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搭錯車也沒關係|〈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後編】的12則幕後花絮

  所以「後生」怎能不「可畏」呢?M.C.腦中浮現那句遙遠的東方格言……
  面對博愛座的陷落,M.C.早已失去勸說年輕人的勇氣。眼下他只想抱著歲月凋殘的形軀、想方設法在這個由後生晚輩主宰的世界裡容身,就算非得扮可愛、裝年輕,M.C.也要死攀著這奇妙的世道活下去。
──《聖羅罕市電車夜話》第7話〈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後編】

 

(1)繼第7話【前編】於6/12發表當天、新聞傳出一起博愛座爭議事件之後,本週〈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後編】排定公開(6/19)的前一日,又再度爆發一樁博愛座衝突、且情節更加引起公憤。好吧,如果命運該是這樣、那就是這樣。面對一個人的運氣能背到如此程度,作者對自己也不禁感到佩服。

 

(2)就先談談〈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所提到的「博愛座」觀念吧。聲明在前,以下文字調性皆是「常溫」的,無論讀者看待現實中的個案是隸屬「同溫」或「失溫」層,在這裡都無法得到熱血沸騰的取暖;此處只有溫和不傷腸胃的邏輯事實,無法為讀者帶來慷慨激昂的痛快,是作者能力不足,祈請見諒。

 

 1.設置「博愛座」的邏輯是建立在以下兩個前提(a. & b.):

  a.應當保障「弱勢者」(不全是年長者)足以得到社會支援。

  b.若缺少保障,「弱勢者」難以有效獲得資源分配。(例如何以保證「讓座」一事必然發生)

  人們必須體認到一點(尤其是東方文化圈),一切制度的建立都是起源於對「人性不完美」的自覺,如同法律的制定、前提在於a.社會應當要有明文規範的秩序;b.若缺少秩序,社會將難以避免陷入利益的爭奪。

 

 2.同理,不設置「博愛座」的邏輯則立足於以下兩類前提(c. or d.):

  c.不認為「弱勢者」的權益必須特別保障。(不認同社會有強、弱勢之分/不覺得有義務照顧「弱勢者」)

  d.「弱勢者」的權益不必額外保障。(相信「讓座」是普遍且必然的行為,無須另訂制度)

  上述兩類主張皆足夠充分廢止「博愛座」。若鼓吹c.,即肯定「物競天擇」為社會倫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若提倡d.則恰好相反,亦即篤信社會早已步入大同,人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慈少、少敬老,不會為了區區一個座位發生互不相讓的爭執(?),設置博愛座只是多此一舉而已。

 

 3.再來看看現行「優先禮讓」的邏輯,這是一個典型的「模糊語義」「禮讓」分兩種:一群人吃飯,先請其中幾位(弱勢者)夾完菜,其他人再接著取餐,這叫「禮讓」;或者,大家一同取餐,等夾完後發現其中幾位(弱勢者)菜色不佳,此時人們必須主動獻上碗裡的雞腿,或是等待那些需要的人走到面前明示暗示(態度客客氣氣)、然後義不容辭捧起餐盤任君挑選,這也叫「禮讓」。差別在於前一種禮讓為博愛座昔日的「保留」制,一如「身障車位」的劃設、一般人不可隨意占用;後一種禮讓則是博愛座今日的「優先」制,至於何者較容易引發糾紛,讀者不妨設身處地想像一下

 

 4.綜合前述,「博愛座」做為一項公共政策,討論的重點從來就該聚焦在「立」(如第1點)或「廢」(如第2點)的邏輯取捨,選擇什麼樣的前提、訂定怎麼樣的規範。在「博愛座」的議題上講「禮讓」是一種邏輯的亂入,「禮讓」出於個人深淺不一的道德修養,無法定義的道德素質如何做為具體而明確的公共政策骨幹?說白了,所謂「優先禮讓」一語,是既拿「優先」的概念取悅一般人、又拿「禮讓」的說辭安撫弱勢者,這是標準的「政治」語言、而非「政策」用語。只不過這種「兩面討好」的手法倒也不僅僅台灣如此,放眼世界各地亦往往有此現象,以致博愛座的糾紛始終是「普世」爭議。

 

 5.如果選擇「立」博愛座,那麼邏輯上「不信任人性」的博愛座只能是「保留」制,而道德的光輝則普照在一般座、但憑個人修養自行決定是否禮讓。如果選擇「廢」博愛座,那麼邏輯上一是接受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二是毫不懷疑地信賴人性、篤定每一位弱勢者在這個完美的社會皆早已獲得周全而友善的照顧。至於現行「優先禮讓」的制度,其實已等同「廢」了博愛座的精神,只是把博愛座的功能姑且「立」在良莠不齊的公德心上苟延殘喘而已。

 

 6.既然談到邏輯,不妨順道梳理一下幾個常見的「博愛座」問題

 

