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洞穴寓言:自由與認知的思考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著作《理想國》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對話,書中蘇格拉底給他的追隨者Glaukon,講述的一則寓言「洞穴寓言」。

 

人生下來就被綁在洞穴裡,手、腳、身體,甚至脖子都綁著,眼前是洞壁,背後是一個過台,台子後面是火光。火光將台上人來人往的活動投射到洞壁上,洞穴裡的人便以為洞壁上晃動的影像是真實的。 — 柏拉圖《理想國》第七卷「洞穴」


從前有一群從小生活在洞穴的囚徒,囚徒的手腳被鎖鏈束縛住不能轉頭,眼前牆壁所看見的一切,都是洞穴外通過火炬和陽光投射的影子,洞穴中的囚徒每天都看著投影在空白牆上的陰影,洞穴就是囚徒的全世界,而他們並不知道洞穴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廣闊的世界。

  

對囚徒來說,這些投影在空白牆上的陰影就是「相信為真」。

        

有一天,其中一名囚徒以某種方式擺脫,循著遠方微弱的光線,走出了洞穴,陽光刺眼的光芒讓他很痛苦,經過一些時間適應,漸漸的習慣後,陽光不再刺眼,世界的形狀,慢慢浮現,看到的比原來在洞穴的影子更清晰,開始得到啟蒙,陽光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心靈被充實,心中喜悅也無可言喻。 

   

他奔跑回洞穴中,想要拯救被黑暗束縛的夥伴,他努力想要告訴其他囚徒他所看到現實的真相,其他囚徒認為他是危險的,他擾亂了每個人對事物的一致看法。囚徒並不想要自由,他們對自己的無知感到愜意。

   

當他與那些從未見過真理的囚徒,試著說明洞穴外的真相時,彼此只能用他們所理解的認知範圍進行討論,始終無法將囚徒從幻覺中解脫出來。

      

蘇格拉底還提出更深層次的思考,當他眼睛還沒適應黑暗時(還沒得到啟蒙),又被帶回了洞穴,他會不會認為在洞穴外看到的世界,和洞穴內都是黑暗,他更願意繼續再黑暗洞穴內的環境下生活。

   


  

我們再定義一下「洞穴囚徒的無知」,他們所處的環境所看到的資訊不是自已能選擇,而是在管理者的控制下「被迫」只能看到影子,所以縱然「無知」,自以為瞭解真理,卻不是沉迷享樂之徒,很可能是熱愛追求真理、正義的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就和你我一樣。  

      

試想,當一群極度封閉且無知的囚徒,面對一個試圖將他們帶出洞穴的人,離開從小就習慣的環境樣貌,而他這樣的舉動,只會被認為有著危險思想的人,如果囚徒能以某種方式,抓到試圖破壞信仰的人,他的最終結局會是什麼?

    

所以引領一群無知的囚徒走出思想牢籠是痛若的過程,由於他們的思考受到認知侷限,以為世界就只有這樣子,因此並不排斥目前的生活,甚至相信生活會愈來愈好,選擇不離開也是沈思後的決定。洞穴外的人回去也說服不了他們,往往在洞穴裡最「稀缺」的資源就是「真相」,發現外面真實的廣闊世界,只能依靠他們自已覺醒,願意接受真理。  

     

「在一個由騙子和傻子組成的社會中,人們痛恨的並不是說謊者,而是揭穿謊言的人。」  -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