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如是我聞:一時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國伽耶山祠,與大比丘眾千人俱,其先悉是編髮仙人,皆阿羅漢,所作已辦,心得自在,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
菩薩萬人,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隨智行菩薩以為上首。
如是等菩薩大眾,百千萬億,其數無量;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
如是我聞:
有一次,佛初次得道,當時在伽耶山的祠堂,與千位大比丘一同。這些比丘皆是先前經過長時修行而成就的仙人,他們都已成阿羅漢,心已達到自在,達到己的利益,完全解脫於一切束縛,正確的智慧已經開悟。
此外,還有成千上萬的菩薩,從十方世界來聚集此地,這些菩薩都具有非凡的威德,掌握各種忍辱的能力、各種陀羅尼的法門、以及深入的三昧境界,並且具備各種神通的力量。其中,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隨智行菩薩位列最前。
這樣的菩薩眾多得不可數計,有百千萬億之多,還有眾多天神、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多的天界和非人類生物,圍繞著佛和大眾。
爾時世尊,入諸佛甚深三昧,如實諦觀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諸重擔、度三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邪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䗍、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惡業,示于福田。我今當觀,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以身得?為以心得?
那時,世尊深入佛法的深奧三昧中,真實觀察各種法性的本質,心裡想著:"我已經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獲得了所有智慧,卸下了所有的重擔,越過了三有的危險道路,熄滅了無明,獲得了真正的明智,拔除了邪惡的箭,斷絕了對世間的執著,成為了法的船舶,擊響了法的鼓聲,吹響了法的號角,豎起了法的旌旗,轉化生死的種子,展示涅槃的本性,封閉邪惡之道,開啟正道,擺脫了一切惡業,示範了福田。現在我要思考,究竟是誰能夠如我一樣以身體得到至高無上正確徹底的全面覺悟?又是誰能夠以心得到呢?
「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從父母生,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必歸敗壞無常磨滅。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向、無入、無道,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亦無所得、亦無戲論,無問、無示、無有文字、無語言道。
「如果以身體得到,那麼身體就像無知無作的草木瓦石,是四大元素的組合,從父母那裡生來,依靠衣食住行得以存在,但最終必然會歸於破壞與無常的消逝。而這種菩提,只是有名字而已,是為了世俗上的說法,它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方向、無進入、無道路,超越了任何言語描述的能力,不受見聞覺知的限制,也沒有什麼可以獲得或者談論的,沒有問題、沒有示範、沒有文字、沒有言語的道路。
「若以心得,心從眾緣生,眾緣生故空如幻,無處、無相、無性,亦無所有,於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說,是皆憶想分別,實無所有,無有根本,亦無體相。無受、無著、無染、無離,一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此法中,無有得者。無所用法,亦無菩提。如是通達,是則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以心得到,心是從眾多緣起而生,因此它空如幻影,無處可尋、無形可見、無固定的特性,也沒有任何的實有物體。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到菩提,所用的方法是以無上正等正覺為目標,雖然這些法門都是空的,只是有名字而已,因為僅僅是世俗上的說法,所以它們只是記憶和分別的結果,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根本實體,也沒有任何形式。它們不受接受、執著、染污或離去的影響,因為它們只是單一的形相,也就是所謂的無相。因此,在這些法門中,沒有什麼可以真正獲得的,也沒有可以運用的菩提。有這樣理解,才能被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發心?」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法,語言道斷,滅諸發、無發,是發菩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當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站在佛的右邊,手持大寶傘蓋,覆蓋在佛的上方。文殊師利心裡默默地知道世尊在想什麼,便對佛說:「世尊!如果菩提(覺悟)是這樣的相,善男子、善女人應該如何發心呢?」
佛告訴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該按照菩提(覺悟)的相來發心。」
文殊師利又問:「世尊,菩提(覺悟)的相應該如何描述呢?」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提(覺悟)的相是超越三界的,超越世俗的法則,語言無法形容,滅除一切心念,無心就是發菩提心。因此,文殊師利,菩薩應該滅除一切心念,發菩提心,無心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應該如法性一樣,如實際一樣,沒有分別,不執著身心,這就是發菩提心。不執著於任何法,不增加、不減少、不變異、不相同,這就是發菩提心。應該像鏡中的影像、炎熱天氣中的熱氣、影子、回聲、水中的月亮一樣發菩提心。」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阿惟越致。
