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很高興能和 100談|Podcasts 人物誌|合作,一起用經典哲學作品討論媒體素養的議題😎
你在看新聞的時候,會照單全收嗎?還是會保留一絲絲懷疑呢?
就讓我們來看看千年以前的柏拉圖,對真實的看法吧!
喜歡這種議題,可以看看 Podcast 100
喜歡文學故事,可以看看 文學碎碎念
讓我們一起成為你洞穴之外的避風港吧!
每天睜開眼睛,接收來自各種不同媒體和平台的資訊,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動作。但是,在閱讀這些新聞的時候,你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是完全相信新聞提供的所有資訊,並且隨著媒體批判的立場同感憤慨,還是心中角落出現一個微弱的聲音,問自己說:「這些都是真的嗎?」
對你來說,新聞媒體是忠實的資訊搬運者嗎?新聞就等於真實事件的反射嗎?
如果你也有這種疑問,也許柏拉圖的寓言能夠給你一些新的想法。
「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出自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柏拉圖這本著作的形式跟中國的《論語》頗有點異曲同工之妙,裡頭以對話體的方式記錄了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哲思。洞穴預言篇便是蘇格拉底與格勞孔(Glaucon)間的對談。
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一個假設的(也不太人道的)情境:有一群人一直住在洞穴中,他們不僅手腳都被綁住,連脖子也被固定,因此只能被迫看著正前方,視野受到侷限。不過,這個洞穴還有些人工雕琢的痕跡:這群人的後面燒著一盆炭火,火和他們之間則有一條通道,不時會有其他沒受束縛的人搬著各式各樣的東西走過去,而他們的影子便投射在這些囚人的眼前,這些影子對這些囚人來說,就是真實存在的一切。
在原書裡,這個寓言是用來比喻追尋真理。那些受到層層壓迫,卻一心以為眼前所見就是真實的人,便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那個洞穴是整個世界,而火光就是真實(真理)。
只有不停追尋、打破枷鎖,才有機會真正獲知真理,但大多數的人,卻甘願繼續受到幻象蒙蔽,維持無知的狀態。
媒體再現是新聞媒體以社會事實為素材,產製為新聞後,呈現到閱聽人眼前的過程。
在這段過程中,從選材、鏡頭、視角到新聞價值,都會為事件注入媒體觀點並建構意義,因此才會說是「再現」,而非「重現」。
在洞穴寓言的框架裡,媒體就像是自由的人,能接觸到火光(真實事件),而他們產出的媒體內容,就像是在洞穴石壁上投射出的影子,我們則像是那群坐在黑暗中,只能看見影子的人。
雖然我們以為眼前所見的就是真實的樣貌,但其實經過其他人的解讀與立場,我們獲得的資訊,也許是片面的真實,也許帶著鮮明的立場,也或許有些資訊根本就不會被報出來,早就和真相離得很遠。
舉例來說
晚上時,你發現網路上出現了一則大家瘋狂轉傳的影片,內容是一個高中生A非常憤怒的追打著同班同學,還把他們的桌椅、書包和東西都翻倒破壞。
留言都一面倒地罵那個高中生。
但是其實,這名高中生A長久以來都受到全班的霸凌,所以最後才爆發出來。
影片和媒體並沒有揭露背後的原因,因此呈現出來的「真相」和事實並不一樣。
閱讀媒體能讓我們知道許多重要的資訊,但在觀看的時候,也需要記得,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會為了點閱率或其他因素,而選擇內容與重點。
因此,當我們在閱讀任何媒體發表的資訊時,切記不要馬上就全盤相信,而應該要多方比較不同媒體的資訊,篩選較可信的資訊來源,並培養判斷是非對錯的識讀能力,才比較不容易被假新聞或資訊戰「帶風向」哦。
現代人日常中,無時無刻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洞穴。
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你身邊遇到的媒體再現例子,或是下次在社群平臺發表意見前,在心裡多想一些時間,不要馬上就直接下定論,一起跨出媒體識讀的第一步!
對於媒體相關的議題,可以關注100談|Podcasts 人物誌|的方格子專題及 IG 帳號,而如果對於文學的各種有趣面向感到好奇,也歡迎到文學碎碎念的方格子或 IG 文學碎碎念📚有關文學的有趣大小事(每周六準時更新)看看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