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震,會越來越大嗎?

餘震,會越來越大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我最近已經重復了一遍又一遍🔁有人問我:「還會有7.3級以上的餘震嗎?」

每次地震後將要有馬前炮(地震後還會有餘震,能否排除更大的餘震?)也有事後諸葛亮(地震雲是前幾天出現的?)


我開始對閱讀有關餘震的科學研究文章感興趣。我收集了資料並整理了一下:

每次地震發生,都有餘震強度高於主震的報道?事實上,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分析:「真正的餘震比原來的主震還要大」。這個概率還是很低的!


簡單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餘震的規模「大致」會變小,但仔細一看,其實應該是「餘震的規模越大,發生的幾率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A、餘震:指主震後發生的一系列地震。主震發生後,斷層上的應力分布會發生變化,在應力調整過程中引起一系列餘震。餘震和主震通常發生在同一破裂帶,因此餘震會比主震小。


B. 日本研究🇯🇵熊本县发生6.4级地震时:

6.4級地震發生後,當晚3.0級以上餘震為3.9→4.9→4.0→3.0→3.3→5.7→4.3→4.2→3.3→4.6→3.6→3.3→5.0→4.3→3.5→3.3→4.4→5.0

次日(15日)發生3.0級以上餘震:6.4→4.5→4.2→4.0→4.8→4.2→4.1→3.1→3.5→4.6→3.8→3.0→3.5→4.2→4.4→3.8→3.9→3.5→ 4.0→4.1→3.5→3.6→3.8→3.6


看來餘震釋放的能量越來越小了……


D、簡單來說,餘震的規模「大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小,但仔細一看,實際上應該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較大餘震的幾率會減少」。


目前,同一地區能量已緩慢釋放,再次發生7.2級以上地震的概率並不高。


E.然而,有時在科學研究中存在罕見的情況:主震引起的應力變化並不局限於同一主震引起的破裂面。這種現象也稱為庫侖應力轉移。因此,餘震並不是100%衰減的,而是有一定衰減的趨勢變化。我們仍然不排除發生6.5級至7級餘震,但局限於同一主震,

這次超過7.3級主震的概率仍然很低。那麼,你明白了嗎?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歲月如白駒過隙,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我們是否曾被疲憊壓垮? 但是請記住,那些磨難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回首過往,青山依舊守望,等待我們歸來。 無論你經歷了多少風雨,內心深處總有一處溫暖的避風港。 讓白髮見證歲月,讓醉意蕩漾年華。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守住自己最初的夢想和喜歡。 因為,當
🌸💰💼 一輩子都在省下來,攢下來,無論多麼小氣。然而,不管我們多麼節儉,錢始終未能積攢到足夠的地步。 🎧💡✨ 一輩子都在忍耐著,退讓著,害怕著。無論我們多麼小心翼翼,還是會得罪了不少人。😔🕊️ 這是一個關於生活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困惑與無奈的故事。 我們為了未來的夢想
一生所有一切,都是經過自己同意的 🌼🌻💃🌈✨人生到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這一生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經過自己同意的。 或許我們曾在懵懂的時光里迷茫不已,或許我們曾為了追尋夢想而勇往直前,又或許我們曾因愛而心動不已。 不論是喧囂還是靜謐,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
大年初五 開工大吉 年獸們紛紛 開始 恢復往日上班了 而你們呢😂😅🤣😜☝️☝️
在這個擁擠的世界里,人們總是被無盡的人潮所包圍,彷彿失去了自我。他們匆匆行走於繁忙的街道,迷失在人群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 而我,選擇了沈默。我並不是因為羞怯或逃避,而是出於合情合理的理由。當社交圈子變得如此喧囂時,我選擇了遠離,靜靜觀察。我融入了這個寂靜的角落,看著人們匆匆而過,聽著他們的歡笑和
這篇文章談論了人們對於平安和幸福的渴望,提醒讀者無論何時都要珍惜每一個平安的瞬間,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文章強調了歲歲平安才是最真實的心願。
歲月如白駒過隙,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我們是否曾被疲憊壓垮? 但是請記住,那些磨難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回首過往,青山依舊守望,等待我們歸來。 無論你經歷了多少風雨,內心深處總有一處溫暖的避風港。 讓白髮見證歲月,讓醉意蕩漾年華。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守住自己最初的夢想和喜歡。 因為,當
🌸💰💼 一輩子都在省下來,攢下來,無論多麼小氣。然而,不管我們多麼節儉,錢始終未能積攢到足夠的地步。 🎧💡✨ 一輩子都在忍耐著,退讓著,害怕著。無論我們多麼小心翼翼,還是會得罪了不少人。😔🕊️ 這是一個關於生活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困惑與無奈的故事。 我們為了未來的夢想
一生所有一切,都是經過自己同意的 🌼🌻💃🌈✨人生到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這一生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經過自己同意的。 或許我們曾在懵懂的時光里迷茫不已,或許我們曾為了追尋夢想而勇往直前,又或許我們曾因愛而心動不已。 不論是喧囂還是靜謐,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
大年初五 開工大吉 年獸們紛紛 開始 恢復往日上班了 而你們呢😂😅🤣😜☝️☝️
在這個擁擠的世界里,人們總是被無盡的人潮所包圍,彷彿失去了自我。他們匆匆行走於繁忙的街道,迷失在人群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 而我,選擇了沈默。我並不是因為羞怯或逃避,而是出於合情合理的理由。當社交圈子變得如此喧囂時,我選擇了遠離,靜靜觀察。我融入了這個寂靜的角落,看著人們匆匆而過,聽著他們的歡笑和
這篇文章談論了人們對於平安和幸福的渴望,提醒讀者無論何時都要珍惜每一個平安的瞬間,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文章強調了歲歲平安才是最真實的心願。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