? 取代「膽小鬼」
- 你覺得很丟臉/尷尬,我以前也有這樣過,那你想知道那時候怎樣嗎? 取代「臉皮薄」
- 我覺得這裡/現在不是一個適合好好哭的地方/時間,那你想要媽媽先陪你哭一下?或是要媽媽先抱抱你?還是我們去⋯ 取代「愛哭鬼」
- 你很在意/著急,那我要你慢下來聽我說,我們想想看怎麼辦? 取代「愛計較/小氣鬼」
- 轉移注意力,讓孩子重新擁有決定權,可更加舒緩他的情緒。
好比說:「你想要用紅色毛巾擦擦眼淚,還是黃色小鴨的毛巾?」
------------------------------------------------------------------------------------
參考資料:《不溫婉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