  其一、「廢除博愛座,讓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詩意的美化,但只要前提符合上述第2點d.,基本上邏輯是成立的。問題在於宣揚類似主張的言論,通常都會附帶詮釋、如「想讓位的人自然就會讓位」──不,這就與「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的邏輯矛盾了。「想讓位的人自然就會讓位」等於也包含沒說出口的「不想讓位的人自然就不會讓位」,想讓就讓、不讓就不讓,這連現行「優先禮讓」的博愛座門檻都達不到,而是賴給其他具有道德自覺的好人來妝點「公益友善」的社會門面而已。好比主張廢除課稅,相信國民能自動自發捐錢奉獻國家,最終得到的結果當然也只是「想捐錢的人自然就會捐錢」而已。

 

  其二、「明明車上還空很多座位,為什麼弱勢者非要選擇坐博愛座,坐其他座位不行嗎?」這就是典型「一般人」眼中的邏輯。首先,人們應停止追究「為什麼」,就像一個看似身心無恙的人坐在博愛座上、也可能有不為人知的隱情,拿自己的「理所當然」去質疑他人的「未必盡然」從來就不是有意義的事。所以,邏輯只談客觀存在的事實──「博愛座」與其他座位並不相同。就像「身障車位」大多劃在整排車格的頭尾、「博愛座」全都設置在距離車門最近的位置。對為數不少的弱勢者而言,就算只是少走一步,也足以令他們少受一分痛楚、多懷一分暖意,這是多走兩步也沒什麼的一般人難以體會的艱難。所以,當一個人選擇了設計給弱勢者的博愛座卻被請求讓位,無論對方行動方不方便,拒絕的理由絕對不該是「其他位子還很空,你為什麼不去坐?」而應當是「不好意思,我比您更需要這個離車門較近的座位。」

 

  其三、「如果有人好好請我讓位給他,我一定會答應的。」好吧,這和邏輯關係不大,單純是個人的期許。當社會上許多提供「待用餐」的商家都在找方法讓受惠者可以心中毫無負擔的自在取用,而讓有需要的人低頭「請我」讓位、卻成了感覺良好的善行……雖說「嗟!來食」終究強過視而不見的冷漠,但令需要幫助的人(總有一天也可能是自己)能坦然安心地「站著把好意收下了」,作者希望有生之年能活在那樣的社會氛圍裡。

 

(3)舉凡歡聚、惜別一類情感激盪的名場面,只堪回味、不宜留戀。畢竟當下已是滋味醇郁、濃度最烈的威士忌,嗣後冰塊漸融,人情淡薄如水。

 

(4)對業界而言,學界中人往往被視為老虎跟前的狐狸,狐狸本身有多大本領不是重點,重點是身後有沒有一頭令人望而敬畏的猛虎。

 

(5)「物歸原主」的想法反映出主人翁M.C.令人遺憾的感情觀。類似說詞還有「他搶走我的女人」「快把丈夫還給我」等等,大概在這樣的觀念裡、人不過是長了腳的一種東西而己

 

(6)人到中年以後,千萬不要輕易將後輩對待自己的恭敬解讀為尊重或肯定,大多時候、那是基於懶得搭理而刻意拉開的禮貌界線,人們恭敬的程度、約等於自己遭到無視的距離。

 

(7)失業中心的承辦人員之所以不在一開始就對M.C.「曉以大義」,是因為像M.C.這種學歷、資歷、年紀「三高」的中年人,若不先嚐點苦頭、是不會體認到社會現實的──一般大眾十之八九都這麼想

 

(8)「哲學」屬於人文科學的重要一環,說起「人文」……唉,不提了──

 

(9)坐在環形線電車上的「圓滾滾先生」,即人稱「K.神探」的Sir K.。關於他和車廂內大玩手遊的年輕人之間的故事,請詳閱第6話〈玻璃側窗的殘酷劇場〉

 

(10)有關Amber誣陷M.C.「性騷擾」的動機是否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冠冕堂皇」,若從生活經驗來看、可信度極低,大抵出自情感未獲滿足所施加的破壞或報復行為,在現實中比例較高。然而人群往往追尋某種理想高遠的救贖,所以愈是超乎人情的非常動機、愈能引發群眾的崇拜與追隨。人,真是有趣的生物。

 

(11)Midlife Crisis」中文簡譯作「中年危機」,〈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後編】旨在藉中年危機談社會「偏見」,偏見無所不在,想著「再撐幾步便將抵達終點」是支持M.C.活下去的動力。

 

(12)〈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後編】其實有兩個結局,短版格高,長版情深。作者最終選擇短版發表,至於長版結局、或考慮以「特別篇」形式分享。若此事有譜,公開時間會是在下週一(6/24)晚間21:30,期待有緣相會。

 

↪️ 第7話〈博愛座外的暮色蒼茫〉【後編】【小說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