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菩薩緣何事故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言:「汝可以此問於世尊。」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答月淨光德天子所問行法。」
文殊師利謂天子言:「汝可善聽,我今當說。天子當知,諸菩薩道,以大悲為本,緣於眾生。」
當時,會中有一位名叫月淨光德的天子,他已經得到了不退轉的境界。他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為什麼要行菩薩道呢?」 (註解: 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意譯為不退轉。)
文殊師利回答說:「你可以把這個問題問世尊。」
佛便對文殊師利說:「你來回答月淨光德天子問的問題。」
文殊師利對天子說:「你要好好聽,我現在來回答。天子應該知道,菩薩道的根本是大悲,因為眾生的緣故。」
天子言:「菩薩大悲以何為本?」
天子問:「菩薩的大悲以什麼為根本?」
文殊師利言:「以直心為本。」
(註解:“直心”意為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也。)
文殊師利答:「以直心為根本。」
又問:「直心以何為本?」
天子再問:「直心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於一切眾生等心為本。」
文殊師利答:「對一切眾生的平等心為根本。」
又問:「等心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平等心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無別異行為本。」
文殊師利答:「無分別心的行為為根本。」
又問:「無別異行以何為本。」
天子再問:「無分別心的行為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深淨心為本。」
(註解:「深淨心」指的是一種深刻且純淨的心境,沒有任何污染或雜念。這種心境非常深邃、清澈,無執著、無分別,完全清淨無染。)
文殊師利答:「以深淨心為根本。」
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深淨心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根本。」
又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六波羅蜜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六波羅蜜為根本。」
又問:「六波羅蜜以何為本。」
天子再問:「六波羅蜜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方便慧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方便智慧為根本。」
又問:「方便慧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方便智慧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不放逸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不放逸為根本。」
又問:「不放逸以何為本?」
天子再問:「不放逸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三善行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三善(身口意)行為根本。」
又問:「三善行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三善行(身口意)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十善業道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十善為根本。」
(註解: 十善業道,即十善,為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它是由不殺生等三種身業、不妄語等四種語業,以及不貪欲等三種意業所組成的。相關文章-五戒十善為佛教修行入門 )
又問:「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天子再問:「十善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攝六根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收攝六根為根本。」
(註解: 收攝六根是把自己的心收回來,使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注意力向內,不要向外。)
又問:「攝六根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收攝六根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正憶念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正憶念為根本。」
又問:「正憶念以何為本?」
天子再問:「正憶念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正觀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正觀為根本。」
(註解: 正觀指真正之觀。有多種解釋: 以心境相應為正觀、以正慧了知真如稱為正觀、遠離斷常等八邪為正觀、正修止觀稱為正觀...等)
又問:「正觀以何為本?」
天子又問:「正觀以什麼為根本?」
答言:「以堅念不忘為本。」
文殊師利答:「以堅定不忘為根本。」
(註解:常憶持不忘一切法無常、苦、無我為根源。)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
天子問:「文殊師利!菩薩有幾種心能掌控因果?」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文殊師利回答:「天子!菩薩有四種心能掌控因果。哪四種呢?
