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金曲獎終於落幕,在這裡針對得獎人以及所有榮獲的獎項之結果,我給予完全的尊重與信任,畢竟從大量的好的音樂作品中挑揀過濾、精選剔除優良卓越的作品是一個極為艱難折磨、兩難痛苦的過程,大家都有意見、自以為理性,紛紛投出自己想像的完美作品,每個人都有道理,但無論誰多麼「應該/值得」得獎,都會有多數人投票的情況,也就是較高比例的人主觀認為誰具備歌王/后資格,這樣才能產出結果,讓頒獎典禮有個交代,這也是金曲獎(及其他藝能界獎項)的看點,更是流量,不管結果為何都會有人反對、深感不公,但現實就是如此,多數人的認為等於獲獎結果,因此還是有主流市場的存在,並非「當今音樂市場沒有所謂主流非主流、大眾小眾」,不然「流行」音樂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看似民主的多數決機制也並不是完全公平,至少對於持歧見的人與未獲獎的歌手的歌迷而言是這樣。
金曲獎由一群「特定」的人士(評審團)所投票決定,看似民主、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與個人觀點、意見想法,但尚無法或難以脫離在高層上位的決策者們擁有的絕大部分的決斷權與結果詮釋權(甚至壟斷權),決策者們所做出的所有決策,總是一定有其合理、合情之處,也有憑有據、能說出一連串乍聽之下說得通的理論與原由,而且不管結果如何,不管有多麼多人不信服、不苟同、覺得憤恨不平,他們總都還是會有一系列的獲獎理由來「自圓其說」,以求頭頭是道,讓身為閱聽人的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言辭組織能力與解讀音樂作品的鑑賞與評價能力,即便對於結果還是有那麼一絲絲的不公不平、自己心中一定會有想要讓誰得獎的心念與想望,但都還是得接受既定成俗的結果,畢竟我們又不是決策者,沒有權力也沒有機會能夠碰觸、摸到結果的掌舵機會,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接納接受所有他們所做出的決定,並且祝福所有獲獎的人音樂事業一帆風順,能夠繼續平穩向前走。
最佳華語男/女歌手獎的獲獎結果,雖然大多數人都料想不到,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也在意料之內、不應該覺得驚奇(雖然先前有許多網紅、Youtuber、甚至算命師預測男、女歌手誰會得獎時全部猜錯),想想金曲獎會輸出這樣的結果,其實也十分符合現今台灣的政治現況與決斷者持有的立場站位,一切事物、各領域只要出現大獎項的設立與頒發,一旦有了分化出資格與能力、水平的指標,凡事就與政治有關了,就與得獎者的政治思想、價值概念、甚至族群身分息息相關了,即使我們都說「音樂無國界」、「金曲獎評的是專業,不是國籍」,但只要出現具象徵性的殊榮賦予場合(如金曲獎),人們都還是會忍不住的與政治牽扯上關係,把創作者的立場、思想價值觀、身分認同(或純粹只是身分)摻入藝術評價當中,導致視角偏移、觀察混濁,無法正視、直視每位創作者的藝術作品本身、以及其表達傳遞的文學性、藝術性等等更深刻的內涵,因為藝術已經融入政治,或者政治已經成為藝術的「一份子」,就如同獲得最佳台語專輯、差點連同最佳台語女歌手獎也一起獲得的歌手巴奈在得獎上台發表感言時的喊的一樣:「別以為流行音樂和政治沒有關係」。是啊,音樂的確和政治脫不了關係,不然就不會不讓中國人得獎了。
