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修心|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raw-image

📘學習範疇

教法之光.系列叢書(二)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文獻筆記

獲堅固示密,思諸法如夢。觀心亦無生,對治自然解。

獲堅固示密

「獲堅固示密」的意思,就是當你不斷地間雜、交替修持,前面所說取捨的修心教授,令世俗菩提心穩定堅固以後,再對這樣的修持者,顯示如何修持更祕密的道路——空性的教授次第。

思諸法如夢

有哪些更密的修持方式呢?首先「思諸法如夢」,也就是要思惟諸法如同夢境一般,它並不如同我們平常作夢的時候,夢中會覺得夢境很真實。但醒覺的時候,夢中的影像會消失。事實上,不純然是以這種感覺來譬喻「如夢」,更貼切地說,這種感覺反而應該是「如幻」才對。

換句話說,當你見到任何一法,你也知道它的存在,它就在你的前方,跟你之間有一段距離。不管這個法是有生命的有情,或沒有生命的無情,心對境時,心識瞬間感知到,就會不自主地現起一種顛倒的執受力或覺受力。這時你會覺得所見到的事物,它是自己從那一方,本來就該是堅固實存的東西。佛陀一再教誡:「這樣的執著,就是我執,它是造成輪迴的罪魁禍首。」因為它會執所有一切諸法都是那麼堅固實存、不會變化的,甚至它會讓我們不斷生起煩惱,依於煩惱的生起,又再種下新業,又帶來新的煩惱而沒完沒了,所以才會說:我執是輪迴的根本。

唯有勝義菩提心,也就是現證空性的智慧,才能正對治輪迴的根本——無明我執的顛倒心識。所以,才會說:它是智慧觀修裡面,最深細的一種智慧見解。

觀心亦無生

「觀心亦無生」,是說:透過思惟無自性的道理,就會了解,所面對的任何人、事;不論是有生命、沒有生命的,這一切萬法存在的方式是如夢如幻。同樣,即使正在感知某一法的這顆心,既不是堅固實存,也不是實有自性的。所以,它當然不可能是自性有、不觀待、不依賴、自己從自方獨立的,而有一個叫作心的東西,就在那個地方。進一步說,當我們去思惟無自性的内涵,生起定解之後,不只是有自性空的覺悟,同時也看到萬法是如夢如幻,沒有絲毫實有的存在。同理,哪怕是能觀者的心本身,縱使我再去感知它的話,它也是沒有一點微塵許的自相、自性和堅固實有的存在。所以,才說:「觀心亦無生」。

對治自然解

「對治自然解」有兩種解釋方式。第一種,是從生起體悟萬法無自性,以對於空慧的覺悟,來削減和消融煩惱的力量;第二種是站在心識的世俗體性而言,它本來就是澄澈光明,你卻老是要像在水中摻入雜質般,令其混濁不清,因此,一直無法單純的讓這分澄澈光明,自然流淌在生命當中。假若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如同將雜質從水中抽取出來,讓水僅僅呈現出水的澄澈一般,也讓你的心維持在單純的澄澈光明之中,並持續保任這種感覺,煩惱就會在心識光明的照耀之下無法現行,而消失無蹤。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


道體住賴耶,座間士如幻。

道體住賴耶

「道體住賴耶」這句話當中的「賴耶」,如果站在唯識派的角度,指向第八阿賴耶識的話,那麼,上面說到「思諸法如夢,觀心亦無生」中的如夢、如幻、無生,就必須依照唯識派承許外境空的角度來作解釋。可是,前面說到的是無實有、無自性有,這是站在龍樹菩薩所宣說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見解所作的解釋。如果這樣的話,這裡的「阿賴耶」就不是指第八識,而是第六意識。

「阿賴耶」藏文音譯為「滾西」,義譯即一切之基。一切之基,之所以取名為「阿賴耶」,並非是說應成派承許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而是指向第六意識,它是所有善、不善、無記的種子所烙印之處。由於它是一切種子之基,才將第六意識取名為「阿賴耶」,中觀應成派就是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說的。透由上述體悟無自性有的空性智慧,這些「道的體性」,全部都安住在一切種子所烙印和薰種的基礎,就是第六意識的境界,並維持在如此的證悟當中。

所以,「道體住賴耶」,是將上述道的體性,住在什麼樣的賴耶之上呢?這有兩種解釋方式。第一種,是站在心識不造作、不分別的角度來作解釋。也就是除了「自性空」的證悟之外,不要讓自心墮入顛倒心識——我執的妄念和相執當中,而維持在一種止息妄念、相執的狀況當中,取名叫作「無分別之心」,無分別之心,也可以稱之為「不造作之心」。

換句話說,「道體住賴耶」就是將自性空的證悟,停格在這顆不造作的心,亦即不隨相執、妄念而走的阿賴耶之上,而不是說這顆心叫作真正的阿賴耶,才取名為阿賴耶。以上就是格魯派一些傳承上師按照應成派的見解所作的解釋。

第二種解釋方式,阿賴耶是指向常法、勝義諦,或空性,讓這些「道體」停格在萬法自性空的覺悟當中,就叫作「住於阿賴耶之上」。格魯派某些具量傳承上師,會作這樣的解釋。

當然,有很多禪宗的祖師大德也會運用「不造作」、「不分別」的字眼。但是「不分別」的意思並不是說:內心絲毫不動念,什麼也不緣。有一類早期的學者,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修持,但這是錯誤的。宗喀巴大師在《廣論》、《略論》,以及蓮花戒論師所著的《修次中篇》都已經作了廣泛的破斥。況且按照正確的經文解釋,心不可能完全不動念,而所謂的不分別、不動念,是指:不要隨相執、妄念之執而走,這時這顆停歇下來的心,取名為「無分別」。正因為無分別有很多的詮述方式,我們一定要仔細地分清楚。

座間士如幻

若能體悟上述的道理,就能夠住於阿賴耶的體性和情狀當中。上座時,固然要如此修持,下座以後,也要能夠不放逸地保任這樣的覺受,以不特意的造作、放鬆的心態去體會萬法如幻的感覺,讓它自然現行,也就是在座下還是維持覺悟的感覺,不要完全放掉,依這種覺悟的感覺去作世俗的應對,這就是「座間士如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