初發心是行道心的因,行道心是不退轉心的因,不退轉心是一生補處心的因。
「復次,天子當知,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花果有用。又初發心如車匠集材,行道心如釿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又初發心如學初章,行道心如學第二章,不退轉心如能以章為用,一生補處心如通達深經。又初發心從因生,行道心從智生,不退轉心從斷生,補處心從果生。又初發心因勢力,行道心智勢力,不退轉心斷勢力,補處心果勢力。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差。又初發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學法王法,不退轉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補處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此外,天子應當知道,初發心就像把種子種在田裡,行道心像種子在成長,不退轉心像花果初成,一生補處心像花果成熟有用。初發心就像車匠收集材料,行道心像雕琢木材,不退轉心像安裝木材,一生補處心像車成可以使用。初發心像月亮剛升起,行道心像初五的月亮,不退轉心像初十的月亮,一生補處心像十四的月亮,如來的智慧像十五的滿月。初發心能超越聲聞地,行道心能超越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超越不定地,一生補處心能安住定地。初發心像學習第一章,行道心像學習第二章,不退轉心像能運用所學,一生補處心像精通深奧的經典。初發心源於因,行道心源於智,不退轉心源於斷,補處心源於果。初發心有力量,行道心有智慧力量,不退轉心有斷的力量,補處心有果的力量。初發心像病人求藥,行道心像辨別藥物,不退轉心像服藥治病,補處心像病癒康復。初發心如法王家生,行道心學習法王之法,不退轉心能完全學會法王之法,補處心學習法王之法能得自在。」
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定光明主天子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二者慧。攝善法名為方便,分散諸法名為慧;又方便名為隨眾生行,慧名不轉一切法相;方便名待應眾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方便名和合諸法,慧名捨離諸法;方便名起因緣,慧名滅因緣;方便名知分別諸法,慧名不分別法性;方便名莊嚴佛土,慧名莊嚴佛土無所分別;方便名知眾生諸根利鈍,慧名不得眾生;方便名能至道場,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那時候,大眾中有一位天子,名叫定光明主,他對於無上正等正覺從未退轉。
定光明主天子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什麼是大菩薩(指八地以上的菩薩)的簡略道路?用這簡略的道路如何快速達到無上正等正覺?」
文殊師利說:「天子!大菩薩的簡略道路有兩種,用這兩種簡略的道路可以快速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哪兩種呢?第一是方便,第二是智慧。積聚善法叫做方便,分辨各種法叫做智慧;方便是隨著眾生的行為,智慧是不被一切法的現象所轉;方便是順應眾生的心,智慧是不依賴任何法;方便是結合各種法,智慧是捨棄各種法;方便是產生因緣,智慧是消滅因緣;方便是了解區別各種法,智慧是不區別法的本性;方便是莊嚴佛土,智慧是莊嚴佛土而無所區別;方便是知道眾生的根性利鈍,智慧是不執著眾生;方便是能達到道場,智慧是能掌握一切佛法。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復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繫道,二者無繫道。有繫道者五波羅蜜,無繫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復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斷道者,八地至十地。」
「天子應當知道,大菩薩還有兩種道路,用這兩種道路可以快速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哪兩種呢?第一是助道,第二是斷道。助道是五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斷道是般若波羅蜜(智慧)。
「還有兩種道路。哪兩種呢?第一是有繫道,第二是無繫道。有繫道是五波羅蜜,無繫道是般若波羅蜜。
「還有兩種道路:第一是有量道,第二是無量道。有量道是取相分別,無量道是不取相分別。
「還有兩種道路:第一是智道,第二是斷道。智道是從初地到七地,斷道是從八地到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隨智勇行,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為菩薩義?何謂為菩薩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用,智名有用。何謂義名無用?義是無為,無為法於法無用、非用。又義者,非染相、非離相,是義於法無用、非用。又義不增不減,於法無用、非用。天子,何謂為智?智是忍道,是心所用非無用。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功歸於斷,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名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
這時,會中有一位名叫隨智勇行的菩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什麼是菩薩的意義?什麼是菩薩的智慧?」
文殊師利回答說:「善男子!‘意義‘是無用的,‘智慧’是有用的。」什麼是‘意義’無用呢?意義(真理)是無為的,不是透過功用或作為來彰顯價值的,無為法(例如空性、涅槃⋯)在一般意義上是無用的,因為它們超越了世俗、現象世界的作用和反應。意義真理非染相(不受污染),也非離相(不離開現象),義(真理)在法上無為。義不增不減,義在法上無用。天子,什麼是智慧?智慧是忍道,是心所用的,並非無用。所以,智慧是有用的,而非無用的。智慧的功能在於斷除煩惱,因此智慧是有用的。智慧能夠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所以智慧是有用的。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另外,天子,菩薩們有十種智慧。是哪十種呢?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一切內物不貪著故;五者外發,欲令眾生住正行故;六者智發,具足佛智故;七者慈發,念一切功德莊嚴故;八者眾生成熟發,守護智慧藥故;九者有為智發,具足定聚故;十者無為智發,心不著三界故。
另外,天子!菩薩們有十種發心。是哪十種呢?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一切所愛無貪著行。
另外,天子!菩薩們有十種行為。是哪十種呢?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思惟盡。何等為十?一者思惟事盡,二者思惟受盡,三者思惟法盡,四者思惟煩惱盡,五者思惟見盡,六者思惟邪盡,七者思惟愛盡,八者思惟不著盡,九者思惟結使盡,十者思惟著道場行盡。
另外,天子!菩薩們還有十種思惟的究竟。是哪十種呢?