即使在角逐最佳男/女歌手的入圍名單中,中國歌手的入圍比例偏高(各有兩位中國籍藝人),也有許多人預測男/女歌手(不能說一定,但也許可能)會有其中一項不會「獎留台灣」,但事實證明,只要想把獎留台灣,獎就會留在台灣,甚至我們或許可以說,本屆金曲獎,不是「許鈞、裘德(本屆入圍的6項全摃龜)、蘇運瑩、袁婭維沒有得獎」,而是「不給中國人得獎」,所以他們沒有得獎、成遺珠之憾,想想也合理,畢竟這是屬於「我們」台灣的金曲獎頒獎典禮,如果給「外國」的中國籍藝人得獎,那豈不是「食碗內,說碗外」?畢竟金曲獎是台灣主辦、在台灣舉行、是「屬於我們台灣人的、屬於我們的『母親』」,「本來就是台灣的盛事,中國人來參加本身就很奇怪」,尤其這兩個最重要的獎項,只能給台灣人得獎,不然就太「丟臉」了。
金曲獎的評審們各自的政治立場為藍還是綠不好說(也不是重點),這4位中國藝人同時不來金曲頒獎典禮現場是否出於政治因素更不好說,但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只會排外、且排他性與民族性很強的社會,不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也離民主、進步相差甚遠,與我們整天在喊的口號背道而馳,現在誰針對誰、誰侵略誰、誰是誰的鄰國、敵國不是在金曲獎這個音樂盛典上應該被討論的議題,應該關注的是我們如何在全球化、世界地球村的現勢當中,讓台灣被世界看到,並且不斷擁抱包容多元、多樣的人事物,當許多不同色彩匯聚、簇擁在一起時,才能締造、開創、展拓進步的自由社會生態與環境。
我常常聽到有人說「不可說『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藝術與政治本來就是綁在一塊的、相互牽扯的」,幾乎快要聽到膩,我相信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真傳、要傳達的觀念是什麼,而這種概念也已經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偏不移、不會動搖,但是卻沒有人知道,當一句話被人一再重複的說了又說,它就變成了陳腔濫調cliche,漸漸的,人們會聽膩,便再也不想聽、也不想講了,因為人類是喜新厭舊的動物,同一件事情或一句話不斷迭代的反覆提起,總是會膩、生厭、想要尋求更創新、更新穎、不一樣、獨特的方式來呈現表達,這就是人性,即便講的都是一樣的概念內容、觀點見解,但是總是希望能夠以不同的言語模式,即便只是形式上的包裝不同、內容物還是一樣,但是他們還是會因此而感到新奇,想要了解、深入探究。
有人留言讚揚巴奈的致詞,順便批評某立委的立場與發言,甚至將她冠上「原住民之光」的頭銜,首先我很討厭有人講誰是「XX之光」,因為任何人只要做出什麼創舉,或得什麼大獎、名聲大噪,那僅僅只是他們自己個人的努力用心或才華天分所導致,原住民只是身分,台灣也只是他們的國籍、出生地,每個人都有出身、都有國籍,這沒什麼好「光榮」的,也毋須無限擴大到什麼國家「之光」、族群「之光」。再者,難道只有說了符合讚美者的話語才是、才配得上「原住民之光」嗎?有人說巴奈這樣做「就對了」、「才是」有骨氣的作為、頭腦「才是」清楚的、「才」值得驕傲,首先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是非之分,亦即世界上沒有事情是「對的」、「錯的」,所有的「對錯」、「好壞」只是人類依照自己主觀的感受、看法而冒出的情緒產物,是極具個人主義的價值屬性,沒有標準、更是偏頗。而且,「才是...」的言語論斷方式非常危險,好像只要他的立場、思想不一樣,說出了接收者可能會反對的話,就是「不值得驕傲的」、「頭腦不清楚的」,甚至只要有稍微不同觀點的原住民跳出來說了與巴奈不同的話,就「沒資格是原住民」(但他的身分就是原住民),這種硬性要求政治正確的發言手段,不是我們樂見的發展方向。
