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過度與適度

    raw-image

    長期與學齡前孩子的家庭一起合作與透過觀察,

    許多的議題與情境在我與自己孩子的教養也有類似的經驗與故事,

    讓我很有感觸也很感恩自己可成為教養的夥伴,

    陪伴家長一起思考與面對適當和適度的方法,


    我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自我覺察是:

    #過度 還是 #適度


    回想我在孩子出生的學齡前階段,

    我都會分享自己曾經是威權型的媽媽,

    其實我也是寵溺型的媽媽,

    我也意識到無論是威權還是寵溺的背後都有 #控制

    對於在親子的不對等關係當中,

    實質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養成,很明顯他的自信與勇氣都是低落的!


    我記得孩子在2~3歲開始,

    經常他的話還沒說完,

    我就知道他的需要或想要,

    我會立馬回應他,

    當時他正在練習說話表達的階段,

    我都會接話、搶話,幫他說完

    最終我沒有完整的傾聽孩子完整的表述,

    以為我的回應與意涵統整就是他所需要的,


    這個「過度」的教養互動,

    其實很耗損我們之間的關係與信任,

    孩子時常跳腳生氣,

    情緒來的很快也很急,

    想到當時的我也是很急也缺乏耐心,


    這也是我這幾年為了更好地,

    #了解自己

    #看懂孩子

    有意識的練習正念,

    學習阿德勒和正言溝通,

    到現在我依然持續的培育耐心與練習傾聽~


    孩子在6歲之前,

    我與他在生活中有著過度緊密的連結,

    我們24小時都在一起,

    缺乏讓孩子拓展舒適圈的練習

    我很喜歡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課程,

    運用曾端真老師所比喻的:

    「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搭橋,讓孩子從家庭的小圈圈,拓展到外面世界的大圈圈。」


    孩子過度的黏在我的身邊,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這幾年,

    我有了解其實是我將孩子過度黏在我的身邊,

    他也感覺到媽媽對他的不放心、不放手,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滿足安全需求的「親密依附」,

    而不是「過度的依附」~


    我讓孩子留在我身邊,

    無法安心的讓他去探索與拓展,

    其實是他在滿足我未滿足的需求,

    我在這個學習的歷程當中越來越理解,

    自己的需求是自己要去滿足,

    而不是由孩子來承擔滿足我的需求,

    我過度的依附也同時會影響孩子滿足學習探索的需求。

    他的自立練習也由於我的

    過度依附而延宕了!


    我剛開始的練習,

    先從讓孩子自己完成他原本就已經會的,

    然後會傳達給孩子知道,

    有需要我幫忙協助的地方

    再具體的讓我知道。


    #幫孩子需要的忙就好

    這也是適度的練習~


    不過度的照顧(包含沒與孩子彼此確認就主動幫孩子做、解決問題、提供建議…)

    阿德勒說,寵溺是人類最大的罪惡之一。

    身為父母原本的善意,本想保護孩子,卻是在製造失能的孩子。


    許多家長回饋覺得孩子不會做或不想嘗試!

    經由了解與調育的過程,

    發現由於孩子沒有自主練習的機會,

    缺乏解決困難的歷程與經驗,

    反而缺乏勇氣與自信,

    漸漸的沒有行動力,

    對於新事物也缺乏嘗試的內在驅力~


    持續#鼓勵

    可以激發孩子的勇氣,

    賦予實際行動的機會,

    建立孩子的自信!


    孩子同時也會滿足歸屬需求:

    我是有能力的,

    我願意合作,

    我是團體裡的夥伴!


    親子的關係從原本「拿取」漸漸的邁向能夠「給予」,透過從自己就能夠滿足付出與貢獻的需求,這是很重要社群情懷的開啟!


    教養的行動,

    覺察與覺醒永遠不嫌晚,

    當有具體的行動,

    由身為父母的我們先做起

    我們也會影響著孩子一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