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風險思維:中國社科院學者:中國經濟卡在需求不足,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據報導,中國經濟堪稱"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論者紛紛撰文建議:美國應該與中國經濟脫鉤!


美國學者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卜大年(Dan Blumenthal)「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撰文指出,美國對中競爭策略「分散、矛盾且缺乏重點」,新任總統應擬定完整的經濟策略和綱領,包括擴大對中出口的管制、限縮雙向投資,加強與其他夥伴國家的經濟關係,讓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


(See:2024/06/18,中央社華盛頓17日專電,美學者質疑拜登抗中策略 建議與中國經濟脫鉤)


無獨有偶,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C. O'Brien)也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撰文表示:「由於中國正設法削弱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華府應該以牙還牙。實際上,華府應設法讓經濟與中國脫鉤。


(See:2024/06/18,中央社,川普前國安顧問:美應與中經濟徹底脫鉤 陸戰隊全部署亞洲)


此前,「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對中國經濟由樂觀派轉為悲觀派。達利歐指出,陷入房地産低迷的中國債務問題更加嚴重,中國正在進入一場將持續百年的風暴中。


一、橋水創辦人達利歐對於中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中國正進入百年風暴!


過往長期看好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如今開始對中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


達利歐近日表示,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美國和中國將繼續碰觸對方的紅線,聰明的投資人應透過多樣化投資,為波動加劇做好準備,橋水聯合持有的中國股票總值已猛砍86%。


截至今年第1季底,橋水聯合持有的中國股票總值已驟降至3.13億美元,較2022年初的近期高峰約22億美元猛減86%。


(See:2024/06/18,自由時報,中國經濟陷入百年風暴 避險基金巨擘橋水猛砍持股)


另方面,中國社會院學者也嚴正指出,中國經濟面臨需求不足的問題狀況,這使民眾、企業對經濟成長缺乏信心,應該增加政府支出以帶動私營部門的收入,再刺激私營部門支出,進而提振經濟。


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中國經濟卡在需求不足,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張斌表示,中國目前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導致民眾、企業對於經濟成長缺乏信心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帶動私營部門收入,再刺激私營部門支出。他在18日刊發的澎湃新聞專訪中作出上述表示。


張斌表示,需求不足帶來過低通貨膨脹,企業收入、營利偏低,就業機會、新增投資也偏低,導致民眾收入、政府稅收跟著偏低。這樣的環境使得企業、民眾對於未來預期、信心疲弱,需求不足是目前經濟關鍵問題。


張斌指出,為了增加私營部門收入,政府支出是非常重要的管道,政府部門支出多了,非政府部門收入就會增加,可快速地刺激私營部門支出,這是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接下來,需要盡最大努力實現年初制定的政府支出目標」。


(See:2024/06/18,中央社,智庫:中國經濟卡需求不足 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事實上,6月初,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受訪時就曾經表示:中國理應運用政府支出來提振需求(demand)以促進經濟,但卻不願意,真奇怪!


三、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克魯曼:中國寧可供給產量卻不願提振內需,真奇怪!


保羅‧克魯曼日前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便表示,中國領導人「奇怪地不願意(bizarrely unwilling)」運用政府支出來提振消費需求以促進經濟(to use more government spending to support consumer demand),卻只想增加生產並出口給其他國家,這完全缺乏現實的經濟常識。


克魯曼表示:「我們無法吸收(產能),世界也不會願意接受中國想要出口的一切。」他強調:「北京應該支持需求(demand)而不是增加產量。」他補充說道:因為國內支出(domestic spending)「嚴重不足(vastly inadequate)」且缺乏投資機會,中國的整個經濟模式是無法持續的。


(See:Bloomberg News,June 2, 2024,Krugman Says China Is ‘Bizarrely Unwilling’ to Boost Demand)


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經濟成長取決於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增加投資與消費,從而促進經濟成長。因此,保羅‧克魯曼的主張,堪稱正是正確的處方!


尤其,中國正處於"通貨緊縮(Deflation)"的處境,伴隨而來需求不足、經濟增長放緩與失業率上升的情境。


此時,正應透過政府的財政政策,增加投資與消費,提振內需需求,以促進經濟成長。透過需求面刺激成長的政策,達成「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ED)」,以補足消費需求不足、內需不振的困境,進而驅動內需經濟而刺激經濟成長。


尤其,中國此刻正面臨內需不足、經濟衰退、房地產泡沫、債務負擔及出口疲軟(依賴出口但全球需求疲軟)等諸多痛點的挑戰。


如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張斌也提出同樣得處方明確地指出:中國經濟正卡在需求不足增加政府支出才是解方!


要言之,倘若中國不及時懸崖勒馬,猶捨此刺激需求面的正確處方不由,仍舊孤注一擲於供給面上,由於總需求不足,企業生產意願可能下降,便極可能導致經濟成長停滯甚至衰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法令多如牛毛,人事更是變化萬千。日常生活法律風險問題,因此,層出不窮,令人困惑,不勝其擾。此所以,倘若是平時就能了解日常生活法律的基本觀念,藉以提升風險意識與風險思維,應該便能夠讓一般人在面對糾紛時,可以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