(註解:「究竟」指對某個事物進行深入、全面的理解或探究)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治法。何等為十?一者治慳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淨故;三者治瞋恚心,修行慈忍故;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無厭故;五者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自在故;六者治愚癡心,生助決定般若波羅蜜法故;七者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治顛倒道心,修助四諦法故;九者治心時、非時自在行故;十者治我觀,無我法故。
另外,天子!菩薩們還有十種治心的方法。是哪十種呢?
1. 對治慳貪心,用布施來治療
2. 對治破戒心,用三種清淨戒來治療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善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善,離身三惡故;二者口善,離口四惡故;三者意善,離心三惡故;四者內善,不著見身故;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貪助道法故;七者不自高善,思惟聖道性故;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羅蜜故;九者離倒善,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眾生故。「復次,天子!諸菩薩貴隨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貴隨法行。隨法行者,如說能行;不隨法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所說行。
另外,天子!菩薩們還有十種善地。是哪十種呢?
1. 身善,因為遠離身的三種惡 (殺、盜、淫)
2. 口善,因為遠離口的四種惡 (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3. 意善,因為遠離心的三種惡 (貪、嗔、癡)
4. 內善,因為不執著於見身
5. 外善,因為不執著於一切法
6. 不執著助智善,因為不貪助道的法
7. 不自高善,因為思惟聖道的本性
8. 除身善,因為修集般若波羅蜜
9. 離倒善,因為不欺誑一切眾生
10. 不惜身命善,因為用大悲心來教化眾生
「復次,天子!諸菩薩貴隨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貴隨法行。隨法行者,如說能行;不隨法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所說行。
另外,天子!菩薩們以遵循佛法而行動為貴,能得到智慧,不遵循佛法行動則不能得到智慧。遵循佛法的人,能依照所說而行動;不遵循佛法的人,只有口頭說說,不能按照說的做到。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斷。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身自修行善,二者教化眾生。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善分別諸地,二者不分別地、非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知諸地過,而能轉進;二者善知具足,從一地至一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聲聞、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轉行。」
另外,天子!菩薩們還有兩種遵循佛法的行為。是哪兩種呢?
1. 行道;2. 行斷(斷煩惱)。
還有兩種遵循佛法的行為。是哪兩種呢?
還有兩種遵循佛法的行為。是哪兩種呢?
1. 行智行;2. 不行智行。
還有兩種遵循佛法的行為。是哪兩種呢?
1. 善於分別各種修行階段;2. 不分別哪些修行階段和哪些不是。
還有兩種遵循佛法的行為。是哪兩種呢?
還有兩種遵循佛法的行為。是哪兩種呢?
1. 善於了解聲聞、辟支佛道;2. 善於了解佛道,不退轉行。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所說。」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這時佛讚揚文殊師利法王子說:「好啊,好啊!你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明根本修行之道,確實如你所說。」在說這部經時,十千菩薩得到了不生不滅的圓滿境界。文殊師利法王子和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了佛所說的話,都歡喜信受。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完