至於巴奈在領獎感言時所說的那一席話,她自己當然知道說出口之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被中國封禁、犧牲部分市場、遭人抵制等),但還是這麼做了,說她很勇敢嗎?我倒覺得與勇不勇敢沒有直接關係,這不是一種壯舉,這是一種選擇,上台領獎時麥克風在她面前,此時就擁有了發言的自由權,說什麼都可以,只是跟金曲獎的主題沒那麼扣合而已,本屆金曲獎沒有任何與天安門相關的活動、討論與紀念儀式,卻突然迸出這個議題,我清楚她的用意是要借用他國的例子,來呼籲大家勿忘歷史傷痛,給正在受到權力支配者迫害的我們一些鼓勵與提醒,畢竟中國的事務跟台灣、甚至原住民都沒有關係,因此我們能用「言論自由」來為她開脫,或許也只能用言論自由這一點來為她辯駁了。
台灣人齊心合力,持有大致相同的理念,沒有人反對或否認開放的政治,但這是金曲獎,不是政治辯論會、不是拉票現場,如果每次到什麼場合都要讚揚台灣的民主,那也很奇怪,即使那不是讚揚,而是提醒、提倡,那也講太多次了,大家已經深知政治與音樂是無法脫離、永遠有關係的,但這樣不斷反覆的提及,並不會讓人更牢記,反而會因為太過稀鬆平常而遺忘,就跟陽光、空氣、水一樣。
她說的話並非每個人都能夠體會同意、甚至理解、聽懂她在講什麼,但是我們都應該給予尊重與論述的空間,畢竟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每個人在每個時刻、每個地方、每個場合要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是可行的、都是自由的,沒有相關的規定要求、限制侷束,因此任何言論的存在與產製,都不應該被旁人或接收者感到驚訝或反感、反制,甚至不解、或自行附加、賦予任何的價值屬性,也就是說任何人在若干場域之下所說出的任何話,就是他們所說的話,且只能是他們所說的話,沒有其他意義或延伸的意涵,就僅僅只是他們所講出來的話的言論與立場,並非代表所有人都是這麼想,或者是每個人都應該要這麼想,因為沒有人規定誰在什麼場合應該要說什麼話,任何人在所有的場合都可以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這已經無關勇敢、無懼,也無關自由,因為這就是平常,你可以在上台領獎時扯東扯西,扯天安門、扯支配者、扯家人、扯自己,沒有人會說什麼,頂多心中不解而已,而欣賞與否就在於個人的主觀認定與自由意志的行為舉止判斷了。
當音樂獎項決定得獎的人的依據標準是以該人的顏色與立場來判斷他/她是否得獎,也就是入圍者選哪一邊站,大大決定了他們會不會得獎,甚至他們的身分、國籍是什麼也會影響最終結果,那麼金曲/馬/鐘獎就不是評判演藝界傑出人士的盛大殿堂,更不是篩選頒布優秀演藝歌執業人士的大獎,而是自嗨獎,是純屬政治操作的絕佳場域,一點信效度都沒有,甚至演變成藝人一旦想得獎,就得要犧牲自己本來持有、但可能與上位者或決策者相衝突牴觸的政治思想,使自己成為挺某一種顏色的人,甚至寫出關於該顏色的好的作品,「才會得獎」,否則在台灣就沒有市場,更糟的是變成一旦有中國人入圍就不讓他們來、或根本不讓中國人入圍,若真是如此,這些獎項就等同於關起門來搞自閉、一味反中(國人),甚至跟我們常常在說的「不要走回頭路」互相矛盾,因為屆時的我們已跟中國沒兩樣了。我們要反的是中共、是黨、是紅,不是爭國人、尤其是中國籍且有能力與資格的藝人。
金曲獎的所有結果一定都會有人不服,但這就是當今現實社會正常的狀況與反饋迴響機制之下每個人呈現的反應,而針對這一屆的評選結果,如果能深入分析、搜索之後,就會發現些什麼,而這個「什麼」,與「最佳國語男/女歌手獎」的名稱變成「最佳華語男/女歌手獎」的原因也有著微妙詭譎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